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用我们的慧眼 抓住文章的“眼”

作者:郑 莉

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05年北京卷大阅读第21题:“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分析]这一类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旨的把握,看起来并没有问标题的作用,但因为很多题目是直接或间接指向中心的,所以我们可以借助题目去把握文章主旨,可以通过对标题的理解去检查验证答案的准确性。如第一题,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题目反映了文章的主旨,即“对大西北的热爱和赞美”,确定了这个主旨后,再找戈壁石与之的关系就比较容易了。
  《合欢树》这篇文章读起来比较容易,但要准确理解作者意图却有一定困难,对这样的文章也可以抓住标题来寻找答案。题目“合欢树”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象征意义?跟文章的关系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我们可以发现,合欢树是在文章第五段才出现的,和它一起出现的还有“小孩”“我对过去的回忆”,从这时起“我、孩子、母亲、合欢树”开始建立起某种关联。通过作者的回忆,我们不难感觉到,“合欢树”在文中象征着母亲对自己的爱,只是与《我与地坛》不同的是,这篇文章中还有另一个人物——“孩子”。作者如果只是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感受,那完全没必要写“孩子”这个人物,那么“孩子”与“合欢树”的关系又是什么呢?再次阅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爱感受的同时,更表达了母爱的普遍性。小孩也有母亲,也会有对母爱的独特感受,“合欢树”就不光寄寓着母亲对自己的爱,还体现了母爱的普遍、永恒和伟大。想明白了这些,就能更准确地回答问题了。
  
  五、小结
  
  总的来说,充分地品读文章的题目,把握文章题目与正文的关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回答问题。如果我们能够用自己的慧眼,抓住文章的“眼”,那么题目将成为一个指路石,帮助我们更好更准确地答题。
  另外。总结出题目与文章的这些关系,还能给我们一些写作上的启发,写作文时我们也可以从这些角度去考虑文章题目,从而避免文不对题、大而无当的毛病。
  
  六、作业
  
  尝试用这节课中总结的阅读方法去分析新的文本。
  
  [课后反思]
  这节课最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希望通过对题目与文章关系的解剖,给学生一个既明确又好用的“拐杖”,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意。凑巧的是。在完成一个班的教学后我们进行了一次模拟考试,其中大阅读有一道题涉及题目的作用,正好可以成为教学反馈的材料。经过比较发现,就这道题而言,已经讲完的班要比还没讲的班答得好。关注和品读题目,作为一种阅读方式,要让它充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还需要不断的引导和练习。
  
  编后絮语
  
  现代文阅读尤其是散文阅读,是高考的重点、难点,也常常是教学的盲点——老师们往往觉得无计可施。一方面,“积累”“修养”“底蕴”“素质”等词语显得苍白,与学生的实际存在距离:另一面,答题套路、技法、术语等东西又常常带有投机的成分,很难做到百试不爽。因此,探究作者写作的“文路”和读者阅读的“思路”,便成了高三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主攻方向。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路径很多,在此,我们选择了郑莉老师的课,希望这一案例对广大高三一线教师具有借鉴作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