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学生“自主”之后
作者:刘德水 吴欣歆 辛加伟 蒋吉姝
蒋吉姝:过去读过一句话:“知难,行亦不易”。转变观念不说了,落实到做法上,就比较困难。
《动物的疼痛》,是彼得·辛格《动物解放》中的一章,是对他提出的“动物解放”观点作介绍。因为是译文,学生阅读比较困难。开始,我是按照过去的思路备课的,一开始阅读课文,就觉得:这样的课文,怎么讲啊?从哪里人手呢?很长一段时间,都有老虎咬刺猬的感觉,不知从何下嘴。
穷则思变。我想到了课标中“课程目标”那二十个字:积累·整合,思考·领悟,感受·鉴赏,应用·拓展·发现·创新。当初培训的时候,辅导老师强调:这十个动词,主语都是学生。所以,我改变了想法:换一个思路,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主阅读。
刘德水:我想知道你是怎么做的?
蒋吉姝: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接下来,是只给学生规定任务,不涉及结论:把你认为重要的、能引起你思考的语句、语段画下来,有问题的也可以画或记下来,读完之后再思考一下,写上自己的批注、心得;然后小组交流、共享,每人要从其他同学那里吸收对自己有益的见解;之后小组形成共同见解,提出共同问题;最后全班交流。整个过程我都设计了学案,学生每一步,都有书面痕迹记录。这样,检查起来就方便了。
刘德水:这样一个设计,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第一,要注意认真阅读课文。对一篇作品,思考领悟也好,品味鉴赏也好,有一个前提:对作品的“持久关注”。我读金开诚先生《文艺心理学论稿》,他特别强调这一点。这是领悟鉴赏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后面合作交流的前提条件——自己连课文还没好好读,怎么有资格参与交流研讨?第二,学生自主学习,并非不要老师,老师要帮助学生设计“学习流程”,明确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这个指导,需要老师有过硬的本领——语文学习是什么,有哪些规律,要心中有底。
辛加伟:从根本上说,语文是实践性学科,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就剥夺了他们使用语文的权利,学生学好语文就成了一句空话。
刘德水:这还是概念。学生实践了,老师靠什么指导?怎么指导?这对我们老师提出了要求:你得是语文的行家里手!因此,我一直强调教师要多读书,多写作。没有这个功底,学生自主学习之后,用老北京话说,你就该“麻爪”了。
蒋吉姝:您的话很形象。我遇到的情况,跟您谈的有关。学生交流发言的时候,我感觉最紧张。心里没底:学生说的怎么样?对不对?尤其学生争论起来的时候,教师要迅速作出判断:这个问题是什么性质?焦点在哪里?怎么解决?这节课上,有些问题,小组交流时学生就回答了,但是有的问题是共同的,都在看着老师,希望老师参与。比如大家提出:既然要保护动物,与动物平等,那么我们还要不要吃肉?是不是都要吃素?这是很尖锐的,我也感觉很棘手。过去上课,是以我为核心,我要讲的,都是我备课准备好的,心中有数,至多不过是学生讨论时偏离答案,老师做适当引导就行了。现在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辛加伟:这确实要老师劲儿!
刘德水:对这一点,我想,第一,教师要敢于说“不知道”——实事求是。王国维先生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是:不晓得。我过去跟启功先生聊天,他常说的一句是:这个我不知道。说这句话不寒碜,寒碜的是不懂装懂。我们常说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今天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更是如此。但是作为老师,说是要与学生共同成长,可你却不能真的与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应高于学生。你可能对某一个具体的学术问题不甚清楚,但是你绝不能处处比学生低。简单说:某个典故我不知道怎么讲——当然知道更好——但是我能告诉你到哪里能查到这个典故。一句话:能指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办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功底薄是万万不行的。
吴欣歆:我的课也遇到同样的问题。《京味小说》是一个选修专题,共有四篇课文:老舍的《过年》、邓友梅的《寻访“画儿韩”》、汪曾祺的《云致秋行状》和陈建功的《辘轳把胡同9号》。老舍的小说对北京口语进行了广泛的吸收和精细的提炼。调动了日常生活语言的强大表现力:邓友梅采用中国传统小说和评书的手法。塑造了特殊的京都人物;汪曾祺善于挖掘北京人的深层心态。传达北京人的神韵、气质;陈建功则在展现俗世平民生活的同时表现出了北京人生活中的情味。四篇小说中有众多鲜活的艺术形象。生动、别具特色的京味儿语言,演绎了生动的京味故事。承载着深厚的北京文化,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多侧面的学习素材。
刘德水:你总结得很好。希望不是纸上得来,而是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得到的。
吴欣歆: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学生在选修这一专题之前已经学习了五个必修模块的内容,其中包括四个小说单元,这些篇目涉及了小说鉴赏多方面的内容。所以,学生已经对小说有了基本的认识,初步积累了一些阅读鉴赏的经验。按照高中课标“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的要求,我认为教学设计要在注重学生的共同基础、共同发展的同时,还要更多地着眼于学生需求状况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因此,我把这一专题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阅读鉴赏京味小说,以了解京味小说的特色为基础,形成自己对京味小说的认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度鉴赏评价京味小说”。整个专题安排12课时完成。采用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阅读、搜集资料、合作交流的方式来进行。
刘德水:实际教学效果怎么样?
吴欣歆:我觉得很好。学生写出的专题研修论文非常出色。但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学生阅读作品之后,自主选择的学习、研究方向,面非常广。当然有些是不合适的,这就涉及怎么指导的问题。所以,我的体会,一是您刚才讲的,教师要对语文学习规律有比较深的认识。在指导自主阅读、选题、搜集材料、综合观点、写作论文——其间还有合作交流等诸多环节——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高屋建瓴,随时提出自己的见解,给学生在方法、思路上的引导,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向。
刘德水:最好的办法是自己亲身参与读写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
吴欣歆:此外,学生读的东西多了,有些研究内容远远超出了课本,甚至拓展到了如今活跃在北京的一些作家的作品。比如有些学生就把京味作家与京派作家做比较研究。对这些选题,备课是根本备不到的,有很多我自己也没有深入的研究——我这个承德人,对老北京文化研究不深,有些东西感到隔膜,缺少感性认识,因此,指导起来感到非常困难。举个例子吧,谈到北京的民风。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