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教科书中的名著阅读比较研究
作者:郑 浩 周晓明
造成中学生阅读文化经典与文学名著状况不容乐观的原因有很多,校园文化与学校教育的价值导向是关键的因素。阅读经典的意义我们能说出好多,若仅靠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自觉意识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应认真思考: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走近名著,叩问经典的良好途径。令人欣慰的是,现行的初中人教版、苏教版和语文版语文教科书都设置了名著推荐阅读板块,有意识地对课外阅读内容加以规范。这一创新之举,对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往的课外阅读,教师通常采取“放羊式”教学。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些名著后,只要求学生课余时间阅读,但究竟读了与否,是否确有收获,都没有任何措施予以保证,更不必说达到扩大学生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要求了。如今,在教科书中设置推荐阅读板块,能够有效地将语文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联系起来,使名著阅读成为教材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效地扩大学生的学习资源,使他们在阅读语文书时也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被动阅读名著的消极状态。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有所依循,从而有助于其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改革的实施。
下面,我们对人教版“名著导读”、苏教版“名著推荐与阅读”、语文版“名著引读”这三个板块的具体内容进行比较研究,以加深对这三种教科书有关名著推荐阅读的认识。
一、推荐篇目的总量
关于三版教科书推荐篇目的总量,可参看下表:
(注:这里的数量不包括推荐的两位作家,即培根和泰戈尔)
新课标中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从上表我们不难看出,三版教科书都达到了新课标中规定的数量,但它们在推荐篇目的总量上差别有10部之多。那么,哪版教科书的推荐量更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呢?在此可以做一个推算:假设每个学生每周固定抽出一个小时来阅读名著,以新课标中规定的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阅读速度来算,那么一个学生一周最少可阅读3万字,一个学期则可以阅读48万字(以每个学期16周教学时间计算),大约相当于两三部作品的字数。照这样的计算,每个学生每学年应该可以阅读四到六部名著,从推算结果及表中所列数字可知,就七、八两个年级来看,人教版与语文版的推荐数量比较适量,苏教版一学年两部的量比较而言就略显少点。若单纯从时间来考虑,一学年读6本书是比较合适的,同时也不会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确保名著阅读的质。因为一周阅读3万字,学生完全可以轻轻松松地读完,甚至可以做到字斟句酌的精读。值得注意的是,语文版在整个九年级都没有向学生推荐任何名著,可能是考虑到学生要忙于中考,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出来阅读长篇名著。
二、推荐篇目的范围
有调查显示:学生普遍对课外阅读持欢迎态度,但主要用于娱乐消遣的居多。{2}因此,在学生读哪些书的问题上,我们还必须给予指导,如给学生一个范围、一个专题,或提供一些具体的文章、书目。下表即是三版教科书分别向学生推荐的作品篇目:
从上表可以看出,三版教科书所推荐的名著在体裁、国别、时代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从推荐作品的体裁来说,人教版推荐的名著体裁范围相对广泛,有小说、诗歌、寓言故事、散文、科普著作、传记以及书信等;苏教版主要局限在小说上,另有一部散文;语文版推荐的有小说、传记、童话、诗歌、散文。很明显,人教版的推荐阅读作品的体裁最丰富,苏教版则较为单一。我们知道,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鼓励学生阅读各种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作品,如果仅向学生推荐某种体裁的作品,将无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
从推荐作品的国别来看,人教版推荐的16部名著中有10部是外国名著,占总推荐数量的62.5%。另外,推荐的两位作家也是外国的。苏教版和语文版推荐的外国名著和国内名著的数量一样。这里有个问题值得探讨:阅读一些国外的文学名著,固然能够扩大学生阅读视野,引导学生去感受不同的民族文化。但是,占有如此之高的比重很难说是合理的。每个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都是该国灿烂文化的结晶,中学阶段又是学生阅读积累的黄金时期,因此,引导中学生多读一些根植于中国丰富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应该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本质要求。
从推荐作品的时代来看,人教版和苏教版推荐的几乎都是古代和现代的经典作品;语文版同时还向学生推荐了两部当代作品:深受学生欢迎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穆斯林的葬礼》。可以看出,语文版较其他两套教科书更注重选择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更关注当代的文化生活。
新课标在“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从童话、寓言、故事到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以及当代文学作品、科幻作品和其他类型读物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有的还列出了推荐的作品篇目。将三版教科书推荐的作品篇目同新课标推荐篇目相对比,我们会发现,它们大部分都来自新课标,人教版和语文版几乎涵盖了新课标中提及的作品;苏教版推荐的6部作品中有5部是新课标中涉及到的。各版教科书推荐的作品虽各有不同,但都倾向于向学生推荐中外大家的古代、现代经典作品。其中,《水浒传》《西游记》《安徒生童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等都是阅读频率相对比较高的作品。这说明,三版教科书在向学生推荐作品时,既照顾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注意发挥推荐阅读的引导作用。但像《名人传》《格列佛游记》《繁星》《春水》这类作品阅读的频率则相当低。而且,从目前的中学生阅读现状来看,即使阅读频率很高的那些作品,阅读的人数仍然很少。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为什么教科书中推荐的是中国古代、现代及外国文学的经典作品,而阅读的人却很少呢?因此,在推荐阅读上,我们还需要着重解决经典作品和学生阅读兴趣的结合问题。
由于大众文化的流行,大部分中学生更倾向阅读通俗读物(如卡通漫画、青春校园文学、玄幻小说等),他们认为这类作品内容贴近当代生活,能调节学习压力;而名著内容深奥,与当今生活距离久远。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们要大力向学生推荐通俗读物,经典毕竟有它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熏陶感染作用。只是,我们是否可以倡导中学生对经典和流行作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呢?
三、推荐阅读的呈现方式
从推荐阅读在教科书里的呈现方式来看,三个版本也不尽相同。人教版的“名著导读”板块包括这样几个部分:对所推荐名著的简单评述、“阅读提示/阅读建议”、“精彩选篇/精彩片段”、“点评”及“探究思考”,能较为全方位地指导学生的阅读,对他们阅读能力的养成和提高也较有帮助。苏教版“名著推荐与阅读”的具体呈现为:“推荐·阅读”向学生提供所推荐名著在阅读方法上的参考,“思考·交流”设计相关练习提出一些阅读要求,“精彩片段”以及针对节选片段的点评和思考题“附录·有关资料”,最后是“写作·活动”。语文版的呈现相对比较简单,其“名著引读”只对所推荐的名著作了简单的介绍,没有节选,也没有相关的阅读方法以及具体的阅读要求。因此,语文版对所推荐名著的阅读指导远远没有苏教版、人教版做得详细,而苏教版又比人教版落实得更具体,对学生的指导性也更强。同时,人教版和苏教版的呈现方式,无疑也更有利于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精彩片段的设置可以吸引学生去阅读该部作品的其他章节内容;“探究思考”或“写作·活动”中练习题的设置,也是学生阅读完整部作品的动力,且使阅读更有针对性。这些做法是值得教材编写者借鉴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