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新课程呼唤教师创新
作者:黄正瑶 沈文涛 曹茂昌 卢廷顺
基于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的创新
黄正瑶:新课程要求我们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知识与能力作为一个维度的目标,它有独立的要求;但在整个目标体系中,它又是其他两维目标达成的载体,也就是说知识与能力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的物质外壳。如何设计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卢廷顺:过去我们制定教学目标主要指向教材,忽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学生实际。实施新课程以后,仍然存在只注意知识目标的落实,而忽视能力目标,更忽视另外两个维度的目标的情况。比如我们集体备课《烛之武退秦师》时,就有老师这样设计教学目标:一、了解《左传》的文学常识;二、掌握本课的文言字词;三、学习烛之武说服秦君退兵的技巧。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向实际上背离了新课程的要求。
曹茂昌:还有一种情况,我们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没有真正把握,对“三维目标”的理解比较肤浅、较片面。有位老师在说课时对《我与地坛》的学习目标作了如下表述:
知识与技能目标:1 掌握“坍圮”“苍幽”“玉砌雕栏”“熨帖”“意蕴”“猝然”“隽永”等词语的形、音、义;2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学习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3 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 掌握诵读散文的技巧与方法;2 通过对文章主题的分析体会学习散文的过程;3 通过文章艺术手法的学习掌握散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通过文章内容的学习,学会正确对待人生的挫折;2 感受母爱,懂得要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3 培养主动关心残疾人的思想感情,
我觉得这样设计教学目标不是创新的表现,而是通俗化、机械化的表现。
沈文涛:这是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理念形而上学的理解。这样的目标看起来似乎严格按三个维度来制定,实际上是把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为割裂开来。过程与方法是学习和掌握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不可能脱离知识与能力而独立存在。实际上,“三维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原则和方向,不能静止、孤立地操作。对于大多数教学目标的达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螺旋上升的达成过程,不过在具体操作上,我们有时候也把握不准,黄老师,您能具体指导一下吗?
黄正瑶:教学目标的制订,一要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文本的内涵,即具有科学性;二要具体化,不能空洞;三要具有可操作性,要尽量使用行为动词。教《我与地坛》,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从学生最受感动的角度设计教学目标,如“体会并能口头表述作者残疾后对生命产生的新理解、新感悟”,“梳理作者认识生命意义的变化轨迹”等,紧扣文本,既具体又容易把握,还容易达成;再如“从把握文章的线索人手,进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分析景物描写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关系”等,通过比较具体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逐步掌握散文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
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与教学个性化处理
黄正瑶:教学目标的创新必须立足语文教学的本源,文本是语文学习的主要载体,是语文教学的根基所在。准确把握课文内容,提倡个性化解读是实施语文新课程教学创新的基础。传统的语文教学,考虑共性过多,重视个性不够。用僵化、教条的模式禁锢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个性,湮没了学生灵性的光亮,所以要提倡个性化解读。但是,创新并非胡乱猜想,更不能随意歪曲。它必须建立在正确、深刻理解文本的基础之上。现在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借“多元”解读之名,行“随意解读”之实的现象。这个问题对语文教学的创新非常有害。
沈文涛:文本固然可以多元解读,但首先要弄清作者创作倾向,而后才能进行个性化解读,否则就可能谬以千里。一次听公开课《荷花淀》,老师要求学生就小说中人物对话谈阅读体会。同学们围绕水生临行前嘱咐水生嫂“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句话展开了讨论。有的说水生不爱水生嫂;有的说水生有浓厚的封建思想,把女人的贞操看得太重了;还有的说水生嫂不过二十五六岁,年轻漂亮,死了多可惜,“好死不如赖活”。讨论确实热烈,学生发言也很踊跃,但那位教师未对学生的讨论作出应有的评价。只是表扬学生有创新。我认为这样解读文本会把学生引向歧路。
卢廷顺:新课程要求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主体意识,启发学生尽可能多维、多向、多层面地去揣摩感受课文的内涵。通过感受、领会、体悟等形式形成比较稳定的、个性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体系。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引导学生对“这几天心中颇不宁静”的原因进行个性化解读,学生能够结合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个人的经历展开讨论。有人认为是作者对大革命前途的忧虑,有人认为是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有人认为是作者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也有人认为可能与作者个人的遭遇有关……这些理解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但又没有背离对文本的基本理解。
曹茂昌:阅读鉴赏是阅读主体(读者)与客体(作品)共同完成审美认识的过程。阅读接受,一方面是多元的,无限的,存在着审美差异性;另一方面是有范围的,存在着社会的共通性。因此,“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公众认同的价值取向。
黄正瑶:是的,解读文本要尊重文本和阅读规律:第一,解读必须由文本出发,“多元”的解读应当是有理有据的。即既要符合人之常情,也要符合事理逻辑;第二,解读文学作品必须遵循知人论世的原则。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生活实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搞“简单确定”,也不能无原则认同。新课程阅读教学在挣脱传统阅读教学“简单确定性”的枷锁之后,同时需要对无边际的多元解读。即“过度解读”保持警惕。否则,教师就是严重的失职。
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创新
黄正瑶:实施新课程,就是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应当有新的教学模式。我们看到,有些课堂的教学形式是比较新,但存在不少问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