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创意表达:让文本阅读与语言训练同行

作者:时剑波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翼,只有两翼齐飞,语文素养才能跃上高格;读与写的自然结合,是阅读教学最合适也最实惠的语言实践方式。而现实的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往往脱节,一是因为教材中专题选文与写作训练经常不相匹配,二是实际教学经常有“劳于阅读,逸于作文”的现象,这几乎成了一个顽疾。
  如何在文本阅读与写作中架设一条行之有效的通道,让读写自然结合、协同发展?能否让文本的阅读到文本的写作经常化、趣味化?笔者探索的是一条以提高文本感悟能力为核心的语言运用创意表达之路。所谓创意表达就是从阅读教学中选择写作训练的切入点,寻找好文本的写作参与点,它可以是文本的空白点,也可以是学生情感的兴趣点、阅读的延伸点等等。这种方式既充分挖掘文本的资源价值,以不拘一格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能够在阅读教学中实现写作的“短(短小)、频(频繁)、快(快捷)”,从而短循环、快节奏、易反馈,让学生参与兴趣浓厚,训练成效明显,成为一条既提高文本感悟能力又提高写作素养的途径,既富有现实意义又具有实际操作性。
  创意表达以学生的语言训练为核心,又与文本相辅相成,让学生品出语文的滋味和文字的美感。创意表达是阅读与写作的协同活动,二者同行,既让学生穿行在文本的世界里,深入体味文本的意味、意蕴、意趣,又以写作来发掘、发散、发展,注重提高写作素养,从而使学生写作从“索然寡味”变得“多滋多味”,甚至多有期待,语文课堂也因此呈现兴味盎然的局面。
  以下是创意表达的几种设计思路和样例。
  
  一、文本开掘,拓开一片天光云影
  
  文本的资源需要深入开掘,开掘的过程就是创造性地赋予文本意义的过程。学生阅读、开掘的过程照亮了文本,反过来文本的拓展又照亮了学生的阅读。如《记念刘和珍君》,面对颇有难度的文字,有些学生迟迟进入不了文本,此时可以提出:假如为纪念刘和珍,由你来为烈士塑像,在材料选用、姿态动作、人物神韵等方面,你有什么设想?此时学生极能见仁见智:有主张用大理石,寓意刘和珍坚贞刚强的;也有主张用白玉,寓意刘和珍纯洁无瑕品质的;也有主张用青铜,寓意刘和珍精神万古长青的。姿态上有提议突出“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标志性神情的,有主张体现在执政府喋血又相互救助的特写镜头的等等。在讨论中,文本被开掘,思维被点燃,有学生这样想象:“刘和珍短发齐耳,一抹浅笑绽于颜间,然微笑中见坚贞,清秀中显刚毅。走在女师大的校园内,刘和珍短发扬起,步伐坚定,就算风狂雨骤,于她又有何惧?手中所捧的《莽原》让人想见当初预订时的毅然,再联系虑及母校前途泣下时的黯然,前往执政府请愿时的欣然,一个追求真理、执著坚定、富责任感的爱国青年就这样立于我们眼前。”这个开放性的设计能“复活”情境,让学生写中悟读,跨越时空界限,最大可能地走近人物。
  又如诗歌教学经常可以进行“化诗为文”的尝试,如《沁园春·长沙》中可以改写写景诗句:“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竞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首处,鱼儿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推而广之,教材中的律诗、绝句都可如此尝试,类似“唐诗素描”之类,既有利于对文本的理解,又训练了语言表达,可谓一举两得。
  
