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由一种考查样式看中考综合性学习的发展走势
作者:蒋红森
先看下面一组试题。
题例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本文(注:指一篇阅读文《听泥土说话》,该文叙述的是一位母亲引导儿子在顺境中不骄傲,在逆境中不气馁的故事),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昔有孟母,为儿成才三迁居地;更有岳母,苦心刺字教儿“精忠报国”。
材料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材料三:有一对年轻父母,在空中缆车坠毁的瞬间,擎起爱的双臂,将儿子高高托起。父母不幸遇难,儿子的生命却保住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黄冈市2007年中考试题)
题例二:苏州园林色彩的运用体现了园林设计者怎样的艺术追求?请联系《苏州园林》及下面的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链接:
苏州园林的主人,大多是被贬或退隐的官吏和不得志的文人,这就决定了苏州园林是“独善其身”的私家园林,是体现了隐逸情趣的“城市山林”。苏州园林的优点是能在布局的自由中获得身心的自由,在物态的自然中归复人性的自然。北方皇家园林追求浓丽绚烂的色彩美,苏州私家园林则以素朴为美,粉墙黛瓦,质朴无华,没有强烈的刺激,有的是柔和与宁静,这更利于园主们修身养性,投入自然的怀抱。
(金学智《苏州园林审美谈》)
中国园林,以“雅”为主,“典雅”、“雅趣”、“雅致”、“雅淡”等等,莫不突出以“雅”……中国园林,有高低起伏,有藏有隐,有动观、静观,有节奏,宜细赏。人游其间的那种悠闲情绪,是一首诗,一幅画,不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走马看花,到此一游;而是宜坐,宜行,宜看,宜想。
(陈从周《园林美与昆曲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福建泉州市2007年中考试题)
题例三: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结合全文(注:全文略,是一篇关于海洋潜水器的说明文),谈谈你对选文最后一段(注:最后一段文字是:在21世纪,加快发展深海载人潜水器,把我国建设成为新时代的海洋强国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的理解。
链接材料一:中国国家863计划海洋领域首席科学家汪品先院士指出:深海基础研究是21世纪国际海洋竞争的重要部分。深海研究不只是人类了解地球亟待填补的空白,也是国家资源和安全保障之所系。
链接材料二:海洋地质专家估计,海底储存着约1350亿吨石油,近140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海底还沉积着极为丰富的多金属结核,其中铀的储藏量高达40亿吨,是陆地上的2000倍。
链接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影响最大、范围最广又难以解决的热点争端多发生在海洋上或沿海地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争议的岛礁近1000个。21世纪,中国海洋安全环境不容乐观。国外一些有识之士曾多次提醒我们:“在中国海区,有70%以上的地区存在着危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贵州遵义市2007年中考试题)
题例一是为《听泥土说话》这篇文章设计的若干阅读题中的一个。这道试题的特别之处在于:问题的提出由选文而来,但完成问题的回答仅仅依靠选文是不够的;命题意图本身就是要跳出选文范围,在一个更大的阅读空间和社会空间内思考母亲、母爱等相关问题。除了《听泥土说话》中的母亲形象外,补充的材料中有历史上著名人物的母亲,有文学作品中的母亲,有现实中舍身救子的母亲,虽然内容与选文中的母亲同类,但“探究”的空间远远超出了选文本身。
题例二的设计源于《苏州园林》一文中“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这句话。补充的材料实际上是对这句话的阐释说明,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理解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的原因。命题者的意图是,交给学生一个问题,提供学生一些材料,以此来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样是提出一个问题,同样是给一组材料,但题例三提出的问题脱离了选文主体(选文的主体内容是关于潜水器的说明),提供的材料也脱离了选文主体,迁移到我国海洋的战略意义和安全环境方面。这道题如书法作品中的撂笔,不经意间把学生带到另一片天地,学生在展现能力的同时也获得了新知,颇有美感。
观此三题,有如下共同点:一是由阅读选文中引出一个问题,围绕问题给学生提供一组材料,构建一个极具现场感的考查平台;二是提出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和探究价值(提出的问题恰当与否,有的值得讨论,这是另一个话题),解决问题所涉及的范围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三是学生完成这类试题除了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占有材料、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曾在《综合性学习教学的三个关键》一文(见《语文建设》2007.1)中表明了下述观点:
综合性学习作为一项全新的语文课程内容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综合”。“综合”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第二个特点是“实践”。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方式,其一切的学习目标必须通过一个过程来实现。不存在没有过程的综合性学习,“过程”是综合性学习的“生命”。凡具备“综合”“实践”特征的语文学习活动都可以视之为综合性学习。
同时我认为,阅读内容本身就是丰富的综合性学习资源,阅读学习的过程与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兼容的。当我们由文章引出某个话题进行辩论、演讲,当我们根据文章的某部分内容组织某些实证性的实践活动,当我们就文章的某些内容进行延伸拓展式的学习或活动进而产生一些超出文本自身的结论、体验和感受……这个时候,综合性学习就与阅读学习融为一体了。综合性学习一旦与阅读学习实现了有机链接,它就获得了一块丰沃的土壤,而学生的阅读写作学习也会因此而生动起来。
由是观之,完成上述三题的过程应该就是一个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与常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相比,这种综合性学习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活动平台较小,内容的综合性程度局限于所设问题的空间;第二,空间较小,时间跨度较小,有短、平、快特点,是一种即时性的综合性学习;第三,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与阅读学习的过程融为一体,是以阅读学习作为背景的一种综合性学习;第四,完成这类综合性学习的过程要求学生以一定的阅读能力作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而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许有人认为上述三题只是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样式,但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考查阅读能力的一种方式,也是或更为是考查综合性学习的一种样式。
(二)
应该承认,一纸中考试卷是容不下综合性学习可能有的全部内容,容不下综合性学习的宏观过程。但是,在试卷中搭建一个平台,围绕某个主题呈现综合性的考查内容,让学生在这平台上有一个实际的综合性学习和呈现学习结论的过程,从学习结论中分辨出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的高低,这种“具体而微”的综合性学习考查样式,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特点,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精神,是中考综合性学习可以做到的。上面列举的三例考题,正是这种“具体而微”的综合性学习考查样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