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也谈选修课的教学策略
作者:褚树荣
类”是指在设计教学时。单篇文章的解读要凸现单元主题的要求,单篇文章其实是实现主题的一个例子。有时候。还可以组织课外同类的作品比较,让学生通过作品的比较阅读,掌握这类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共同知识点。所谓“点面结合”是指在单元教学的时候,单元的教学要求,要通过具体的篇章来实现,具体的篇章就是“点”,单元或者主题的要求就是“面”。举个例子说,《先秦诸子选读》理解先秦诸子的思想,《中外戏剧名作欣赏》认识剧作家的风格和相关的戏剧艺术,《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认识传主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历程,《中国现代散文诗歌欣赏》理解作家对相近主题的不同吟唱,《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从不同角度欣赏诗歌散文的艺术,《外国小说欣赏》认识话题知识,学习从某个角度欣赏小说艺术,《语言文字应用》从不同层面上注意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这些都是“面”的要求,而一篇篇的课文都是“点”。
探索实践,尝试丰富多元的课型
选修课以“走班”或者说“教学班”为主,学生人数不像必修课那样固定,课程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学生具有不同于必修课的期望。选修课的教材多样,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譬如“诗歌与散文”系列。可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精选重点篇目鉴赏研读,朗诵会等形式也可采用;“小说与戏剧”系列。应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阅读欣赏的报告会、戏剧影视作品欣赏沙龙也可组织;“新闻与传记”系列。重在阅读与写作相结合,阅读典范性新闻作品,要理解其基本内容和社会影响,也可尝试简单的新闻写作;“语言文字应用”系列,要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活动或创设情境,练习实用写作;“文化论著研读”系列,主要是开拓文化视野,增强文化意识,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不同的系列,应该有不同的课型,即使同一种教材,也应该尝试不同的课型,这样更符合选修课程的性质。我以为以下几种课型,在选修课教学中可以尝试。
1 教师串讲课型:以传统教读方法为主,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完成典型篇章的阅读鉴赏。
可以以一篇为主。串起其他几篇的教学,如《(论语)选读》中的《为政以德》一课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主,《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课以《荷葆丈人》为主。
2 主题讲座课型:根据单元主题(话题),以几篇课文为材料,以教师讲座为主要形式,指导阅读欣赏的方法,介绍主题相关知识,从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艺术。很多欣赏类的教材,均可采用这样的课型尝试。
3 读书报告(朗诵)课型:在学生写作读后感的基础上,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交流阅读心得,评价阅读效果。如:学期初定题→布置任务→教师指导→心得写作→教师浏览选择→策划报告会议程→师生评价→获奖或者推荐报刊。
4 评点交流课型:学习中国传统阅读方法,用圈点批注的形式,标示阅读过程中的理解、质疑、阐发、联想和评价,可以采用作业张贴、投影呈现、上台讲述等方式进行。如评点示范(教师示例和古人典例)→点评点的确定和语言的选择→点评内容和方法的选择(理解、质疑、阐发、联想、鉴赏和评价)→试评→交流(作业张贴、投影呈现、上台讲述)
5 课题报告课型:以专题研究的形式,采用小论文的体裁,以个体或小组合作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成果以文章形式进行交流展示。这比读书报告会稍微正规些,班级和学校均可举行。讲述小论文的写作规范→事先布置任务→尽可能搜集资料→课外写作→成果交流。
6 作业练习课型:结合课文后面“练习”的题目。教师拟制相关练习题,以课外作业或者当堂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完成,并注重讲评。
7 主题活动课型:围绕一定主题,策划“短平快”的实践活动。如“小说戏剧”系列的影视观摩会、课本剧试演,又如“传记新闻”系列的新闻采访等活动。
实事求是,关注高考复习的方向
选修课的教学尽管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但高考的关口还在每个学生的前面,所以选修课教学不用违言应对高考。新课程高考各省有不同的方案,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对教学影响更大的是那份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试卷。从先行进入实验区的四个省市新课程高考卷来看,试卷除了结构上有所微调,阅读部分增加一点选择性之外,跟老课程的高考试卷模式没有什么大的改变。总之,论生活化,高考试卷远远不如各省市的初升高试卷的改革力度大,而且很多省市的语文初升高试卷呈现出的崭新的面目令人惊喜。论语文化,现行高考卷的考查内容和方式也远远不如台湾的国文考试题目来的精致和文雅。论灵活性简洁性,全国卷的模式远远不如上海卷的合理。可以看到,各省市进入新课程实验后的高考,与老课程的全国卷模式一样,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这样,在高二、高三进人选修课教学时,已经可以适当兼顾到高考语文复习了。以人教社(语言文字应用)为例,“课堂活动”中的材料可以作为复习中的例子,“工具箱”中的方法和概念可以用来解决语言疑难,“小试身手”中的题目是非常好的语言练习题目,一些干脆就是历年高考题的集锦。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语言文字应用》虽然是用来进行活动化教学的好教材,但可能编者照顾到汉语选修教材的可读性,其中也偶尔流露出活动设计低幼化的痕迹。对于这些地方,教师可以淡化和跳过,但是高考卷的前几道语基选择题和后面的语用题的复习,是很可以从教材中借鉴思路和材料的,它将改变高考语言基础复习和语用题复习时千人一面、千课一律的僵化局面。再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就“诗歌之部”来看,“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歌的旨意),“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歌的意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诗歌的声韵)这三个单元的学习主题,既是中国古代诗歌欣赏的传统方法,也符合古代诗歌的文体特征,更有意思的是目前流行的诗歌鉴赏题考来考去不就是探究诗歌的旨意、把握诗歌的意境吗?从目前流行的考法。命题者还未对“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诗歌的声韵)表现出足够的重视,这尽管有操作上的障碍,但古代诗歌放弃了声韵的考查,总是一个遗憾,教学时就应该进行弥补。再譬如《(论语)选读》,我们以为教学要解决三个层面的内容:一、识记与积累。包括词语句式理解,文言点逗,名句默写,成语理解等。二、整合与建构。包括较长课文的内容梳理,片段阅读,思想观点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理解和阐发,对某个主题的内涵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等等。三、拓展与运用。以文体讨论或者小作文形式,重在经典重读,古为今用,根据现代立场看经典思想,承传传统思想中的现代价值,等等。这样的教学,跟目前的高考文言文考查方向是一致的,而且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人们对于文化经典的解读会有新的眼光、角度和要求,这种新的视角,或早或迟会在课程评价上体现出来,高考试卷应该也不例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