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难度”和“追问”:让“课堂对话”精彩而深刻

作者:严华银 荣俊红




  当然,也还有老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问题。浅显、简单、机械、平面的语文课堂教学自然是十分省事的,按照较高要求设计教学和实施教学则需要付出巨大的劳动和代价。尽管这些代价和劳动又是无形的难以量化的,但无论是从道德和理智的角度,还是从拒绝平庸的角度,我们语文人都是必须坚持付出的。
  教学有“难度”,思维有深度
  那么,语文课堂的教学难度或者深度依据什么来定位?又怎么体现出来?怎么去实现?
  语文课堂的难度定位主要依据下列几个方面。
  一是选文和编者的要求。选文的基本难度决定着教学的难度定位,这是不言而喻的。无论如何不应该将一篇文言文降格为现代文来学,也不应该将一篇相对浅显的叙事文升格为隐晦的现代派作品来做教学设计。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时时把握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他为什么选编本文,为什么把本文置于本册教材的现在的位置和单元,他提出了关于本文的哪些教学要求和目标,这是任何老师的教学都必须重点关注的。在上海市的一个教学研讨活动中,我听过一位素质很不错的女教师教学《香菱学诗》,她在课堂中大约用了一半多的时间,与学生一起分析评价香菱跟黛玉学诗过程中先后完成的三首诗。因为教材和老师的评判标准及结论已“先入为主”,所有课堂中的“一边倒”和“无故事”就是必然的结果。问题还不止此,我翻阅教材,发现编者设定的所有教学要求几乎都跟这三首诗不沾边。显然教者偏离了编者意图,随意地拔高了教学定位。于是只能由着学生信马由缰、不着边际的“乱弹琴”了。
  二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阅读水平的状况。现行语文教材更多地表现为严格的规定性。也就是说,只要某一个区域选择了某一种版本的教材,所有此区域内的学生,不论水平高低便别无选择地全部使用这一教材。尽管教材中没有安排“选择性动作”,但老师在具体操作执行过程中,也得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其中最重要的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难度系数。这正如鲁迅先生的《祝福》,小学里可以设计为“祥林嫂的故事”“阿毛的故事”,中学里可以从内容和小说写作章法的角度设计要求,大学则从鲁迅小说创作的深层原因和民族劣根性的角度来提出研究性要求。实际上,无论什么文章,只要进入我们的教学视野,进入课堂,该如何确立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角度,定位教学深度,都应该是教学者本人自主决定的。问题是你对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究竟了解多少,又了解多深。
  三是教师自己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素养和教学个性、风格。教师对课文理解的深度、喜好的程度,教师能否深入浅出地指导学生学习等,都将决定课文教学的定位,内容的多少,难度的大小等。比如,某老师本身就是一个诗人,他与一个不喜欢诗歌和诗歌创作的老师在教学《致橡树》时,因为其理解、感悟力的差异,因为其设计教学的能力和实施指导教学能力的差异,必然导致在教学难度定位上显而易见的不同。
  追问:让“对话”从平面走向立体
  以上说的是教学难度定位,那么,要想使教学实施中完美地实现这样的难度定位,还是需要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这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实用的方法是追问。
  追问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或者问题回答结束后的一个教学步骤或者说是策略。追问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机智,是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集中体现。更重要的是,只有追问可以最为及时地启发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宽思维的宽度,掘进思维的深度,提升思维的高度和品质。孙犁先生的《荷花淀》是一经典名篇,开端描写水生话别水生嫂一段写得异常细腻和精致。曾见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水生嫂的对话时非常出彩。原文是“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课堂上这位老师与他的学生们这样研讨:
  师:有专家以为,这句话言虽简而意味深,写尽了水乡妇女的本色。你们能做一点具体分析吗?
  生1:这一对话显然可以看出水生嫂的内心矛盾。面子上,大道理上,她不能不支持丈夫,但从家庭角度计,从个人感情计,她又不忍心丈夫离开。(如果是如前所说的一类,该老师很可以用一句“回答得很好”作结,干脆地结束这一教学环节。)
  师:你的分析是有道理的。我想进一步与你讨论,你认为,在水生嫂身上,这个矛盾是真的矛盾吗?
  生1:不是。
  师:那是为什么?
  生1:因为整体看,从前后文看,她是识大体,顾大局的。
  师:既然这样,你的前面的矛盾说是不是很准确呢?
