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选修教学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作者:曹勇军

个在教育教学中勤于思考、善于反思的教师都会发现:主动自觉的学习,是语文学习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夸张一点说,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老师讲得再多再好,都不能代替学生主动的自我知识构建,所以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这样一个朴素的真理,通过选修教学,你才会对它有新的认识,你才会把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作为自己自觉的追求,不断逼近语文学科的规律。
  选修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补充各类学科知识,更要求教师培养超越学科知识的“大选修”眼光。不同选修模块各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各有自己的知识系统,但在中学阶段开设选修,毕竟不同于大学,我们是把模块所提供的学习文本作为语文学习的素材,在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重点不在于学科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在于研习、探究、鉴赏活动中的发现、思考和体验。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要遵循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从学科走向学生,要强调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要工具、人文“一张皮”。通过工具的手段达成人文的发展目标,等等。这些是超越于各选修模块之上的,是所有的选修模块教学中都必须贯彻落实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所有的选修模块,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同,可是它们都是中学语文选修课,都应该符合语文学习规律。拓宽超越学科知识的“大选修”眼界,是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的关键。
  
  三、帮助教师建立课程意识
  
  一般教师缺少“课程”的概念。我们往往是以一册课本为一个单位,一个学期教一册书,高中三年教六册书。这样一种“教书”的概念,很难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课程的理念。当我们不知道一门课程应该教授的核心知识,不知道这些知识在教学中应达成怎样的目标,不知道用哪些材料来组织教学,不知道把这些材料加以编排重组,设计成一个教学的程序,一句话,当我们对选修模块缺少课程意义上的理解之时,我们是无法胜任选修教学的。
  比如《(史记)选读》(苏教版),怎样从课程高度理解它呢?这就应该明确这门课程教学中的核心知识。它首先是文言文,然后是一篇篇文章,再次是一篇篇文学作品,其中又包蕴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可以说这一课程是文言、文学、文章、文化的“四文”合一,这就是这门学科应该学习的核心知识。有了这样的核心知识,怎么让学生一步一步看得见、摸得着地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进步?这就需要筛选文本和组合文本。面对《史记》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丰富多彩的记事写入的方法,奇逸疏宕的行文风格,深雄雅健的语言之美,教师要提取出其中对于学生成长特别有价值的那一部分“四文”统一的文本,然后或者依据人文内涵,或者着眼文体特征,或者侧重表现手法,将其组成不同学习系列或者学习专题,由浅入深地展开教学。
  选修教学由于内容丰富多样,给了我们教师构建课程理念的土壤和条件。教过选修课以后,教师容易自发形成课程的核心理念。这些课程理念包括:自由选择,重新组合,用教材教,重视经验知识,自主开发教学资源,等等。
  有了这样的课程理念,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把教学素材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学中可以把唐代山水诗文组合起来,组成“唐代山水诗文”的专题教学;又比如,李白善写月,教师不妨将李白诗中描写月亮的诗歌组合起来,和学生一起探究李白诗中的月亮这一意象。这就打破了从前教师匍匐在教科书面前亦步亦趋的陈旧的教学局面,放开了教师的手脚,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个性化的发展空间,让他们站在课程的高度,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有了这样的课程理念。我们才能建立合理通达的“教材观”,才能够灵活地“用教材教”,用好教材里的素材,教师才会有更多教学上的追求,从而形成各自的特色和风格。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老师高明,再不好的教材也能教好;老师不高明,再好的教材也教不好。这里的“高明”与“不高明”,很大程度上就是指教师处理教材、开发课程的意识和能力。
  多样的教学编排所呈现出来的知识,不再仅仅是“板起面孔”让人望而生畏的学科知识,而是充满了个性色彩的“口袋里的课程”,那些程序性知识以及个人的感悟式、体验式知识,都被纳入课程的教学范畴,这对于学生心智的开发具有重要的价值。课程理念的建立,也会促进教师加大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教师在开发各种资源的过程中,把新知和旧知。课内和课外,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发展融合起来,从而使教学达到理想的状态。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课程无处不在,有课程理念的人,可以很容易地把教学的“案头戏”变为一种“舞台剧”。课堂产生课程,冲突产生课程,学生独特的故事产生课程,社会生活产生课程,甚至教师的举手投足都能产生课程……也许,教学和演戏有其共同之处:戏在舞台上,在演员和观众的互动之中;同样,在特定的情境下,教师与其他教学要素结合,生成一个高效的语文学习的场,课程也就存在于其中了。课程理念的建立,标志着一个教师的成熟与专业化水平的高度。
  
