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浅谈习惯养成
作者:郑晓龙
看看大部分同学的学习实际情况就更清楚了。一篇文章读过,纸面上干干净净,不留一丝痕迹: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没有养成。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用“什么什么”带过,或“嗯嗯”两声含混跳过,全班同学找不到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查阅工具书的习惯没养成。听老师讲课和同学们发言,如风吹过,不记下一言半语:随手做笔记的习惯没养成。发言交流,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啊啊”半天听者不得要领:有见解有条理的口头表达习惯没养成。一篇课文读一两遍就算学过:熟读背诵深思的习惯没养成。课文学过后,没有课后知识的较系统梳理总结:知识主动整合重组的习惯没养成。书写随意,字迹潦草,笔画模糊,难以辨认:规范书写、文面整洁美观的习惯没养成。面对作文题目,略加思考一两分钟,就落笔敷衍成文:认真审题,生发意义,联想想象的习惯没养成。想到哪儿写到哪儿,随心所欲,杂乱无章,意不对题,文不合体:作文的规范意识没养成。凑够字数,交卷大吉:修改润色的习惯没养成。课后有作业应付作业,没作业不知所措:有计划地读课外书,做笔记,写日记等主动学习的习惯没养成……
上述问题可以说涉及大部分同学,较全面养成好习惯的凤毛麟角。这证明语文教学中习惯养成教育还是一句空话。好习惯没养成,原因很复杂。有认识方面的,有制度方面的,有社会环境方面的。有个人的责任,有集体的责任。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环境不利于习惯养成;分数至上、应试第一的教育评价标准不利于良好习惯养成;课时分配太少,高中语文每周三节课,没有时间保证,何来习惯养成?“空中专家”拔着头发上天的教唆,让习惯养成落不到地上;如果其他学科注重习惯养成教育,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也能随之养成。良好习惯没养成的责任需要“集体”承当,但是,教师负有难以推卸的责任,甚至要承担主要责任。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学生发展方向的引导者,是学生良好习惯的具体培养者。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血肉,养成永远的习惯,终生为之,永远实践,这才对于做人真有用处”(《叶圣陶全集》)。我们的任务没有完成。
不能完成任务的主要原因,一是认识不到位,二是落实不到位。大部分教师能认识到学习习惯养成训练的重要性,但对学生应养成哪些习惯不是十分清楚,有的还很模糊;对一种习惯养成的过程认识不够深入,心中不明确;对培养习惯的方法步骤,缺少认识与经验积累,不知如何操作。对习惯养成与高考和素质教育的关系认识不清,等等。这些基本的问题不解决,习惯养成教育就不可能得到落实。
习惯很大,习惯很小。习惯养成意义重大。关乎人生的可持续发展,关乎终生,甚至关乎国民素质的提高。教育“方针政策”往往着眼宏观,要求泛泛,《语文课程标准》就概要地提出了“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但习惯养成落实在行为上、语言上、思维上,又是具体的微观的,体现于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如落实在学生阅读课文中,打开书本前准备好纸笔工具书;阅读时精神专注,边读边勾画圈点,遇到生字词,随手查阅字词典,注上字音字义;阅读中,瞻前顾后,左勾右连,联想想象,随手批注;阅读后,整体思考,提炼主旨,梳理思路,抄写字词名旬美段,记下联想感悟,等等。如体现在习惯培养者身上,也是具体而微的。如教师板书,书写一笔一画,字迹清晰工整,笔画顺序规范,字体工稳漂亮,点读一丝不苟,版面条理明晰,通过久而久之的耳濡目染,对学生书写习惯起到示范熏陶作用。习惯,是具体的行为方式,是一步步的操作顺序和步骤,是认识思考的一个角度方法,是具体行为长期沉淀形成的意识。
所以,习惯培养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胸中有全局,眼中有小事,手中有行动。把概括的笼统的东西,具体到举手投足中,通过对看起来似乎是属于微观的小事的落实,实现良好整体素质培养的宏观目标。习惯养成不从小事做起,永远是一句空话。我们要明确习惯培养的整体目标,胸中有数;又要把培养的整体习惯,具体为每一项小习惯,把每一种小习惯的养成具体到每一件小事、每一个举动上,把每一个举动作为教学任务写在教案的“教学目标”里。
心中有目标,还要有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步骤,指导到位。按照好的方法步骤操作本身是习惯,指导学生按照方法步骤操作是习惯养成的途径,笼统的要求培养不了具体的目标。如培养整体阅读把握一篇文章主旨的习惯,可按三步走:第一从题目人手,分析题目短语、短句的结构,确认题目包含的内容范围,意义侧重,悬拟可能表达的思想主旨和表达形式;第二,阅读中用不同符号圈点勾画由题目分析显示出的关键信息;第三,回头检视圈点的内容,梳理整合思路主旨,结合背景体会作者意图。如,阅读鉴赏古诗,第一,由题目确定诗歌的体裁题材,可以通过对题目的理解,去悬拟或认定诗歌要表达的内容和形式。七律七绝,往往先写景叙事,再议论抒情,由此我们可以预测要读的诗歌会是一种什么思路和形式。确定了题材是送别诗,由此调动所学的这类诗歌一般表达的感情和常用形式的经验积累,以此观照本诗,有利于快速理解和把握。第二,确认意象体会意境,因为古典诗歌最突出的特征是情景交融。理解意象可以从意象的选择、意象描绘的形态、色彩和神韵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体会意境,可以从意象所组成的画面,形成的氛围、境界感受诗歌呈现的美。第三,通过诗眼及抒情议论句确认,印证深化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第四,结合背景捉摸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确认鉴赏诗歌的主要表达方法和技巧。正确的方法步骤,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门径,盲目无序的阅读,费时费力,也养不成固定的习惯。
方法步骤还应是可操作的,适合阅读的,适合学生的,并且是简明清晰的。模糊不清的无法操作,烦琐的难以操作。为了便于操作。可以创造选择一些手把手、扶着走、领着走的教学方法。如诗歌阅读鉴赏,把阅读的内容顺序列成表格,让学生“填表”阅读,循着表格的要求一步步阅读,一项项填写,表格对学生阅读方法步骤起到了匡正牵引的作用,且容易上手操作。只有动手操作起来,才有养成习惯的可能。
习惯养成的教学任务,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课程标准,只是泛泛的“要求”,具体落实操作全在教师自己。目前的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也大多在“重要性”“意义”上打转转。通过科学实验总结出的简明实用的“方法步骤”寥寥。习惯养成难以落实,就难在此处。
有了可操作的方法步骤,下一步的关键是在操作的“反复”上。所谓习惯在习惯中养成,一两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