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品读《蝉》《贝壳》的“散文味”
作者:刘贞福
散文的形必欲“散”才显灵动,散文的神必欲“凝聚”才显深刻和紧凑。处理好了形与神的关系,散文写作才契合正则;体会到形与神关系的妙处。散文鉴赏才步入正轨。
五、巧生波澜
两篇散文行文都有波澜,而且这种波澜的高低起落也可圈可点。《蝉》行文波澜明显,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就叙事而言,先写蝉的“知知不休”,后写蝉鸣窗外和蝉病无声,是抑;后写蝉埋土中,是扬。就议论而言,先说“听了很烦”,而后既怜又憎地问“何必聒聒”,是抑;再后感叹“哦!那是蝉的生命的意义!”是扬,最后表达“宽恕”之意也是扬。
《贝壳》的行文波澜来得特别一些,它不是由抑人扬,而是由平易提升至高亢:起始钟情于贝壳,继而提升到对生命的普遍性认识,再后来提升到对自我生命的感慨和激励。这种由此物转入彼物、由客体转入主体的写法,由近及远,出人意表,本身就是一种行文波澜。
本文要更正对散文行文波澜的认识。通常说行文波澜是针对叙事作品而言,有开端,有发展,有结局,有大波澜,有小波澜,都是指叙事进程;而散文是一种抒情文体,叙事只是其中一部分。作家的构思缀文主要是以思想意念、情绪感觉为主线的,因此所谓散文的波澜应该是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波澜,其中更主要的是抒情写意的高低起伏的波澜。就鉴赏而言,最重要的是体会散文的思想意念的显现与伏隐、情绪感觉的高起与跌宕,而不能过多纠缠于写景状物与叙事的精细分析,这是我们教散文时要切记的。
以上从不同方面解析两篇散文的意趣与妙处。给我们一个启示:运用散文文体知识、鉴赏知识,可以开拓鉴赏的新天地。照此办理又何愁找不到散文鉴赏、散文教学的感觉和路数,教不出“散文味”来呢?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在你鉴赏散文和教学之前,已经对散文文体知识了然于心,才得以挥运自如。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