  生1:不很准确。
  师:那应该如何说?
  生1:我觉得应加上:当然,这种矛盾也是表面上的,实际上,又是不矛盾的。
  师:那你能够把不矛盾解释得更进一层更清楚一些吗?比如说,既然如此识大体,顾大局,又为什么要说“家里怎么办”这样拖后腿的话呢?
  生1:老师,我没有想好。
  师:这位同学已经分析得相当不错了;他有些小困难,有谁来帮他一下?
  生2:我以为这是水生嫂的幽默。(有同学笑)
  生3:我觉得在这个特定的氛围中,水生嫂将与朝夕相处、深情相爱的丈夫生离死别,不可能出现什么幽默。我理解,这应是水生嫂希望丈夫明白他离家后家庭的难处,知道她在家中将要承担的辛劳,从而更多地理解自己,看重自己,特别是离别前能够对自己有更多的安慰和爱抚。
  师:你的理解和回答已经非常到位和出色了。我们班的同学大都来自农村,农村妇女尤其相对比较年轻的妇女在家庭中尤其是在与丈夫的交流中一般都有些什么特点呢?或者说,像水生嫂这样的是属于哪一类型的?大家可以分别做一点思考,可以在文章旁的空白处做一些点评,互相间也可以做一点讨论。
  (几分钟之后)
  生4:我觉得她不是那种泼辣大方、敢作敢为的一类,似乎比较懦弱。
  师:难道是林黛玉那样的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同学笑)
  生5:我觉得应该用贤惠和内秀来概括水生嫂。
  师:“贤惠”大家都看出来了,你能把“内秀”说得具体点吗?
  生5:你看,实际上,水生嫂什么都懂,也什么都理解,但水生则比较简单,他无法也根本没有去细细揣摩水生嫂的心理。假如水生嫂有一点王熙凤那样的泼辣和直接,或者真的有少许的幽默,直接向水生表明自己的心理就行了。比如她会说:“我尽管舍不得让你走,但你做的是大事,我不会拉你的后腿。不过你可不要忘了,这家里少掉我,也是过不了日子的。你心里可不要丢了我!”这话当然水生嫂说不出口,但她又要水生知道并记住,所以才反问“家里怎么办?”问得智慧而含蓄,里面有撒娇,有挚爱,当然我们读来更有美感。我认为这就是“内秀”。“内秀”比泼辣大方更有蕴涵,更有深度,文中并没有写水生嫂的外表美,但我们总觉得月色下、水面上的水生嫂既美且惠,原因就在于“内秀”。
  师:水生嫂美秀,孙犁先生描写得文秀,你分析得细致深透,我如果再说,就只能是画蛇添足了!
  这一教学环节很成功,可以说对这一对话细节理解的深入和准确,主要是得益于老师及时地抓住同学回答中的问题,对症出击,且紧扣不放,一追到底。而正是在这样的追问中,学生的思维,而且几乎是全班同学的思维,全部被调动起来,处在一种高度紧张和深度开发的状态。所谓“急中生智”,说的正是此理。
  在这样的教学环节里,对老师理应有特殊的要求:首先是对问题研究理解和把握的深刻全面。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没有金刚钻,焉敢来揽瓷器活?其次是老师引领、点拨的教学机智。始终全神贯注于学生的言说,不断发现其答问和交流中的闪光点和不足,及时地或鼓励,或提醒,或补充,或抓住一点,机巧地将问题引向纵深,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辽远;而不是机械重复学生的也许正确的答案,以为那就是点拨和总结。
  没有难度来适度“抑制”和支撑的课堂,经常会表现为热闹非凡,不少水平一般的学生兴高采烈,老师也常常会自鸣得意。如果有一两个外行类的领导和某些总是浮在水上的教科研人员的加入“哄抬”,便更加是满座叫好,歌舞升平。这正犹如经济上的“虚热”、股市上的“虚高”,今天看不大出来,明天还是无所谓,但一旦膨胀到顶,大盘崩溃,连恍然大悟都没有什么意义了。于是就特别需要我们的清醒的语文老师,宁取不大热闹却有深度的探究思考,也不要缺乏思维、只有热情的虚假繁荣。救助的良方,就是要语文老师要坚持将“追问”进行到底!
  (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 210013,山东淄博市临淄实验中学 2554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