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教学生命的第二个春天
作者:于 漪
精要,去烦琐,抓实效,去形式,克服只见书本不见人的毛病。“文革”中断裂,未作任何实验。获得第二次解放,可以放手进行改革,岂不快哉?我是一名教师,心中最为重要的是学生。生命中最大的事就是一个心眼儿为学生,让生命和育人的使命结伴同行。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关键在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学生有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做学习的主人,才真正能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维,全神贯注,用心听说读写,扎实而有效地提高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此,我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上下功夫,课内课外采用多种方法启发、诱导、培养,引领他们热爱中华民族汉语言的瑰丽神奇,体会经典文章的奇妙无比,深入文本之中辨认字词。揣摩语言,把握文脉,体悟思想,提高语言文化素养。
我追求的目标是把每一堂课上好,既一清如水,又情趣盎然。这倒并不是因为几乎每堂课都有老师来听,少则二三十人,多则几百人,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有强烈的求知欲,启发他们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有追求,学有方向,滋生成就感,满足感,幸福感。为此,我研究课堂教学结构,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每名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做到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眼看,耳听,脑想,口说,手写。在教学中不断实验,改进。把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线性往复转换为网络式结构。“教”作用于全体学生,即使提问,也设计得深浅有层次;“学”反馈于“教”,学生与学生之间切磋琢磨,交流促进。教师不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学习,而是组织,引导,启发,点拨,开窍。各个层面的学生积极性发挥了。课堂上的发光体就不是教师一人,而是能者为师。学生思想高度集中,常会超水平发挥,冒出惊人之言,闪烁智慧的火花。我及时抓住。在全班点燃,就收到了水涨船高的效果。我从不到外地巡回上课,所以全国各地来听课的老师特别多。课后,他们经常问我的一句话是:“你们学生发言怎么旁若无人?”我总重复回答:“他们习惯了,靠的是自强自信。”
有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不明显,究其原因往往不在语言训练比别的学生少,而是思维跟不上。比如提问题,他们不是不想提,而是提不出,发现不了问题。不会思考大大阻碍了他们学习的步伐。为此,我探讨在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如何大力发展他们思维的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思维是外界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促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层层推进,在辨疑、析疑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教学中精心设计,根据教学目的要求选用恰当的“钥匙”。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使它转动起来,启发爱思考的学生多思,深思,不会思考的学生会思,爱思。耐心地、细致地、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思维日益活跃,语言的理解与使用明显增添色彩。
在同一课时内,如何让学生多方面获得培养,提高学习的综合效益,是我钻研80年代、90年代语文教学大纲不断深思的问题。大纲的“教学目的”用两个句子表述。第一个句子是学习语言文字培养语文能力方面的,第二个句子是发展智力,培养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把前者看做是硬任务,对后者并不作精心思考,随意性大,甚至丢在一边。其实,前后两句并非是不相干的两件事,而是糅合在一起的,“在教学过程中”把它们紧密融合为一体了。形式和内容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不可分割。缘文解道,因道释文,语言文字的表现力、生命力才得以充分展现,学生思想情操、价值判断也可受到良好的熏陶。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课的立体化,多功能。在单位教学时间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效益,全面落实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以语言文字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核心,融入智力发展和习惯养成,思想情操的熏陶感染。上课不是只抓知识、能力一个维度,而是多维培养,将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发展功能与实用功能融为一体,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应试教育绝对强势,一课一练、题海题库甚嚣尘上之时,语文教学逐步异化。初三、高三毕业班以题代教,以题代读代写,已司空见惯,见怪不怪,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剖分肢解,作为训练的例子,学生在知、情、意方面有多少收获要打个问号。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下降,语文能力与素养也随之下降,距离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甚远。面对这种情况。在研究学生现状及学习国内外语言学科发展进步成果的基础上。我较为深入地思考主宰我们教学的语文教育观念。尤其是语文教育观念中最为核心的性质观。经过多年研讨,我认识到:语言不是单纯的载体。而是意识、思维、心灵、情感、人格的形成者。它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具有文化代码的性质;不但具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具有鲜明的人文属性。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文化心理特征。语文的基本特点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这个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不可分割。由于在这方面作了较多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持续不断地探索,并撰文阐明自己的观点,因而读到《语文课程标准》有关这方面的表述时,倍感亲切。
观点可以讨论,认识可以深化,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不断完善,但语文教学在努力前进,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数十年来,我一直是在教学第一线跌打滚爬的普通教师。无高深理论,无震人耳鼓的口号,上的是常态课,说的是常识性的话,尽心尽力跟上语文教学前进的步伐,让生命绽开春天的光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