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也谈选修课的教学策略
作者:褚树荣
选修课教学难。难在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积累有欠缺,如不懂《论语》的人教《(论语)选读》,没读过外国小说的人教《外国小说欣赏》,没有完整看过《红楼梦》全书的人教《(红楼梦)选读》等等;难在没有选修课教学经历的人教选修课,课型的陌生使很多教师在选修课教学时“以不变应万变”:一篇一篇又一篇。篇篇教成必修课;难在对选修课程和相应教材的价值追求和总体特点缺乏认知,选修课程的价值是实现差异性教育,各种教材的编法最能体现该领域知识的本质和规律,但在实际教学时我们有意无意地进行“一刀切”;难在教学时间和内容、教学深度和教学进度的矛盾无法调和,习惯于一学期教学一本书,现在要教两本书,有些甚至选修1A、1B一起上。一学期要备四种不同教材的课!
舶来品式的课程总体方案已成定局,出于各家出版社而知识体系不统一的教材也已选定,一线教师也只能“知难而进”了。课程专家有言:课程改革最后决胜在课堂。教师要在选修课堂里求生存促发展,就必须探索选修课的教学策略。下面谈一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依纲据本,尊重选修教材的特点
课程标准制约选修课程的开设,选修课程的性质决定这种教材的编法,而选修教材的特点又影响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又关系到教学方法的选择。课程标准→课程性质→教材特点→教学目标→教法选择,是一种因果关系。目标确定和教法选择都属于教学策略,跟教材特点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但五种选修系列的教材,本身的特点各不相同。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如《语文文字应用》;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如文学欣赏类的教材;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如“文化论著”研读类的教材。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教材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以《外国小说欣赏》为例,我在《(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的一点想法》(见《中学语文教学》2008.3)中对教材的特点作了粗浅的概括:1 吸收小说研究领域已被广泛认同的新成果,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来组织教材单元。2 选文的深度,决定了师生阅读这些小说有一定的难度。3 单元内部的体例安排照顾到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的实际。每个单元分为四个板块:阅读、话题、思考与实践、链接。4 单元内部板块有着“纲举目张”式的逻辑关系。话题、课文、思考和实践这三者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一纲两目”:一纲——“话题”规定了阅读的主题。两目——课文提供了阅读的例文。“思考和实践”明确了阅读的任务。教学《外国小说欣赏》就必须要照顾到这个特点。以宁波市高中新课程“聚焦选修课堂”课例研讨活动中的《半张纸》的教学为例,教材的特点制导着教学的进程。这种制导关系可以用四句话概括:1 话题为主线。即落实“话题”既是教学目标,又是主要教学内容,又影响着教学设计。《半张纸》编在“结构”话题单元里,教学目标就是通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小说结构的相关知识。学习从小说结构角度欣赏小说艺术。2 课文为范例。用“吃肉取核”作譬。“吃肉”是理解课文,“取核”是欣赏小说结构艺术。老师的“吃肉”过程是:通过齐读和轮流读的形式,熟悉课文→讨论提取展示小说情节的关键词→漂流瓶式的想象和还原主人公的两年生活。“取核”的过程是:从文中找出两三句可以概括情节的中心句→从中心句中概括小说的结构框架,即“半张纸”——“一段人生事迹”//“两分钟”——“人生中的两年”→尝试用一个词语概括结构的特点(学生用“浓缩”“概括”“意识流”等)3 思考要渗透。因为(外国小说欣赏)的“思考与实践”是“本教科书最有特色也最为紧要的部分,可以帮助学生走出习惯的阅读陈见,发现另样的进入作品的方式。”(教科书“前言”)该话题后面,有思考题:“《半张纸》所记述的故事持续了多长时间?这种安排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应该是教学重点。但教学又不能成为解决课文思考题的过程,于是,该问题要渗透到教学的主要环节中:作者是怎样实现浓缩(概括)的?→这样的浓缩有什么好处呢?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出种种“好处”:这样的结构给小说留下足够想象的空间(内容更有张力),这样的结构使小说情节成为人生过程的隐喻(人生就是酸甜苦辣的过程)。这样的结构使主题更为集中、本质(人生的幸福就是让主人公尝到生活的全部赐予),等等。我以为这样的教学,就是在引导学生欣赏结构艺术。4 实践靠训练。有些课文后面有实践训练题,它们实际上是欣赏小说的另一种方式,所以教学时也不能忽视。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能不能对小说的结构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能不能初步评价结构的妙处?于是教师选了英国作家哈里特,思勒的微型小说《招牌》,让学生比较评价《招牌》和《半张纸》的结构异同,并思考这样的结构对于表达主题的作用。学生发现《招牌》的结构很有哲学意蕴:招牌显示了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心理状态;招牌给人以昭示,岁月变迁,简洁的人生更接近于生活的真谛;人生就是一个循环过程;时尚就如招牌,传统的也会成为时尚。等等。我以为《半张纸》的教学就是从教材特点出发进行教学的一个样本。
化个为类,优化点面结合的教学
对于选修课的教学,我以为“个”(点)和“类”(面)是很重要的概念。“个”就是一篇文章,“类”就是一组文章或者同类文章。从教材选文的呈现方式讲,“个”指传统的教材以及有些必修教材是“一篇一课”式,而“类”指新课程有些必修教材(苏教版)和选修教材基本上是“数第一课”式;从教学法角度讲,“个”就是单篇课文教学,“类”就是单元或者主题教学;从教学内容而言,“个”就是单篇课文的教学内容,“类”是统帅一单元几篇课文的主题(话题)内容。如果说,必修教材基本上以单篇教学为主,那么,选修教材应该以单元教学或者主题教学为主。但是,任何单元教学或者主题教学都不能跳过篇的教学,教学中能否恰当处理两者的关系,是选修课教学成败的关键。下面以人教社的七种选修教材为例。对“类”的项目作一巡视。
每一个“类”的细目下面都有一组文章构成单元课文,即使是《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也是长篇的节选,每一课的篇幅都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课文。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单篇教学,势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化个为类、点面结合是选修课教学的必然,也是与必修课教学的根本不同。所谓“化个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