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语文高考“考什么”

作者:潘新和 郑秉成




  
  三、考查内容:言语性、话语性题目
  
  语文能力主要体现为“语境”“语篇”能力,即以考核作文为主。但出于对考单篇作文可能有一定的误判风险的考虑,可以考多篇作文来降低风险。然而,在高考中没有时间完成多篇作文,所以只能采取大、小作文结合的方式。不论大、小作文,都属于言语性、话语性题目。
  这需要对言语和话语做一个阐释。我以为,所谓言语,指的是作者个人对语言的组织与应用,是自我意思的表达。我们强调“言语性”,就是强调个人化的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言语”包括“独语”与“话语”。将“独语”与“话语”对应起来、相提并论是笔者的个人观点。在一般情况下,“独语”也是具有潜在的“交互性”的,这里所区别的只是“交互性”的强弱。“独语”属自言自语,没有明确的交流对象,现实针对性较弱。“话语”有的也称“对语”,其实就是“对话”:是一种显性的交流式、互动式的表达,有明确的传达、对话、讨论对象,社会化、实用化程度较高;“话语”的内容,往往是大家当下共同关注的,或是在社会上有较为广泛的影响的。在一般应用情境下,自然较多的是一种“话语”形态的交流。
  “言语”是一个上位概念,“独语”“话语”是二级概念。它们本来是不应并列的。我们为了强调“话语性”题目的重要,所以将它和“言语性”题目并列在一起,表明我们不但关注文本的写作,而且关注、倡导“交互”式的文本写作。这就使语文考试和言语运用实际达成统一。这不是说“独语性”题目就不行,“独语性”题目也是“言语性”题目,只要是体现了作者的创造性,用自己的言语形态传达出了自我的情意,也是好文章。
  我们在这里之所以特别提出“话语性”题目,是因为在以往高考作文与语用题中,较多的倾向于“独语性”题目,缺乏与文本、作者、读者的“交互性”对话的重视,或者“交互性”“当下性”比较弱,较多是目中无人的“自言自语”——只是为了“做题”而“作文”罢了,与实际的言语应用情境相距甚远,这就导致了“伪语文”教学的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注重“交互性”作文,就是注重语文教学的应用性、实用性和社会性,是为了“真语文”的回归。将来学生走上社会,在实际工作、学习中更为需要的就是“话语性”作文。
  具体地说,阅读题如果是一般性的“赏析”,是倾向于“独语性”的。如果是“鉴赏”和“评论”,就有较多的“交互性”成分,体现了“话语性”倾向。如果是针对具有多种观点、不同观点的文本进行讨论、辩论,“交互性”就更强了。作文题也一样。封闭式的命题,“独语”的可能性比较大,“开放式”命题,“话语”的可能性比较大。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阅读评价手册》中关于“阅读立场”是这么规定的:指读者对阅读材料的不同反应。这些立场不是进行阅读的技巧,也并非彼此独立。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读者反应的综合性、彻底性以及阅读材料的难度。任何年龄水平的阅读都会用到它们。一般情况下有四种阅读态度:
  1.初步理解:指对阅读材料的大致理解,包括对文章标题、主题或中心思想的全面理解。
  2.进一步解释:指对文中观点的扩展,将文中各部分信息联系起来,同时聚焦于某些特定信息。其中包含一系列的推理反应:慎重下结论,解释人物行为,找出原因和影响。
  3.个人反应:指将文中信息与个人背景知识和经验相联系。例如,读者通过文章描写的事件或作者的观点,从自己个人的角度来理解或解释文章为什么吸引人或为什么不吸引人。
  4.评价性阅读:指对文本的批判性评价。读者跳出文本来考虑和评价它。这就需要读者考虑文中的文学成分,如意象、语气、象征,甚至向作者的叙述或视角质疑。{2}
  由这里可以看出,阅读评价重点是放在“进一步解释”“个人反应”和“评价性阅读”上,也就是放在综合性、彻底性的读者反应上。综合性、彻底性的读者反应,这势必需要比较大的文字量,属于言语性、话语性的“语篇”评价。在这四种阅读态度中,较为重要的是第三种:个人反应;最重要的是第四种:评价性阅读,就是对文本的“批判性评价”。在美国、英国等国的阅读、写作教学与评价中,最看重的就是“个人反应”和“批判性思维”,这在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以及教材中随处可见。不论是“个人反应”还是“批判性评价”“批判性思维”,强调的都是言语性(个人的)、话语性(交互的、社会性的)的交流。
  
  四、“共能”题目和“异能”题目兼顾
  
  语文能力是个人言语才能的体现,是个人的言语创造,是心灵和思想的外化,每个人所表达的内容都应该是不一样的,能表现得越自我、越独特越好;反过来,越是雷同化、模式化的表达越没价值。因此,语文评价应该向“异能”倾斜,就是看考生对文体、语境、言语的理解水平,所表达的有多少是作者自己的感受,是否能较为自如纯熟地驾驭语言,当然,最好的是有自己的言语特点——言语个性。
  不过,对于高中毕业生来说,这种标准应当放低一些。他们的言语“异能”不能用作家、学者的标准来衡量,只要他们的文章中表现出了某些新意,有言语创新的追求,有想象力,有自己的角度和发现,观点别出心裁,题材、资料比较新颖,并力求用个人的方式组织文句,某些字词运用得比较巧妙、生动,这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在所有的题目中,尤其是在言语性、话语性题目中,这些“异能”都是应该着重加以考查的。换言之,言语性、话语性题目的设置主要就是为了检验“异能”的,特别是大作文,因为文体是自选,立意是自定的,就是说是与学生长期的言语兴趣挂钩的,应该是最能展示自己的言语异能的。“异能”是最重要的区分度指标。就是看考生所说的话中有多少是自己的,有多少是别人的;他的言语娴熟度、创新度有多高。
  除了展示“异能”为主的大作文外,在题目设置上,也可以有一些“共能”性的,实际上是“共能”“异能”兼具的。在言语性题目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共能”高于“异能”的,比如阅读板块中的赏析、鉴赏题,因为有的可能是课内学习、交流过的,要求大家普遍都要掌握;另一种是“异能”高于“共能”的,比如“时文评说”题和小作文。这考的也属于“共能”,但由于个人发挥的空间还是比较大,所以考生显示出的“异能”是有可能超过“共能”的。
  
  {1}雷新勇《大规模教育考试:命题与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83页。
  {2}王爱娣《美国语文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20页。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35000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