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我与地坛》备课札记
作者:袁湛江
再谈第二点,母爱是不是可以涵盖这篇文章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思考?
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假如母亲还活着,人到中年饱经沧桑的史铁生已经今非昔比,当初不谙世事甚至不通人情的狂妄少年,此时此刻已经深刻地理解了母爱,他该如何把握他和母亲的情感与生活,他该如何报答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呢?我相信他一定会非常理解母亲,然而,他自己灵魂深处的所思所想是不是都可以拿出来与母亲共享呢?他对自然的观察、对生活状态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终极价值的拷问是不是可以和母亲进行对话呢?回答是否定的。文章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母亲的心理的:“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能找到。”显然,我们在这里感受到的是母亲心灵深处的无助与无奈,是爱的凄凉,而不是智慧的火焰。母亲有爱儿子的本能,却没有能力为他找到一条通向幸福的路,她只能为他祝福和祈祷,她只能通过帮助孩子做一些生活上的具体事情来表达对儿子的爱,却无法在他的精神领域里为他导航,与他进行哲学意义的对话。所以,史铁生还需要有另外的对话领域,而另外一个领域在第一节中已经有了充分的展现。
这样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第一节的内容,心中曾经的疑惑就有了答案。第一节实际上是作者对进入地坛15年的一个总结,他不仅写出了对地坛中一切生灵的观察和体悟,还写出了他与自然的情感和对话,并从对话中获得启示:如何善待生命,如何活得更有价值。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解决了“要不要死”和“怎样活”的问题。15年的时间,他与地坛朝夕相处,息息相关,地坛不仅给了他力量,而且给了他智慧,特别是在母亲去世以后,他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情感完全释放给了地坛,地坛也不断地回馈给他力量与思考,他对生命和亲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如果说母亲的猝然离去,是促使他幡然醒悟的一个导火索,那么,在地坛中获得的感悟才是他逐渐理解母亲、珍视生命与生活的根本原因。其实,走进地坛的15年,在与地坛进行深度对话和感悟的过程中,他不仅理解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而且把生命中的一切都看明白了。比如,文章的后几节,他面对地坛四季风云变化的眼光与心态,那种开阔、乐观、从容与淡定,他关注的地坛中出现的各种人物,如那个屡被命运捉弄的长跑天才,那对从中年散步到老年的相依为命的夫妻,那位卓尔不群的饮酒老头,那位素朴优雅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女工程师,还有那个如花朵一般的残疾小姑娘,都表达了他对生活的一种理解和态度,表现了他达观的品格、钢铁般的意志和独特的审美风格。读到这里,我们对史铁生已经不仅仅是敬佩,而且增加了几分亲切和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有了一种心领神会的默契,为作者审美品格的形成也找到了依据。总之,对文章的总体把握似乎增加了一种底气,不仅染乎于情,受之于理,而且有种叫做“真气”的东西从字里行间冉冉袭来,使我们的灵魂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有位网友评价、“地坛是史铁生的地坛,不是中国皇帝的地坛。”实际上,地坛所给予史铁生的东西是其他任何人与物都无法取代的,包括母亲。因此,地坛和母亲在文章中的主从关系是清晰的,作者对两者的思考也不在同一个精神层面上。
因此,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母爱是伟大的,也是感人的,但是母爱不是这篇文章要追求的终极指向,它无法涵盖作者对人生价值的终极思考,它只是这个思考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驿站,而地坛却默默地诠释了他对人生的一切追问。所以我们可以说,因为他读懂了地坛,所以他终于理解了母亲;那种把地坛等同于母亲,或者混淆于母亲的看法,不是独到,而是误读。
(浙江省宁波国际万里学校中学 35004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