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合理设计与有效实施
作者:张玉新
如果能够恰当整合,提高教学效率自不待言。
梳理探究不能仅着眼课堂,像讲读课文那样读一遍了事。这是要提前安排学生通过自身的语文学习实践和生活经历进行建构的部分,更多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以及课堂的对话交流,切不可搞成讲读课。
名著导读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读名著。不读名著导读是没有用的。《论语》的阅读是有一定文字障碍的,即使不通读,也要选读一些章节,还可以提供版本,以作业的形式请学生选抄,学期结束就有了一个手抄本的《论语》选读。
当然,整合不仅适用于中观的模块设计,同样适用于宏观学科的设计。
宏观、中观的每一个具体的部分,就是微观的。微观的语文教学设计指向具体的每节课的设计。最富传统意义的是阅读课的设计,也就是课文设计。这似乎是语文教师最擅长的“拿手戏”,问题也恰恰最为突出。
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是每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表现为教案形式,大多数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都要定期检查教案,并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于是教师不得已照抄教参,或从网上下载以应付检查。可是,上课之前还要重新备课,并不能根据交上去的所谓教案上课。这就是形式主义的管理导致的费时无效甚至负效的状况,甚至导致教师深层次的职业倦怠。
另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程序的程式化导致语文教学乏味、令人生厌。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程序还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五环节(或步骤):破题(导语),作者及介绍背景,分析段意,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色;把生动的文本肢解成不相关的部件,却不能把拆分的部件恢复成美文,在拆分的过程中流失了语文学科的美感。或者按照即时的最新潮的意识形态或政治焦点问题的暗示设计文本解读,偏离语文学科的本质。
还有一些新问题。受新课程的影响,语文教师积极主动配合所谓三维目标的落实,一篇并不长的课文都要设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其实,在一篇课文中三维目标都得到落实是不可思议的,况且三维目标也难以分解为条款。
与此相关的问题是,不仅设计的教学目标难以落实,设计的媒体使用也不恰当,滥用媒体的情况十分严重。条件好的学校笔记本电脑成了教师的基本教学工具;由于使用电脑大屏幕,语文教师已经不写板书,甚至提笔忘字;在大型赛课上,常见电脑程序设定了一切步骤,电子屏幕在教师不断点击的的驱使下严密地蹦出下一步讲的内容。于是,语文教学设计变成了封闭的系统,一切都在教师预设的逻辑圈套中,学生沦为被动的棋子。
在电脑技术的支持下,教师的教学设计出现思维懒惰,创意疲软。尤其是援引相关资料,被制成了超级链接。语文课被设计成课件展示。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要结合自己的学科知识,将吸纳进来的有关设计的新知识内化为自己通过反思不断加以改进的整合的系统的方法,这样就能够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设计。只有教学设计合理,才可能有效实施。有效实施了教学设计,才能提高语文学与教的水平。
①参见拙文《语文教育的阶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6
(吉林省教育学院 13002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