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因势利导,点拨教学的基本原则

作者:陈 军




  我和我的导师蔡澄清先生在解释“什么是点拨法”时,始终坚持下面的一段话——
  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这种点拨,是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疑难,教给方法,发展能力。它是运用启发式原则引导学生自学的一种方法。
  这段话带有定义性质,讲了三层意思:一是点拨的概念意义,即什么叫“点”,什么叫“拨”;二是“点拨”的目的意义,即“点拨法”是作什么用的;三是“点拨”的依凭意义,即针对什么问题从何处“点拨”,换言之,点拨的出手根据是什么。这三层意思中,一二层都比较好理解,因为仅仅是理解到了也就可以了;第三层令人感到“飘忽不定”,究竟应从何处入手呢?我和导师在很多情况下还说过这样的话:“当点则点,当拨则拨”,这就显得更加“空灵”与“玄秘”了,何谓“当”?什么时候才是最好的“当”?点拨法操作的非模式化确实给操作或推广带来了不便。后来,在进一步研究中我们也试图归纳出一些操作程序来,但也仅是“程序”而非“程式”。“点拨教学”研究有三十多年了,我和导师蔡澄清先生至今仍然坚持非模式化。这,似乎有些固执己见。但从学理上思考,只有这种选择才符合“点拨”的本质属性。点拨,既是一种思想理念,也是一种行为方式;既是教师为教的基本思路,也是学生自学的最高境界。这些思考,这些行为,都很难在既定的预设中亦步亦趋地刻板完成,它们本身相当灵动,运动中有很强的即时生成性。这是客观事实。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为了“体系”建构而生硬地去归纳出模式或模型来。
  当然,“点拨教学”的基本程序和原则还是要明确的。这里就上段定义式解说中的一个核心词“因势利导”,再作一点深度阐释。我们认为,点拨教学的基本原则可以有不同表述,但核心意义不外八个字,一是“因材施教”,一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是从教学对象上而言的,一为学生,一为学生所学的教材(如课本),属“对象论”;“因势利导”是从教与学的过程上而言的,一为“势”,一为“导”,共同演化教与学的起点、步骤、线索与方法,因此称作“过程论”。必须指出的是,先有“对象论”再有“过程论”,“对象”决定“过程”。同时,“对象论”也是“过程论”中“势”的应有之义,即“对象”的状态是“势”的表现之一。调过头来说,“因势利导”又是“因材施教”中“教”的全部意义。这样八个字又是一句话了,即“因材而因势利导”。由此可见,从教学这个实施性行为上讲,“因势利导”始终是一个核心问题。
  “因势利导”的具体实施是怎样一条路子?它的关键环节在哪些方面?以下从两方面加以讨论。
  
