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面朝大海的窗户

作者:王家新




  诗的第三节涉及到秋天的双重性:一方面它使生命成熟,另一方面它的到来也会使人感到空虚、不安、孤独和飘零。“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这是里尔克的名句,它耐人寻思,并有一种警策之力:谁在秋日来临之际没有准备好“房屋”,就不必建筑,因为一切都来不及了;谁在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因为秋日来临时人所感到的孤独是致命性的,是一种永恒的孤独。这是人不得不承担的命运。这些诗句,就像冰河上砍下的利斧一样,给我们的心灵带来震动。但里尔克的孤独自有深意。在他那里,孤独也是一种生命的完成,它使生命更成熟、更深刻了。孤独,这就是人生的收获。里尔克一生都在漂泊,在漂泊中寻求灵魂的故乡。正是人生这难以克服的孤独把他带向了创造性的精神劳作,带向与命运的对话,带向那伟大的艺术:“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里尔克在另一首诗中还这样写道:“我是孤独的但我孤独得还不够,为了来到你的面前。”这样的诗句,真是十分耐人寻味!
  所以,里尔克式的孤独,正体现了一种对艺术家命运的承担。从事艺术和精神的事业即意味着生命的全部投入,就意味着“迫使”自己的生命“成熟”,把它的苦汁和甘甜都“酿入浓酒”。这完全是一种自我奉献和牺牲。我至今仍难忘当我还年轻时第一次读冯至译的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第一封信》时所记住的那些话,它在我内心所引起的颤栗已超出了一切言语:“我必须写吗?你要在自身内挖掘一个深的答复。若你以‘我必须’对答那个严肃的问题,那么,你就根据这个需要去建造你的生活吧”,“你的职责是艺术家。那么你就接受这个命运,承担起它的重负和伟大”。{6}
  这样的教诲之于当时的我,真是比创伤还要深刻!它使我从此看清了一种未来。可以说,正是从里尔克这样的诗人那里,我才更深入地领会到何谓“诗歌精神”,他给我昭示了一种最严肃深刻意义上的人生。这样一位诗人给我带来的,绝不仅仅是几首好诗或一些句子,而是对我的一生都无比重要的东西。
  的确,这是一首抒情诗,但也充满了一种人生警策的力量,它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艺术启示。从楚辞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到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国历代诗人一直有着一种“悲秋”情怀。但在里尔克这首诗中,不仅写出了秋日将至时的空旷感、荒凉感和紧迫感,也写出了对生命实现的恳求和祈愿;不仅写出了秋日的到来使人感到的空虚、孤独和飘零,也提示了一种对命运的承担,并对我们的人生产生激励。的确,里尔克的秋天不是消沉的秋天,而是一个“敏锐的秋天”(这是他的一句诗)。
  在西方,里尔克素有“诗哲”之称,他善于把“诗与思”完美地结合于一体,他具有诗人优异的语言才能和诗意感受力,同时又具有哲人的深邃眼光。他的诗既有诗的特质和美感,又往往给人以深刻的心灵启示。可以说,他的诗不是一般的诗,而是一种“存在之诗”。他的这种诗风,深刻影响到中国现代诗人冯至、郑敏等人。
  这首诗的形式和节奏也颇耐人寻味,正如有的论者所说:“诗的形式结构是节节加长:第一节三行,第二节四行,第三节五行,就像日晷上的影子那样逐日延伸,进入秋天的苍凉境界。”{7}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山东人民出版社《中国现当代诗歌选读》。
  {2}鲁迅《小说二集·导言》,载《中国新文学大系》。
  {3}何其芳《诗歌欣赏》,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4}江苏教育出版社《现代诗歌选读》,语文出版社《中外现代诗歌欣赏》。
  {5}《永不枯竭的话题——里尔克艺术随笔集》,史行果译,东方出版社,2002,第45页。
  {6}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重印版。
  {7}飞白主编《世界名诗鉴赏词典》,漓江出版社,1989,第669页。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10087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