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从外国母语课程教材中得到的启示
作者:聂鸿飞
在多个国家的母语课程理念中,都有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阐述,要求在训练语言的同时,促进思维的发展,这就使母语课程实质上成为语言思维课程。在英国英语教科书中,思维元素是其内容要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英国查尔莱斯·莱兹出版公司2001年出版的《第1、2、3学段成功·英语》这套书中,编者多次提到“头脑风暴”这个术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画思想地图”和“进行纸张记录”。这就让思维活动变成了具体操作。又如,想象力是形象性思维的核心,编者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虚构能力,提出“非虚构”和“虚构”这两个概念,并列出各自不同的特征。更主要的是,编者让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实战训练,如结合阅读莎士比亚剧本提出让学生懂得和体验“移情”,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为选场中的一个人物,持续地以角色“我”的身份,写出自己对已纠缠进去的剧情的感受。在美国,各州的课程标准都把思维能力的发展看做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美国英语教材确定的编写原则之一,就是重视思维能力,特别是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我国现行各套语文教材,不能说它们不重视思维训练的编排,但有不足,突出的一点是,应该改变目前这种思维训练随意和隐伏的现状,要把思维训练设计安排得更有计划性更显系统性更具操作性。
5、在母语教育中渗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德国母语教育者意识到,语文课不单单是教学语言,而且要担负起教育的使命,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日本虽然近代以来大力向西方学习并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但这个民族的单一性和长期的封建锁国,仍使日本国民意识深处有着浓重的排外与自我封闭倾向,为此,许多日本学者深刻意识到这一点,2004年新版《学习指导纲要》中要求指导学生建立积极地与他人交往的意识,并学会善于正确地与他人交流,这反映了这种呼声和日本社会的迫切需要。这些都是母语课程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教育,关乎培养富有教养、人格健全的未来公民的大事。在这方面,我国语文教育自古就有“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优良传统。面对全新的时代,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开阔视野,大量吸纳具有世界普适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使“道”的内涵更趋现代性。
6、外国母语课程教材普遍重视文学教育。文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西方国家母语教材大多语言和文学分编,文学占据半壁天下,足见他们对于文学教育的重视。在俄罗斯,从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小学就开设文学课,苏联解体之后,文学课程的开设时间提前到小学起始年级。即便是语言教材,也是以大量的文学作品作为语料和素材。在美国,初等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低年级以故事或儿歌和童谣等文学体裁为主,中年级以短篇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为主,六年级将语文课开设为文学和语言两部分。正式进行大规模的文学教育。在美国,即使是分科后的语言课,其课文也是以文学作品为主。另外,德国、法国、日本、以色列等国无不重视文学教育,因而重视文学教材的编写。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诗教,有着文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但在应试教育和文章教育占主流的当下,我们如何加强文学教育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7、在言语实践中掌握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在英语教材中,以不同的名称为学生设置了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如“研究项目”(Project)、“实践”(Practice)、“特写”(Spe-cial)、“应用语言”(Using word)等。德国教材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教材中很少见到孤立的练习、句本位练习、机械模仿的死记硬背式练习等形式,即使语法练习和词语训练也尽可能地被纳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之中。从感知到归纳到实践再到提高。可以说,摒弃枯燥无味的语言规则,代之以生动有趣的语言运用的情境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语言,这是西方母语教育现在普遍通行的做法,也应成为汉语文教材编制学习的经验和做法。
8、加强多元文化学习。尊重多元文化是这个时代的人们应共同具备的品质。美国尤其如此,因为它是移民国家,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社会现实,要求教材出版公司在组织编排教材时,必须将多元文化作为考虑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选择课文材料特别是文学素材时。其母语教材不只取材于白人主流文化,还有其他少数民族作家及作品,反映他们的价值观念。有的教材甚至专门编排多元文化单元,介绍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和习俗,接触其他民族的文化,增加对其他民族的理解。即便像在民族文化传统单一而显保守的伊斯兰国家,多元文化学习也成为母语教育的大趋势。以此观之,在我们这个汉文化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国度里,语文教材如何在立足民族文化基础上逐步渗透多元文化意识,为培养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未来公民做准备,是应该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9、建立母语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制度。通过研究,我们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英、美、德、法等国的教材都不需要学生出钱购买,而是由政府统一采购,教科书成为一种公共财产,由学校提供给学生无偿使用。学生从学校借来之后。要认真保管,谨慎使用,不得损坏,也不得在书上乱涂乱画,否则要照价赔偿。西方的这种做法,不仅是一种资源节约,也是对学生进行爱护公物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方式。
我国百年母语教育变革历史表明,即使是在极具民族特色的汉语文教育这样的领域,我们也需要有引进的勇气和借鉴的意识。所以,对待以上外国母语课程教材建设的理论和经验,我们既不能轻率地排斥,也不必盲目地推崇,更不能照单全收,而是要拿来,鉴别,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介绍外国母语课程教材的经验和做法,目的就是要借以催生符合汉民族特征又适应现代化潮流的汉民族母语课程教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