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写作教学应该重在过程管理
作者:杨继利
反思以往的作文教学,我们太关注怎么写,而忽略了谁在写,忽略了对作文训练主体的关注。没有解决写作之“源”,而只在“流”上做文章。我们的作文教学又常常走极端:要么过于随意,认为写作训练是无章可循的,至于训练的目标,训练的程序,训练的结果,均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也没有什么衡量的标准;要么过于呆板划一,教师无视写作个体的千差万别以及同一个写作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习惯用单调划一的目标,单调划一的内容,单调划一的训练方法,单调划一的评价标准来规范。对写前准备,写中指导,写后反馈等一系列本是有机联系的各环节孤立分割地看待,缺乏联系意识和统筹意识。既然写作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那么我们对写作训练的几个环节就要统筹兼顾,不可顾此失彼。尤其是对写前准备和写后反馈环节,更要多花点时间精力。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关注学生写作个性,加强写作心理优化
分析学生写作个性,不应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行为,而应该是以学生自我分析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双向互动行为。教师要扮演宏观调控的角色,要始终清醒地意识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十几岁的鲜活生命,是许许多多在个性心理上存在很大差异的个体,任何单调划一的方法都是机械的,违背“人本”原则的。
关注学生写作心理,第一步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剖析,使学生对自己的写作动机、写作习惯以及自己擅长的文体等各方面因素有较为全面的了解。除此,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阅读视野、阅读倾向,要了解学生的写作储备情况。这样做,对于学生来说,可以使他们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写作方面的优缺点和应该努力的方向;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借此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为把这个自我分析的环节落实到位,教师可以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群体的阅读写作情况,还可以设计“读写自我分析表”让学生填写:
这个分析表是为学生建立个人读写资料库的开始,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充实变化之中,教师可以从中有效地发现学生写作心理发展变化的轨迹,从而为作文训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了解学生的写作心理后,教师应寻找有效途径加以优化。这有很多做法,比如引导学生接近社会,亲近自然,多去挖掘并肯定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培养写作自信心,等等。从日常语文学习角度看,还有一条可行的途径就是阅读,特别是阅读名家经典,很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文学素养,使学生的写作心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优化。孙绍振教授在《论作家的心理素质》一文中指出:“要有意识地使自己原始的、粗糙的、愚昧的、麻木的感情进入一种艺术的、净化的、发达的、灵敏的、个性化境界。要养成情感的自我检验习惯,要使自己的感情净化、丰富,充满自我再生机能,就不但要善于研究文学名著的社会内容,而且要从中研究大作家感情世界的丰富色彩。”
以阅读优化写作心理,需要有合理的定位,科学的导向。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一课教学中,笔者试图从写作角度引导学生解读这篇文章,曾叫学生自选一物,模仿归有光朴素的笔法写一篇忆旧散文。结果交上来的大部分习作除了平淡还是平淡。不满意,重来,还是叫他们就同样的文题写,但这次只要求把自己心中的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结果却有很大改观,干瘪贫乏的文字少了,丰富真挚的文章多了。
想一想,原因是不难明白的。归有光这篇文章反映了他几十年的人世沧桑,容纳了其大半生的情感积累,这样大容量的积淀却用平淡质朴的语言来表达,当然会收到特殊的效果。而大部分中学生的生活积累很单薄,若是亦步亦趋,难免有“东施效颦”之嫌。只体会到《项脊轩志》的平淡朴素,说明还没有把握它的精髓。作者化至情于平淡素朴言语之中,最可贵的就在一个“真”字。因此要想真正有所借鉴,需从“真”字出发,以“求真”精神优化学生的写作心态,才算得其要领。
二、重视过程管理,全面关注写作积累、写作过程、写后反馈等系列环节
一次真正意义上完整的写作训练过程,应该包括写前积累、写中构思、写后反馈几个环节。在通常的作文训练中,教师往往对写中指导给予较多关注,而容易忽视写前积累和写后反馈环节的指导,而这两个环节对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恰恰是至关重要的,必须重视起来。
写前积累。写作水平的提高有赖于长期不懈的积累,对此恐怕没有哪个教师会有疑义,但如果问及应该具体做些什么,许多人则可能茫然。这是一个不好操作却不得不给予重视的环节,把握不好就等于没有掌控作文训练之“源”。
写前积累包括长效积累和短效积累。长效积累指的是为从根本上提高写作水平而进行的长期不懈的努力。短效积累指的是为完成某个写作任务而进行的准备。
长效积累应注意下面两个原则:
(一)立足差异,互补协调。由于生活阅历不同,读写经验有异,不同写作个体在写作积累上是存在较大差异的,这既体现在学生原有写作积累水平上,也体现在选择吸取素材的取向上。有的学生满腹诗书,博闻今古,有的则存墨不多,见闻狭窄;有的以读书看报作为获取写作素材的主渠道,而有的则习惯于从网络电视上获取写作素材。学生在写作积累的水平和取向上存在的种种差异,教师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想要提高写作积累的效率,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于他们原有水平,充分考虑他们不同的选择取向。当然,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教师还要进行必要的“干预”。学生在写作积累上表现的不同选择取向,虽能体现个性,但也会存在不足。比如,有的学生阅读取向过于单一,只沉迷于自己狭窄的阅读趣味上,有的学生则过“泛”,对什么都是浮光掠影。于是教师的干预和引导就显得必要了。对于选择取向过于单一的学生,要引导他们拓展视野,丰富吸收渠道;而对于那些泛而不专的学生,教师则要有意识引导他们培养相对持久的“兴趣点”。不同的选择取向可以互补优化,协调兼顾。
(二)系统有序,养成习惯。学生平时接受的来自生活或者书报的信息通常以凌乱无序的状态存放在脑子里,信息只有按一定条理存放时才真正具有利用价值。学生常抱怨写作文缺乏素材,其实并非真是没有素材,而是拥有了却不能运用。所以要帮助学生将所接受的凌乱信息加以剔除吸收并加以有序整理,使之以一种优化的形态储存于大脑中。
要做到系统有序,培养良好的积累习惯很重要。具体操作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日记,做阅读摘记,做剪报,写新闻每日一评、身边事每日一评、美文每周一评……采用哪种方式,视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这些都有助于将学生的所见所闻、所读所思及时地整理下来,以一种较有序的方式存放于心。良好习惯的养成是提高写作积累效率之关键。
对于短效积累,也要注意下面两点:一要定向。即围绕既定的写作内容与写作任务去收集相关的资料。比如以“关注细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先去查找一些有关“细节”方面的成败事例,以文学作品中的经典细节描写,启发写作思路,拓展思维空间。二要定量。在高中阶段,时间非常紧迫,学生不可能为完成一次写作训练而投入太多的时间精力,到底要查找多少资料心里又没数,这个时候教师要在量上给予一定的把握,让学生心里有底,不至于对写作产生畏惧心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