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浅谈文本的深度耕犁
作者:黄宏武
拓展链接,丰厚文本的分量。与文本对话,与大师对话,就是撷取其中最为通畅宽阔、水声嘹亮的一条条支流,让学生浸润在言语的河流中,在倾听感知语言形态的同时感受生命,并化文本之言语为己所有,从而提升语感素质乃至生命的质量。对于经典文本的解读和教学,要追求拓展和链接,要在文本延伸中求得文本内涵的丰厚和充盈,在文本比较中求得文本内涵的映射和凸现,尽可能拓展教学的宽度,拓宽教学的视野,让教学变得大气、雄浑。
如《鸟啼》的解读和教学,可以引进马澜的译文(苏教版采用的是于晓丹的译文)进行对比阅读。有一句于晓丹译为“鸽子开始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地发出咕咕的叫声”,马澜译为“慢慢地,呆板地,一声不停歇地咕咕咕低语”,这里,“笨拙”和“呆板”哪个词更妙?比较后可以发现“笨拙”含着一份可爱天真,更形象地写出了鸽子的努力过程。还应该查阅有关资料,甚至让学生上网查阅劳伦斯的资料及有关西方文化资料,才会理解为什么作者五次用泉流比喻春天、比喻新生命,那是因为水滴石穿,水流柔韧中的坚强能说明生的强大;百川汇海,水流由小而大,与生的从弱到强也是一致的。作者喜欢用银色来修饰泉流,是因为在西方社会中银色是纯洁、博爱、美德和富裕的象征。银色在作者眼中,它还是一种生命力的体现,是一种圣洁的生命力的展示。诗一般的语言,人格化的行为,呈现的是春天蓬勃的生机与无限的力量:“无论人们情愿与否,月桂树总要飘出花香,绵羊总要站立舞蹈,白屈菜总要遍地闪烁,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9}色彩变化带给读者的是视觉冲击:“黑色的浪潮”象征毁灭与绝望,“摇曳”的番红花表现有力、热烈、冲动,而白屈菜花的“黄色”是亮度最高的色,灿烂、辉煌,在这里是生命力复活、生命力强盛的象征!学习安吉勒斯的“没有比死里孕育的生更加高贵”这句名言,有助于理解“向死而生”的含义:生因为死的衬托更显珍贵,以死为背景的生更见顽强,要直面死亡,顽强地生活,灿烂地生活!
唯有这样的文本解读,才能赋予经典久盛不竭的生命活力。经常看到一些名师演绎精彩课堂时,旁征博引,纵横捭阖,让我们击节叫好。他们的教学有着一个明显的共同处,就是文本的拓展之宽,教学信息量之大,学生接触学习资源之广。文本的拓展和教学的链接应该成为新课程下教师必备的重要素养之一,这不单决定了文本的宽度,教学的密度,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深度。而这些都离不开语文教师深厚的学养,于漪老师曾语重心长地指出,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智力生活,语文教师最要紧的是功底,是视野,是驾驭力。
“文学客体是一只奇怪的陀螺,只有在运动中才显示出其本色。为了使文学出现,必须具有一种具体的行为,它就叫做阅读,而且,文学只能随着这种阅读的延续而延续。除去这一条,纸上就留着黑色的污迹。”{10}这是萨特的声音。的确,文本如果没有精耕细作,就是黑色的污迹,就是沉默的文字,就是沉睡的思想,就是冬眠的魂灵。只有我们去唤醒它们,去重新解读,深度耕犁,才能赋予它们绵绵不息的生命与活力。教师要走进文本,与文本深度对话,领略文本的精微巧妙之处,感受文本的动人心弦之所在,“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朱熹语)。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地与学生对话,最终实现高质量的生本对话和生生对话,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1}引自唐功亚《边城》教学实录,《中学语文教学》,2007,6
{2}胡经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第277页。
{3}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4}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第215页。
{5}方智范《关注走进心灵的文本——读〈有效的语文教学〉》,江西教育,2007.8
{6}林白《林白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7}曹明海《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变革》,《文学评论》,2003.6
{8}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
{9}丁帆、杨九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10}周庆山《文献传播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7
(浙江慈溪中学 3153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