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鲁迅作品教学的困境、对策及出路

作者:薄景昕




  每个读过中学的人,都会对鲁迅作品存有记忆。孔乙己、闰土、阿Q、祥林嫂,这些影像的沉潜应归功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鲁迅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他们把鲁迅用生命点燃的薪火高高擎起并代代相传。然而,目前的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却存在诸多令人不如意的地方,许多的报刊对此也曾有过批评,但批评明显呈形而上的倾向。这里结合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实际,谈一谈我感受到的目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困境以及采取的相应对策。我认为,走向人的现代性是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唯一出路。
  
  一、困境
  
  1. “意识形态化”阐释与“技术化”处理
  目前在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中有相当数量的教师首先是把鲁迅看做一个革命家,一个图解某种政治观念的符号,这种从“十七年”或“文革”沿承下来的教学理念,在目前中学鲁迅教学中仍然起着主导作用。因而,鲁迅作品特有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和审美情趣以及文化价值都被遮蔽了。郭亚明说:“事实已经反复表明,在鲁迅研究中以政治实用主义的态度进行庸俗社会学的阐释,必然招致普通民众对鲁迅的误解、反感,从而使鲁迅研究蒙受巨大损失”。{1}这“不仅严重损害学生的感受力、领悟力的提高,也会影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2}总之,过于渲染鲁迅沉重的一面是不能剥离意识形态化的阶级分析的结果。
  被各种权力话语过度阐释的鲁迅早已被人为的神化,失去了本真的状态。而“技术化”处理同样“使语文教育异化为纯粹语言文字训练,以精神虚无驱逐人的真实精神、真正个人意志”{3},严重阻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健康发展。与其说中学生“真的不喜欢鲁迅或对鲁迅无知,不如说是他们讨厌被动接受偶像,反对束缚思维的权威和权威解释”{4}。难怪张梦阳说,今天的求索者、构建者和解读并阐释者,仅有1%的真见之文。{5}
  2. “去精英化”思潮的暗示
  中学生不读鲁迅,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对鲁迅及其作品的暗示。其中“去精英化”就是一个重要因素,即解构文学自主性和自律性的种种神话及其赋予的崇高性与神秘性。这样,告别鲁迅就成了后现代主义者必然的结论。“有家报纸称,某地对中学生进行过一次调查,在‘你最讨厌的作家’的设问下,排名‘第一’的竟是鲁迅”。{6}
  余英时在香港《联合报》上对鲁迅的总结是:“高度的非理性”,“不但是反中国的传统,也反对西方的东西”,“正面的东西什么都没有”,“没有一个积极的信仰”;“在文体风格上,表现出一种流氓的风格”。{7}在夏志清的眼中,张爱玲和钱钟书都是了不得的人物,而鲁迅则不过如此。李欧梵认为鲁迅杂文因过于关注社会而受到一定的损害,同鲁迅其他众多的泄私愤的文章的价值一样是值得怀疑的。还有论者认为,鲁迅对当代文学的指导意义多数是负面的,是幌子和招牌的意义;鲁迅的局限在于他当年对于苏俄革命的全盘赞同,奋力歌颂;怯懦的爱国者,拒绝回国刺杀清廷走狗的任务;一生压迫正室妻子朱安,有一点儿性变态;没有完美的人格,和专制制度殊途同归;一个彻底的个人自由主义者;一个半成品大师,等等。
  这种种鲁迅观,逆反性大于理性。对一个作家的作品,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和探讨,也可以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但不能像如前所说的,“对鲁迅先生和他的作品进行如此信口雌黄、荒谬绝伦的攻击”。{8}鲁迅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被反抗、被解构严重影响到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是难以摆脱的时代困境。
  3. 教师视域的窄化与抱残守缺
  有人在中学界做过调查,对于当前从事鲁迅研究的学者及其作品的统计结果是少有人知道。可见鲁迅研究成果与当代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着令人深思的沟壑,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术研究价值的迷失和中学语文教育的裹足不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不能及时转化,导致了教学滞后。长期以来,中学语文界与学术界是:你研究你的,我讲我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在这里不是说,语文教学必须亦步亦趋地“紧跟”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这没有必要,事实上也没有可能;但中学语文教师不能只面对教参上的结论,更应该有深入的思考。
  
  二、对策
  
  新世纪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最需要的是还原鲁迅,还原鲁迅文学,并在多元的社会文化浪潮中再立潮头。这至少要有以下几个条件:
  1.加强对中学鲁迅作品选编的研讨
  中学鲁迅作品的选编历来持有争议,有些意见甚至针锋相对。我认为,鲁迅研究界的有关人士应该深入中学一线进行调查、认真研讨,根据中学生的接受程度拿出权威性意见,以确定适合中学生阅读的选篇和数量。
  教材的编写要全面体现鲁迅的人文思想,内容要丰富,体裁要多样。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可设置必讲、选讲、选读三个阅读层次。除现行教材中的小说、散文、杂文外,还可增加散文诗、诗歌等,可增加历史题材的篇章,还可以从《两地书》中增加日记内容,走进鲁迅丰富的情感世界,了解“鲁迅精神”的另一侧面。另外,还可以从《华盖集续编》《准风月谈》等杂文集中选篇。“引导中学生读鲁迅要抓两头,一是鲁迅思想与作品的实际与实质,一是中学生智力发育的特点与生命成长的内在欲求,力图在‘相信鲁迅其人其文的魅力’与‘相信中学生经过引导能够与鲁迅相通’这两个基本信念上,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9}还要加强课本之外的选编,如“校本教材”等。
  总之,语文教材的编选既要注重科学性与权威性,还要考虑到稳定性与过程性。
  2.鲁迅研究界要关注、引领并指导中学鲁迅作品教学
  改革开放以来鲁研界迅速发展,一大批专家、学者潜心致力于鲁迅研究,丰富了鲁迅作品的内涵和崇高价值,由政治层面转向思想文化层面,为推动鲁迅研究的当代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在普及方面,鲁研界却做得极为不够,或者说鲁研界很少有人关注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更别说引领和指导了。
  近年来,虽然以王富仁、钱理群等为代表的鲁迅研究专家不断发表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意见,但总的看来杯水车薪,拯救力单薄。这样显然不利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要及时地转化为语文教学的实际,否则中学语文教学就很难走出困境。
  3.要改变中学鲁迅作品的解读方式和形成正确的鲁迅观
  重读是最好的解读。要想走进鲁迅,感受鲁迅的心灵世界,就要尽可能多地认真阅读鲁迅原著,从真正的鲁迅精神世界里走出来,“要多一点平凡、多一点谐趣、多一点自由、多一点真”{10},这样,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才能有出路。
  “教参”在中学界影响很大,应该吸纳专家学者编写多种教参,为中学语文教学带来学术的最新动向,教师可以把不同的观点甚至对立的观点交代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品评。一定要打破五六十年代的“鲁迅观”,要还原鲁迅,认识到他是一个人间至爱者,一个从彷徨中走向战场的人,而不是一尊冰冷的神像或一个天生的斗士。
  4.要对中学语文教师进行鲁迅作品的“继续教育”
  “教育是让人觉醒、相遇、交流”{11},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语文教师应该给孩子以梦”{12},这是语文教师的责任。语文教师要有“继续教育”的自觉意识。
  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至少应该了解与自己教学有关的学术界的新成果并从语文教学自身规律出发,创造性地消化、吸收这些成果。钱理群说:“说到底,要提高鲁迅作品教学的质量,关键还是教师自己先要读懂鲁迅作品,并且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