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从外国母语课程教材中得到的启示

作者:聂鸿飞




  当今时代,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教育沟通也越来越频繁。具体到母语课程教材建设问题上,虽然各国的文化传统、当前国情和教育体制不一样,因而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和特色。但也有彼此可以相互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外国语文课程教材综合评介》的作者对12个国家的母语课程教材情况的介绍。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外国母语教育的窗户,使我们能够站在一个时代的制高点上放眼世界,反过来审视自己国家的语文教育和眼下徘徊不前的新世纪语文课程教材改革,并可能帮助我们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关于外国母语课程目标
  
  母语课程目标是母语课程标准或教育大纲制订中不可或缺的项目。各国母语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无一例外都明确指出各自母语教育的课程目标。从英、法、美、德等国家母语课程目标的设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大都包含工具性目标和思想性目标两个方面。工具性目标是各国母语课程所强调的根本性目标,有的称之为听说读写能力,有的概括为思考能力和表情达意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出于现代社会对于培养未来公民的需要,不少国家非常强调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思想性目标是从培养合格公民的角度提出的,如: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拥有正确的世界观和道德观,拥有健全的人格,成为顺应国内和国际环境的公民,等等。工具性目标和思想性目标,是当今世界各国母语教育的共同追求,也是我国语文课程建设一贯追求的目标。
  
  二、关于外国语文教材的编辑思想或编写原则
  
  各国母语教材的编辑思想或编写原则大致包括以下共同点:知识和能力相结合,母语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语言学习和思维训练相结合,语文学习和道德教育相结合,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兼顾,重视创造能力培养和个性化教育,语言的学习寓于有意义的情境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设计教材,注重语文知识尤其是程序性知识的编排与设计,等等。这些,也正是当代汉语文教材编辑和编写所应遵循的思想或原则。
  
  三、关于外国语文教材的编排体例
  
  总体来说,西方母语教材多为语言和文学分编,而写作训练分别融于语言教材和文学教材之中。无论是语言教材还是文学教材,都重视语言实践环节方面的设计。当然,最近一个阶段,各国教材也有加强综合化的趋势,这跟我国长期以综合型为主的编辑传统不谋而合。如此看来,今后的中西方母语课程教材建设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另外,就阅读教材而言,按主题或专题编排单元受到越来越多的教材编者的青睐;就写作教材而言,他们普遍注意写作过程和方法的编排与指导,强调学生写作行为、写作过程的全程参与,教材总是把每个写作任务分解为若干阶段或步骤,便于学生操作。这也正是汉语文教材编制中有所欠缺而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四、关于各国母语课程教材建设取得的共识
  
  综观这12个国家的母语课程和教材概况,就母语课程教材建设可以达成以下几点共识。
  
  1、语文在基础教育的所有课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在美国,尽管教育在不同时期受到各种政治思潮、教育思想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冲击,但语文教育一直是历次教育改革的中心和重心,历史上课程设置几经变化。英语课程的核心和基础地位却一直没有动摇。在德国。语文与数学及第一外语构成德国中学基础教育的三大“核心科目”。在俄罗斯的普通学校教学计划中,约有四分之一时间花在语文课上。芬兰教育者认为,母语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重要交际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课程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印度的普通高中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部分,语言和文学被作为基础课程得以强调,英语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有些国家虽然没有使用“核心”这个概念,但从其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表中的位置和课时、学分判断,母语课程实际上被归为核心课程。反思我国语文课程,虽然在基础教育各门课程中一直归于基础课程,但语文课时随每次改革而不断减少,以至新世纪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语文的必修时间不到高中三年的一半,这是很危险的,需要我们进行调整。
  
  2、加强母语选修课程设置。正确处理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关系。在美国,高中语文学习以选修为主,有的学校开设的选修课门类多达几十种。德国高中的选课制,具体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第11年级。为选课预备期。采取大班或小组形式上课;第二阶段是12~13年级,为选课期,采取类似于大学研讨班的形式授课。所选的课程又分为“基础课”和“提高课”两种。前者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学习的基本科目,占据大部分学习时间,后者是指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专业志向适当选读几门相关专业课程,属于提高范围。日本2004年版中小学《学习指导纲要》中,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目标要求不按年级分段。只设定了六门课,划分必修课目和选修课目,其中“国语综合”和“国语表达Ⅰ”为必修课,其余皆为选修课,并且两门必修课中只要选其中一门即可,另一门也可以作为选修课。由此看来,出于培养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未来人才的需要,语文课程的弹性设置成为全球化的母语教育潮流,但应该如何把握弹性,这要依不同国家的传统和国情而定,而不能一味模仿外国的做法而全盘照搬。总体来说,经济文化教育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语文课程设置的选择性和弹性越大,反之弹性越小。
  
  3、密切课程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如美国教材,文学知识和技能、语法知识、口语技能等的学习和训练,其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紧紧相联。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前苏联和俄罗斯语文教育学者注意把学习语文课本同学习“生活课本”结合起来,把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引进课堂,并且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参观。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学习各种课外读物,以扩展他们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领域。澳大利亚也一样,10年级学生使用的《中学英语》第四册在选取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方面匠心独运,不仅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选取他们感兴趣的材料,同时注意把时代背景放到选材中,比如:人类与动物的关系,保护濒危稀有动物的话题。描写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遇到的亲人之间的情感问题,兴趣爱好与学习的关系问题,现代新科技的功用与正确利用问题。以及人类与大自然如何和平共处的问题等等。学习这些文章,培养了学生观察世界,保护环境、学会与他人、周围环境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总之,外国母语课程教材建设者都共同意识到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头活水。在这方面,我们的语文课程教材改革取得了可喜的进步,需要进一步发扬。
  
  4、重视语文学习中的思维训练。我们注意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