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由言揣意 分解整合

作者:王忠亚




  【教学缘起】
  诗歌鉴赏试题是高考试卷中的难点,也是学生视为畏途的题型之一。很多学生反映答古诗鉴赏试题时常常不知如何下笔;而很多教师也认为诗歌阅读鉴赏讲不讲都差不多,要靠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确,对中学生来说,读懂诗歌难,鉴赏诗歌更难,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得过且过,避重就轻。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诗歌鉴赏也如此。本节课试图从鉴赏诗歌最基本的层面入手,先教会学生去读懂诗歌“写的是什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逐步认识诗歌的本质,进而了解诗歌鉴赏的方法,掌握诗歌鉴赏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任何作品,读懂都是第一位的。只有读懂了诗歌“写的是什么”,才有可能去分析它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写得怎么样”等问题。现在我们试着来分析诗歌鉴赏中“写的是什么”这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
  二、分类解析——读懂一首诗“写的是什么”的几个步骤
  基本思路:教师出示几首诗歌,要求学生从不同层面来理解诗歌写的是什么,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读懂一首诗“写的是什么”的基本规律。
  (一)对诗歌词句的理解
  【能力要求】
  ⒈能串讲诗句,翻译解释句中的关键词。
  ⒉会分析诗歌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及作用。
  [例1]对下面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答案] B
  [解说]此项错在对“少”字的解释上,在此“少”应是“少有”的意思。可以作为这一解释的佐证有:“幽居”“闲居少邻”“草径”“荒园”“宿鸟”“敲门”“野色空旷”“幽期”。
  [例2]对下面一首作品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注】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答案] D
  [解说]此选项将“漏声断”中的“断”释为“断断续续”之意,与词意不合。下阕写梦醒,“漏声断”的上文有“睡觉”,下文有“月斜”,故“断”字之意应为“断绝”,以示夜将尽。将其释为“断断续续”,表层是对词语的误解,实质上也是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失当。另外,此题目中对“漏”的理解不仅要紧密结合词作,还应有相应的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如同2002年《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折柳曲”,涉及文化的传承。
  “对诗歌词句的理解”规律特点小结1:
  以上两例实际考查的是对诗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大体相当于文言实词的推断,需要结合全诗的内容来做出判断,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诗;有时还需要调用所积累的古代文化常识。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①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②,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①六代: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均建都于金陵。②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A.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一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B.试分析“空有姑苏台上月”一句中“空有”一词在全词中的作用。
  [解说]
  回答第一问要注意问题前的提示“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要求“由表及里”地分析出词句中蕴含的“历史沧桑”。分析“水无情”要注意联系前面的景物及后面的“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由此得出参考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第二问分析“空有”的作用,要注意联系“如西子镜照江城”。并思考为什么把月比作“西子镜”?如今的镜里有的是什么?和过去相比有什么不同?在答题的方法上,我们可以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与其联系起来。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其中的“自”“空”与本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据此得出参考答案:“空有”,是“只剩”“只有”之意,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明月照空城,进一步抒发了今昔盛衰、世事沧桑的感慨,同时“空有”二字还有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将全词意境拓广,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对诗歌词句的理解”规律特点小结2:
  上面的例子实际考查的是诗句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分析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区分它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后者往往是作者的真正用意。分析词语在内容上的作用要注意从词本身出发,联系词句的含义及其与全诗主旨的关联。
  (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能力要求】
  ⒈分析诗歌描绘的是什么形象、情景、场景。
  ⒉体会诗歌营造了什么氛围、意境。
  ⒊理解诗歌表达了什么感情、哲理、志向、情趣。
  [例4]阅读下面的诗,“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黄氏延绿轩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解说]此题考查诗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回答时要注意从“景”与“情”两方面来分析。先找出诗歌的意象,分析意象的特点;再分析意象与诗歌主旨的关联。
  诗歌的第一句写溪边树木葱茏茂盛的特点,第二句写“江芜”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起伏的情态,第三句写“雨过”帘开,紧承第二句的“湿”。前三句已把春色写足,因此才有第四句的“一时放春入”,一个“春”字,总结了这首诗所写的主要内容。而春光的浓郁蓬勃不可阻遏之势,又使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据此得出参考答案: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例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夜 归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注]行,冷燐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解说]本题考查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应先分析诗歌的画面,再结合全诗分析诗歌中所描绘的意象的特点,借助想象分析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燐”“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由此得到参考答案: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