  一、“势”的规定性认识和动态性分析
  
  势,趋势,指事物人事等内在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向;也是已经生成的现象和状态。不管是已经生成的状态,还是即将形成的趋向,都有现有的标志和变化的动态。我们讲教学要“实事求是”,就是说一方面要观察好“实事”,这就是对学生学习现状的认识,另一方面还要预测好未来方向,形成“是”(即规律性)的相关分析与判断。“因势利导”,首先要“因势”,而后才能“利导”。当然,“导”的过程中也会对“势”产生反作用。因者,顺也;因势,即顺着现有并发展的形势、情势。利者,顺利,使有利也;利导就是使行为有利于引导、导示也。“势”是“导”的前提与条件;“导”是“势”的发展与改变。
  就点拨教学而言,“势”的规定性认识不外乎四方面情况。第一,学生身心发展实际。这是进行“以人为本”的教学所必须进行的客观分析。这方面工作到位了,透彻了,点拨教学就有了生命活力。有的同志说,为什么这节课他点拨起来了,我却点拨不动,很多情况下就是这方面认识不够。各门学科教学都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实际,语文学科尤其困难也尤其必要。以教材而论,所有学科都是编者直接面向中学生“写”出来的,只有语文是编者把别人作品拿过来直接面向学生“编”出来的。因而,一篇课文教高中可以,教初中也未尝不可,问题是看你怎么教。这个“怎么教”就是一个揣度学生身心发展实际的问题,你不能不考虑“可接受性”。其他学科就不存在这个问题。第二,语言技能是否构成有效关系。这里不是讲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那是理论研究者去做的事。这里只讲也必须要讲到的是语言应用基本技能之间的有效关系。而这一点,我们做得相当不够。比如作文,我们常常讲学生作文“写不生动”,语言感染不了人。尤其是高中学生,议论风发,可以;创新立论,也可以;可就是语言缺乏表现力。原因在哪里呢?从语言技能有效关系上看,描写技能的弱化,往往带来的是议论语言的干瘪和叙述语言的单调。你现在要求一位高中生就某件事发表议论,他可以滔滔不绝,罗列很多材料。你如果要求他将其中某一片段展开来描写一番,他可能是词不达意。语言技能关系还包括语言知识对于技能形成的有效关系。比如句序、词序的语法知识缺失和逻辑知识空白,必然导致表达的流畅性和准确性的严重损伤。我们没有凭借地要求学生表达更流畅些,怎么点拨也点拨不了,而如果凭借语法知识练习一下句序、词序的安排,使学生养成知识的应用习惯,用“知识”作为学习的向导,那么,你的知识学习的点拨就一定能焕发可持续的光彩。这也正是我们在“点拨法”讨论的著述中始终坚持“点拨知识重点难点,启发学生举一反三”的用意所在。第三,课文内容与形式的特色研究。教任何一篇课文都不可忽略课文的个性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课文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语文素养与语文个性不断丰富化、趋同化的过程。课文特色,自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必因之“势”。第四,班级课堂学习风气的把握。班风,是教育个性化的体现,直接影响学习作风。在这方面,有经验的教师是因班风而造“势”,即营造语文学习的个性之“势”,创造点拨教学的有利条件。
  以上所讲的四方面,是比较稳定的状态,称作是“势”的规定性认识。这很重要,是实施点拨的基础性条件。因势利导的“势”还有把握上极其困难的一面,即学习过程中随机自然生成的思考状态和成效。说实话,我们几十年来从事点拨教学与研究的难点也就在这里。点拨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在这里。
  任何学科教学过程中都有自然生成的思考状态和成效,但不是每个人或每堂课的教学都会这样。有的人教学或有的课只有“状态”而没有“成效”,是因为没有捕捉这个“状态”并使之形成有利条件而因之去“导”。有的人教学或有的课能产生卓越“成效”,是因为随机捕捉“状态”甚至由此再生出若干优势状态从而形成有利之“势”,教师趁“势”而教,课便教得“势”如破竹。这样的课当然是精彩纷呈的。前边所讲的“当点则点,当拨则拨”,这个“当”字讲的就是捕捉“状态”、催生“状态”、激活“状态”、用足“状态”的“当口”。我们在很多著述中讲到“点拨的时机”,就是指这个“当口”,是恰到好处之火候。叶圣陶先生称为“相机诱导”。相,观察也,审时度势也;机,当口也,机会也。相准了“机”,“诱导”之功才能达到。关于“点拨法”,已经形成千万字著作,探讨的核心问题就在这里。这里还要强调一点,不少老师说,像你这样说,其他学科也可以用“点拨法”,语文教学点拨法的特性又在哪里呢?这,确实是关键之问。经过长期研究,现在看来,语文学科点拨法的特性恰恰就体现在这个“思考状态和成效”的“势”的开发利用的功力上。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在过程和结论上是相当灵活与多元的。一篇课文的教学可以形成多种有利的“势”,即学生思考要点与思考结果都很优秀但有极大差别,不同施教者不同学习者必定有不同的价值选择。即以朱自清《春》教学为例,最佳的学习之“势”定位于对语言的咀嚼,可以;定位于不同画面的演变过程分析,也可以;或者说,两者合而为一,自然也可以。有的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还可以创造出酝酿出更为精彩的学习之“势”。总之,语文课堂的如此灵动开放的学习空间,既是因势利导的条件,也是因势利导是否成功的关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