  四、使教师获得职业的尊严感与幸福感
  
  学术包括“学”和“术”。前人说:有学无术不行,有术无学不久。任何学科,当它处于“无学”的状态时,其专业化价值很难充分体现出来。选修课由于它的专业化色彩,给教师的学科钻研提供了“富矿”,又由于它鲜明的课程色彩。强调教师的自主研发,使教学工作生机勃勃并富有创造性,使教师有了学术追求,因而特别容易体会到本学科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并进而升华为一种学术的殉道情怀。
  周而复始、繁重劳碌的教学工作,常常使我们拘泥于“术”,而疏远于“道”,很少有人自觉叩问职业母题,也因此无法在职业生涯中获得尊严感。这也难怪,我们的教学学科内容也就这么多,而长期消耗式、掠夺式的教学,使我们缺少学科专业的不断进步。缺少学科钻研磨炼出来的职业自信心和公信力。语文教学是人学,认识人、理解人、尊重人、发展人是我们职业的价值所在,也是我们职业的尊严所系。尤其在今天的环境下,要想获得职业的价值信仰,需要具有一种心胸和眼光,需要专业化能力的强力支撑。这样你才能具有思想和心灵的张力,以对抗无所不在的技术化冲击,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知识分子。而选修教学的实践、思考、探索,可以给教师这样的一种心胸和眼光,让你越来越逼近教育的现实,理解教育的内涵,获得超越现实的视野和行动的智慧,构建自己的学术背景,安顿自己的内心,从而获得职业的尊严感和幸福感。
  课改的培训分三个层次。除了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层面的大规模培训以外,平时更多的是教师自我培训。教师的自我培训应该强调两点,第一点是努力读书。一个人不读书。缺少深厚的智力和学科背景,是很难在专业化道路上走远的。从选修教学的需要出发,我们每开设一门选修课,都给教师开推荐书目,完善教师的背景知识,让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更有后劲。比如,开设(唐诗宋词选读>向教师推荐了20本参考书,唐诗部分有:马茂元的《唐诗选》,葛兆光的《唐诗选注》,沈祖棻的《唐人七绝诗浅释》,李元洛的《唐诗之旅》,闻一多的《唐诗杂论》等;宋词部分有:俞平伯的《唐宋词选释》,沈祖棻的《宋词赏析》,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开设《(论语)(孟子)选读》,向教师推荐了10本参考书: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孟子)译注》,王世舜主编的《(论语)(孟子)词典》,钱穆的《孔子传》,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傅杰的《(论语)一百句》,鲍鹏山的《天纵圣贤》等。现在有一种状况很值得忧虑,有的老师只读一点教参,备课时候在网上“down”点资料,但是不读原著,不读经典,没有读书生活,缺少由专业阅读、经典阅读磨炼出来的技能、学识和感悟力。这样也就丧失了专业化发展的动力和底蕴。
  第二点是写教学札记和教学叙事。教师职业与医生、律师有相似之处,都强调职业经验的积累,都注重职业技能的长期锤炼,以达到专业化的高境界。通过教学札记和教学叙事等形式反思自己的教学,把教学中点滴感悟思考记录下来,把个体的经验转化为可操作、可分析、可延存的知识,使之成为自己学术进步的档案,这必然会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的合理性,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比如《(史记)选读》教学结束后,我校高二备课组教师分别以《(史记选读)人文价值初探》《(史记)互见法之我见》《(史记)中细节的魅力》《李广时年几何》《三读韩信》为题写了备课札记和教学叙事案例,不仅教师互相传阅,还在学生中传阅,教师引领学生,学生推动教师,大家互相切磋,教研组呈现出浓浓的教科研气氛,教师品尝到专业化成长的喜悦,也促进了教研组教学科研团队的共同进步。培养职业的尊严感和幸福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终价值归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