  二、感悟提炼,融入自我深思凝想
  
  语文是人文的,并非知识点的堆积、罗列就能提高语文素养。语文需要时时感悟,并善于用文字流泻下一时的感悟。教师应经常要求学生用凝练的语言提炼自己的瞬时感受,这样运用语言的过程,是语言感觉不断广化、深化、美化、敏化的过程。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以独特的眼光发掘故都的美,倾吐对故都深沉的眷恋,若让学生为郁达夫笔下的故都拟一条推荐语,是一个不错的方案。学生的精彩不时流泻:“故都古韵,你我共品。”“故都的秋,最美的秋;若想赏秋,请来故都。”“沉醉故都的秋,品味最美的酒。”“故都无限景,醉煞郁达夫。”“不尽眷恋情,尽在故都秋。”《我的空中楼阁》也可作类似训练,如:“聚天地之灵气,揽日月之精华。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请到‘空中楼阁’来。”
  又如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的泣血倾诉感动着一代代读者,这样的感动就需要提炼,而不能浅尝辄止。请学生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至情至文,千年绝调”,“悲歌当哭,响穷千古”,“一腔真情,满纸血泪”等,凝练又真切。学《巴尔扎克葬词》可以设置情境:假如你也参加了葬礼,聆听了雨果的演讲,请在留言簿上用一句话表达你当时的感情。一学生感悟得极深切:“人间喜剧是你不朽的丰碑,人间悲剧使你悲壮地离去。”
  再如《庄子·秋水》,一则两千多年前的寓言,但时至今日仍可启迪心智,从中汲取人生智慧。面对河伯,面对河伯这一类人,面对我们也可能就是河伯,那么,你想说什么?请用一句话寄语河伯。课堂上学生感悟不断:“自大由于无知,自知才能自明,自明才能不断进取。”“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才不至于成为井底的那只蛙。”“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我们的骄傲多半基于我们的无知。”“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河外有海,要以虚心的态度看待自己,要以学习的态度看待别人。”“当一个人只关注自己的时候,那么,别人的世界就不复存在了。”这种人物寄语尤其在小说人物分析中有普泛的意义,如杜十娘、林冲等,都可引导学生采用此种方式加以品味。
  
  三、文本补白,于空白中阐释精彩
  
  文本经常存在着空白点,这些空白点发掘得巧妙,常能源于文本又超越文本,让学生在对文本“二度创造”中获得意义生成。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在结婚的悲喜剧中一命呜呼,进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套子——坟墓,墓志铭在文中即是一“空白点”。以拟墓志铭的方式让学生评点,引发了学生的众多感悟:“他一生追求套子,最后理想实现于此。”“‘套子’容不下‘乱子’,更扼杀了‘性子’,也阻挡了社会前进的‘步子’。”“套中人,套送终。”“在恐惧中活着,在恐惧中死去,他的一生就是一个‘怕’字。”“问世间‘套’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活在套中死亦套中,始因套子终亦套子。”“为套子而生,亦为套子而死,将自己装在套中即是他此生的最大满足。”
  又如《〈宽容〉序言》中先驱者被人们用沉重的石块杀死,最后人们悔悟,埋葬了他的遗骨。先驱者的碑文也是一个空白点,学生拟的文字有:“他用他的生命/证明了真理的永恒/他的启示/给我们创新与探索的勇气/生命不在永恒/只在不断开拓/这里躺着一个不受古老律法禁锢的灵魂。”“最璀璨的明珠是先驱者,最宝贵的财富是宽容。”“他用自己的生命警戒后人——人类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这是先驱者足迹的尽头,但不是人类探索真理的尽头。”“希望的足迹由你踏出,真理因你的无畏而闪光,愚昧因你灵魂的警示而消亡。”“一个伟大的灵魂在此安息,探索者、先驱者的名字叫——不朽。”
  再如《我有一个梦想》,可以拟写马丁·路德·金的纪念碑文:“他的身躯并不高大,但是灵魂却伟岸挺拔,他的一生并不漫长,但是精神却永垂不朽,他对自由与平等的追求代表了每一个备受煎熬却渴望斗争的人心底最真的呼唤,肤色没有使他自卑反而衬托了他金子般闪亮的心,受压迫的生存环境没有使他自弃反而使他坚定了与命运相抗争的信念,纵然他的一生如同流星般短暂地划过天际,但他的光与热将永远照亮与温暖着人们。”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