首页 -> 2008年第4期
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到底是什么?
作者:欧阳芬 杨丽华
其二,在教学内容上,“以人教之”更胜于“以书教之”。作者认为“他所教的不是他所懂的,而是他所有的”,将“渗透着他的感情,活跃着他的灵魂”的教学内容即“自我”教给学生,远比教毫无情感的教材来得鲜活。这种认识,对于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学来说,已经远离了学校教育的初衷。正如上文所述,由于作者对于语文教学内容认识的偏差,导致认识上的错误,在此基础上提“以人教之”胜于“以书教之”也就毫无意义了。
原文中还多处提到,“教学,是他这个人在学科中和他的学生的相遇”,“真正的教学与其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相遇,还不如说是人与人在教学中的相遇”。{19}这显露出对话教学思想的痕迹。
对话教学思想源于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他以对话哲学为理论基础阐述教育问题,提出了以对话为主线的教学观,对于现代教育有很多有益的启发。马丁认为人类应有的基本关系应是“我-你”关系,“我”和“你”互为主体,之间没有中介,进入交互性关系的主体通过对话“相遇”,即“我”以“我的整个存在,我的全部生命和真本自性来接近‘你’”,两者相互包含。马丁所指的“包含”并“不通过削弱自我主体性,以自我省略、自我删除的活动进入对方”,而是“双方自我的延伸,是主体与主体以交互方式共同参与其中的关系”。{20}在对话中,主体双方都是以全部的生命、情感与体验参与对方的精神构建并同时构建自我。以对话哲学为基础来反思语文教学,王尚文先生认为“语文生活的本质”是“以言语能力为表征的精神存在”,“语文生活的课堂教学形态”是一种“文本对话”{21}。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教学是一种对话,是教师与学生的相遇。但是,作者所认为的“语文生活”是建立在以大量文学作品作为主要语文学习材料的基础之上的,而前面已经讨论中小学语文的学科内涵:汉语和文学并不是我国语文课程的实质。
毋庸讳言,教学观对于教师的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任何一种教学观的提出都应建立在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客观的实践基础之上。诚然,对话教学观给我们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师生共融、共同成长的理想远景,这应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作为一种理念,它与我国本土的语文课程如何结合,它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操作实现等问题还远未解决。在此种情况下,作者所倡导的“教师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这一教学观必然会给广大的语文教师带来新的困惑和误导。
总之,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语文课程既不同于古代传统的语文教育,又区别于西方的母语课程,立足于本土实际构建符合汉语自身特点和规律的语文课程体系应是当务之急。教育是关乎整个民族的大事,任何教育教学理念的引入和提出应该是慎之又慎的。
{1}《牛津现代英汉双解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第645、1861页。
{2}{6}詹启生、乐国安《百年来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及未来发展趋势》,《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3}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2001,第471页。
{4}邱扶东、王书会《自我及其相关概念的心理学研究》,《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
{5}姚本生《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231页。
{7}{8}{12}{16}{19}王尚文《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中学语文教学》,2007.5
{9}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三)·答滕万林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0}余应源《语文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第38页。
{11}章熊《语文教学沉思录》,《中学语文教学》,1997.2
{13}丁锦宏《教育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379页。
{14}欧阳芬《言语形式是语文课立科之本》,《中学语文教学》,2002.12
{15}王尚文《语言·言语·言语形式——试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17}陈刚《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新探》,《学海》,2006.1,第132页。
{1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info3314.htm
{20}米靖·马丁·布伯《对话教学思想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3
{2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江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33002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