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用我们的慧眼 抓住文章的“眼”

作者:郑 莉




  [教学缘起]
  
  在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对文章的主要信息、主要观点和情感缺乏整体把握常常是许多学生面临的问题。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整体把握文章,提高阅读水平,是每位教师难以回避的问题。笔者在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中发现,“从解读文章标题入手”其实是一个比较有用但常被忽略的方法,通过对阅读文本的比较和归纳,笔者设计了四次复习课(标题、词句、结构、手法),本课是对标题的解读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基本思路:由复习现代文阅读的基本步骤切入。
  考场阅读,与我们平时消遣性质的阅读是不一样的,它的目标性很强,要求我们在较短的时间里提炼出主要信息,把握文章主旨,进而对文章进行鉴赏分析。一般来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整体把握一篇文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把握品读题目;
  (2)阅读文本,理出作者思路,找出关键句;
  (3)体会、把握文章主旨。
  [明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对文章而言,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家在写文章时可能会为了取一个好的题目而绞尽脑汁;而我们在读文章时,如果对题目与文章的关系稍作思考,也许能从看似平常的问题中发现不平常,从而帮助我们更快更准确地把握文意。
  
  二、温故
  
  基本思路:学生分组就自己读过的文章或做过的现代文阅读练习进行分析。总结题目与文章的关系。学生找到的类型主要有:
  (1)题目是文章的线索;
  (2)题目概括了文章的内容;
  
  三、知新
  
  基本思路:在肯定学生探究成果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和分析题目与文章的关系,并归纳出几种类型。
  (1)概括内容
  作者写的是什么,读者通过看题目就能大致明白。我们做过的阅读如《家鸡的起源》《孤独的普希金》等文章均属此类。《家鸡的起源》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通过对达尔文观点的反驳说明家鸡的真正起源,《孤独的普希金》一文则写了普希金的雕塑和普希金本人的创作、思想在当下的“孤独”。同时还须注意,题目是“……和……”的这种形式,文章的着重点不仅在于两者本身,更在于两者间的关系,如《戏剧和戏曲》《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2)体现主旨
  对于议论性文章来说,读者看到题就能大致推测出作品观点,对于抒情言志的文章来说,题目则大致体现了文章主旨。典型的例子如《个性化医疗触手可及?》《白杨礼赞》等。与第一种类型的题目相比,这样的题目往往暗含着某种判断,如《总想为你唱支歌》,为什么要“唱支歌”,为什么“总想”,这里包含了对“你”的热爱和赞美。而文中主要表达的即是对“你”——大西北的喜爱和赞美。
  (3)明确线索
  题目中包含的内容贯串了全文,串联起了文章的主要部分或主要情节。通过题目读者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路脉络。典型作品如《项链》《界河》等,两篇文章的故事情节都围绕着“项链”与“界河”展开。
  (4)体现构思
  题目与文的关系看似“跑题”,但它却间接体现了文章的主旨或构思。这一类的题目,往往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题意丰富而隽永,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思考空间。这一类的文章如《送春》《凡·高的光和色彩》等。《凡·高的光和色彩》一文内容比较明白,主要是说凡·高与弟弟提奥的兄弟深情,题目与文章主旨似乎没有什么关联,然而仔细玩味之后就会发现“光和色彩”不仅意味着凡·高的艺术追求,更体现出提奥在哥哥的艺术道路上的付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提奥何尝不是凡·高生命中的另一种“光和色彩”呢?
  (5)暗示内容
  题目暗示着文章涉及的时间、地点等信息,部分表现文章内容。这样的题目如《在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新年雪幕拉开的一瞬间》等。看到这样的题目,读者往往会更期盼通过读文章找出题目没有包含的或暗含的更多信息。
  [明确]小阅读中,标题与文章的关系多是前两种类型,而大阅读中,题目与文章的关系则相对复杂,几种类型兼有。
  
  四、应用
  
  基本思路:借助题目与文章的关系训练学生更好地答题。在做小阅读时可以通过题目去牢牢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避免受到一些细枝末节的干扰;大阅读则针对不同类型,按照不同思路去作答。
  
  第一组:
  《凡·高的光和色彩》第20题:“文章写的是凡·高兄弟的情谊,题目却是‘凡·高的光和色彩’,结合全文试析这样命题的意图。”
  《送春》第21题:“本文写‘二月兰’,却以《送春》为题,为什么?”
  [分析]这一类文章题目看似与文章没有直接关系,却间接指向了主旨,也就是前面说到的第四种类型,因此在答题时应首先抓住题目与主旨的关系作答,然后再考虑如“新颖、特别、引起读者兴趣”等作用。
  
  第二组:
  《墨点无多泪点多》第18题:“文章为何取‘墨点无多泪点多’为题?若换成‘朱耷的书画艺术’好不好?为什么?”
  2006年湖南卷大阅读第19题:“浙江绍兴,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通观全文,请回答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在山阴道上’。”
  [分析]文章为何取这样的题目?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同样要从题目与文章的内容、主旨、结构等方面的关系人手作答。如第一题,我们可以按这样的思路去答题:“墨点元多泪点多”这个题目在文中什么地方出现的?它具体指的是什么?它与文章是什么关系?带着这样的问题读文章,可以发现这个题目是引用了郑板桥评朱耷艺术特征的诗句,它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墨点无多”指的是朱耷作品疏朗简古的风格,而“泪点多”则是指形成这种风格特征的原因,即冷傲孤寂之下深藏的亡国之痛,以泪书写而成。第二题中,题目与文章的关系则是第五种类型,即题目部分表现了文意:因山阴是绍兴的古称,所以“在山阴道上”点出作者在绍兴的旅程:又因文中提到。鲁迅回忆了自己经过山阴道时感受到的美好,因此“在山阴道上”还暗寓着作者在绍兴旅游时感受到的美好。
  
  第三组:
  2005年浙江卷大阅读第21题:“从全文看,‘精神的天空’具体指什么?请概括作者期望自己‘接近精神的天空’的原因。”
  2007年北京卷大阅读第20题:“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分析]这一类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其实也是考查对题目的理解和把握。这一类题目往往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或者说是文章的关键词。读时要很快找到题目在文章中出现的位置,并结合前后内容作出尽量准确的理解。
  
  第四组:
  2007年全国Ⅰ卷大阅读第17题:“文章后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