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不要轻易说“不”

作者:王大绩




  200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共18个,提示材料都不涉及“汶川地震”,当然说不过去;都是“汶川地震”,同样说不通。不直接涉及,不意味着毫无干系。看一下“北京卷”的作文题目。
  课堂上,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随后,他拿出一个装满石块的玻璃广口瓶,放在讲台上,问道:“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答:“满了!”“真的?”老师从桌下拿出一小桶沙子,慢慢倒进去,填满石块的间隙,“满了吗?”学生们若有所思。老师又拿过一壶水倒了进去,直到水面与瓶口持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老师问道。课堂活跃起来。
  一个学生说:“很多事情看起来达到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空间。”
  一个学生说:“顺序很重要。先放这桶沙子,有些石块肯定就放不进去了。”
  一个学生说:“对,得先放石块。有些分量重的东西就得优先安排。”
  一个学生说:“也不一定,先放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么?”
  ……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作文题目给出的是一则启迪“学无止境”的传统寓言,但材料翻出了新意——“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老师的一句发问,使传统材料有了更多的启发点。这个提问使得“课堂上活跃起来”,相信也应该激活考场上众多考生的思维。
  一个学生说:“很多事情看起来达到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空间。”
  这是贴近传统寓意“学无止境”的结论,但是有了向“很多事情”的拓展。当然可以。
  一个学生说:“顺序很重要,先放这桶沙子,有些石块肯定就放不进去了。”
  这种观点变换了角度,它关注的不是实验的结果,而是实验的过程。当然可以。
  一个学生说:“对,得先放石块,有些分量重的东西就得优先考虑。”
  这种见解对第二种观点做了延伸。“有些分量重的东西”,既是对“石块”由此及彼的扩展,又是对“实验”由表及里的抽象。当然可以。
  一个学生说:“也不一定,先放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吗?”
  这位同学对“顺序说”作了反思。“也不一定”,可能针对“顺序很重要”,也可能针对“得先放石块”。当然也可以。
  头绪分明,后面的“……”,则表示着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可能。正如第一位同学所言,“还存在很大空间。”一间教室,一位老师,四五十个学生,就讨论得如此热烈;在几千间考场,十二万考生,面对几百名阅卷老师,这将是怎样一种讨论场面!作文题目可谓八面来风,立意角度的确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妨让同学们继续讨论。
  实验说明了什么?
  又一个学生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适当的环境(器皿)和精当的手法很重要。
  又一个学生说:看来,多样材质,各有相应的空间,相应的位置,事情才能更圆满。
  又一个学生说:怎样才能更多更满,缜密的计划很重要。
  又一个学生说:计划来自思维,思维的突破才是关键。
  又一个学生说:还有技巧呢,手法也相当重要。
  又一个学生说:装满就可能不纯,我们需要在“纯”与“满”中抉择。
  又一个学生说:纯有什么好的?至清则无鱼,“纯”,就没这个实验和它的启发了。
  又一个学生说:不一定,一种材质也可以,如果一开始就注水,不是更简捷吗?
  又一个学生说:对呀,看来水才是至关重要的,有水才满,水满则溢。
  又一个学生说:还真是,看来柔能克刚,还有着多种形式的表现呢!
  又一个学生说:未必,瓶里是否还能放进食盐或蔗糖,有待进一步实验,尝试无尽头。
  又一个学生说:广口瓶的空间是个常量,要充分利用,不妨给填充物加压。
  又一个学生说:广口瓶的空间果真是个常量吗?那也不一定呢!
  ……
  这里的省略号,是填不满的。作文题内、题外,每种对“实验”的认识,又都可以扩展到对自然、对人生、对生活的认识,自然,也包含“抗震救灾”中的种种“极限超越”,种种“顺序选择”。作文立意和选材的空间无边无际。不知道考场上的同学能填充多少?能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所有作文题目其实都是作文教学的试金石。
  高考作文题目的这种特性,理所必然。《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高考作文题目必然具有开阔性、普适性和贯通性。试卷当然得出个作文题目,但其实质是没有命题,或者说,历年高考作文实质是同一道题目。若问这道题目是什么,那就是“生活”——生活的运动、发展、演变。同学们当然应该选择擅长的样式,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是写作规律。一篇文章的要义,就是以自己独到的思考,启发读者去思考。考场作文,也不例外。
  谈到作文体裁,如果题目没有明确限制的话,当然可以编“童话”,可以摆“讲坛”,可以撰“喜剧”,可以写“论文”。2008年18个题目,不限制体裁的,12个;限定某种体裁的,2个;限止某种体裁的,3个(限止诗歌外,有1题还限止戏剧)。看来,在绝大多数省市写写“‘梨花体’诗歌”,也未尝不可。
  高考作文题目没有轻易说“不”,我们也不要对高考作文题目轻易说“不”。倒是山东卷“文体特征鲜明”的要求,有点意思。怎样才叫“特征鲜明”?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说:“好的文章往往是跨‘文体’的、跨‘体裁’的,高手的文章经常如此。”(《不要人夸颜色好》)我赞同孔教授的见解,又不想轻易对山东卷说“不”,所以捎带请教。
  在我看来,我们的作文命题和作文教学能否在根本性问题上多做些文章呢?若答案肯定,善莫大焉!
  (北京朝阳区陈经纶中学 10008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