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整体观大略 局部求真切

作者:孙爱尧




  再如: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③“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④“邹忌修八尺有余”;⑤“并云欲自修改”;⑥“掌修国史”。“修”在六个句子中分别作何解?这看似很难,其实“修”有多个义项,如撰写、学习、高或长、改正、整饰、治理等,将这些义项尝试代入原文,据语境贯通理解,得出答案并非难事。答案是:①整饰;②治理;③学习;④高或长;⑤改正;⑥撰写。
  又如“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乘”按词典义不好解,据语境代入“冒着”,通则对。“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洞”不好解,“洞”本有贯穿、透彻义,结合语境试代入“明亮”一词,则文意豁然贯通。这是“随文释义”的例子。
  代入推断法,是一种多义词语境义或词语“临时义”的推断法,即在若干可能项中,根据语境否定几项确定一项的推理方法。
  2.结构推断法
  句子的语法结构是词语的重要语境,由结构推断词性,进而可以推断词义。结构推断法的实用功能有二:一是据此推断发现词类活用的词,一是据此推断多义词在语境中的含义。
  先说活用。“疑于义者,以结构求之”,即读文时,一个词按常义讲不通,我们就从语法结构入手,考查这个词是否活用了。如“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字,按名词常义讲不通,便考虑是否活用。考查发现,“刃”处在动词谓语的位置上,活用为动词,取“杀”义,此义代入原文,文意通畅,于是推断“刃”属名词活用作动词无疑。又如“外连衡而斗诸侯”,“斗”按常义“争斗”讲不通,考虑活用。“斗”处于谓语位置上,后有宾语“诸侯”,于是代入使动用法的格式:使诸侯争斗。“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和“入”都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其活用为名词无疑,分别解为“出产的粮食”“收入的财物”。
  再说多义词的推断。用法决定词义,当一个词的多个义项不好确定时,先断定用法,再据用法推断其确切词义。如“烟涛微茫信难求”中的“信”字,“信”有确实、书信、相信等义项,不好确定。从句法结构上看,“信”修饰谓语“难求”,作状语,那么就该舍弃它的名词义和动词义,而取“确实”这一副词义。又如“诚”字是一个多义词。①“告之于帝,帝感其诚”;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③“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姬必许诺”。“诚”的词义在三句话中,如何断定可从语法结构入手。在①中“诚”处在宾语位置,属名词,据此推断“诚”是“诚心”之意;在②中“诚”在动词谓语之前,是状语,据此取其副词义,释作“实在”之意;③句中“诚”游离于句法关系之外,属文言中不多见的关联词语,表假设关系,有“如果”的意思。如此,“诚”的解释各得其所。又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里两个“之”:前一个“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即定语与中心词的关系,故“之”应为助词“的”;后一个“之”用在动词“送”后面作宾语,则“之”属代词无疑。
  语境中语法结构决定词语意义,是结构推断法的要旨;语法知识的熟练运用是掌握这种方法的关键。
  3.对文推断法
  古人行文,骈散相间,上下文语境中位置对称的词语,即所谓“对文”,这类词语一般词性相同,因而其意义也相同相近,这样就可以由已知推断未知。如“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其中“就”字意思较难解,但“就”与“成”对文,两者同义互训,“就”就是“成”的意思。“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借助“用”推断出“以”也作“被任用”讲。“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慎”与“敬”对文,依据“慎”推断出“敬”也作“谨慎”讲。“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借助“竭”推断出“殚”也作“尽、竭尽”讲。“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借助“愈”推断出“弥”也作“越、更加”讲。
  语境中的“对文”是这种推断词义方法的前提,由已知推求未知是这种方法的实用价值所在。
  以上就结合语境进行词义推断能力练习,举例性地谈了三种方法。何为能力呢?某种意义上讲,能力就是方法的熟练甚至自动化操作,而非经一定量的练习,方法则不足以内化为学生的自动化操作能力。
  总之,在最后一轮的文言文复习中,如果能以20篇新模拟题为依托,本着“整体观大略,局部求真切”的阅读策略,在教师指导下,敦促学生扎实地完成20篇陌生文言文本的自主破解练习,从而强化学生的语境意识、语义推断能力,力求于文言“释词译句”这个难点上有所突破,那么学生“感知理解”一篇考场文言文的能力就会有长足的提高,这就为学生顺利完成四道文言文阅读题,甚至完成一道文言断句题或者文言翻译题,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北京市第171中学 10001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