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解牛之道

作者:杨建民




  【教学缘起】
  能翻译浅易的文言文,是高中生古文学习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点和难点。日常教学中老师们虽然给学生讲了翻译的一些原则和方法,但学生翻译的文言语句仍然不尽如人意。什么原因?第一和学生文言字词的积累单薄有直接关系;第二和教师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的训练缺少精心的教学设计也有关系。如果把“文言文翻译”作为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的训练项目,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文言积累,考虑学生完成文言翻译训练时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再结合文言文翻译时学生所必备的知识和方法的精要介绍,设计出紧密结合学生学习实际的合理有效的训练程序,这才有望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说明:笔者使用的是苏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教材重点篇目有《劝学》《师说》《六国论》《阿房宫赋》等;读本中有《田单列传》(节选)、《淝水之战》(节选)、《过秦论》等]
  【教学过程】
  一、明确重点
  ①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②提高直译能力。
  二、牛刀一试(当堂测试)
  [设计意图]所选三句,均来自重点课文,均以突出直译训练为目的。希望真实暴露学生翻译的问题,以便测后讲析。
  [测试示例]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③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论》)
  
  三、解牛之道(课堂讲练)
  [设计意图]由理论推动实践,讲练结合;由学生暴露问题引出教师解决问题,注重技法点拨和规律总结;由教材精讲到读本训练,精读与泛读相结合,注重教学层次。
  1.精要介绍翻译的原则、要求,并示例明确“直译”“意译”概念
  ⑴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首先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继之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
  ⑵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即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
  [练习示例]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⑤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⑥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说明:所选句子为后面解牛之道2“六字法”提供例句。④体现虚词的“删”,⑤体现省略的“补”,⑥体现句序的“调”)
  ⑶所谓意译就是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按原文表达的大意翻译。
  [练习示例]
  ⑦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⑧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
  (投影显示)例⑦比较“锱铢”如何意译?
  译1: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做泥沙一样呢?
  译2:为什么搜刮时不留颗粒,挥霍时看做泥沙?
  译3:为什么搜刮别人一丝一毫也不放过,(而)挥霍起来像泥沙(一样不加珍惜)?
  (讲析)“一分一厘”是长度单位;“颗粒”还是借代,等于没有翻译;“锱铢”是重量单位,锱、铢连用,形容极为细微。“一丝一毫”的翻译相对好一些。完整句比较之后,发现没有一个是完全让人满意的翻译,可以自己翻译一个: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极为细微的东西都穷尽了,挥霍它们时却像用泥沙一样(毫不珍惜)?
  (投影显示)例⑧比较哪一个翻译更好?
  译1: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攻破函谷关;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译2:起义军振臂一呼,函谷关顿时攻破。楚国人一把大火,可惜啊一片焦土!
  译3:戍边的士卒呐喊起来,函谷关被攻破,楚国人一把大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为一片)烧焦了的土!
  (讲析)“揭竿而起”是意译,但未能和“叫”对应,不如“振臂一呼”或“呐喊起来”,译1将隐含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明确出来,但如果没有注解则很难翻译。译2和译3比较,就发现译2虽简洁但句意不明,而且“函谷举”的被动特点也没有体现出来;明显译3更好。因为在没有注释的情况下,这一种翻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更符合学生对文意的准确把握。
  2.精要介绍翻译的方法,联系已完成的8句练习来引证“六字法”
  ⑴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
  ⑵删,就是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虚词删去。如:某些句首的发语词、语气词,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⑶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简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⑷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⑸调,就是调整语序,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⑹贯,就是将文言中带修辞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但必须说明的是,这个“贯”不能随便使用,因为文言文翻译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调、补),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
  [练习示例]
  在学生接受了文言文翻译的“六字法”之后,可以让学生联系当堂已经完成的八个句子,指出和“六字法”对应的句例。如:④体现虚词的“删”;⑤体现省略的“补”;⑥体现句序的“调”。
  三、游刃有余(巩固训练)
  [设计意图]精选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配套语文读本二”的《过秦论》《田单列传》《淝水之战》例子,训练学生对翻译方法的综合运用。如画线句的直译,“衔枚”“悬军深入”的意译,其他如专用名词、通假字、省略句等力图全面体现“六字法”,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能力。
  [训练作业]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画线处)
  ⑨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
  ⑩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史记·田单列传》)
  {11}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阵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阵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资治通鉴·淝水之战》)
  【练习答案】
  ①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向外物借助罢了。
  ②我赞许他能够履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③(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