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业绩与风范的表率
作者:韩雪屏 王相文
先生业绩 彪炳史册
先生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的先驱。
十年动乱之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有关专业课程教学论学科状况是满目创痍、荒芜凋敝,这门课程的教学人员大量流失,研究队伍大都解体。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为了尽快恢复和振兴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先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立即着手组织和编著12院校《中学语文教学法》统编教材,以应课程与教学之急需。之后,他相继出版了《中学语文教育概说》《中学语文教学法》等专著,对学科教育研究复苏时期已有的研究成果做了比较全面的概括与辨析。他的这些著作都成为新时期以来较早出版的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学法课程的教材。晚近时期,他主编出版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标志着先生又从传统教学论向国内刚刚兴起的课程论的大幅度跨越。
他主编《语文教育辞典》,为日渐振兴起来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梳理了繁杂的概念,界定了术语的内涵,廓清了阐释的边界,成为当时语文学科教育专业的重要典籍之一。而《语文学科动向》一书则又从另一个方向上拓宽了学科研究的领域,扩展了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关系,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改革与更新、发展与繁荣做好了必要的学术准备。他的《语文教育科研导引》更是填补了教师继续教育和语文教育科研方面的空白。
在教育“要面向世界”的方针指引下,先生又较早地把眼光投注到世界母语教育的历史和现状上。先生精通日语。他先从集辑《国外语文教育资料》《九国语文教育资料》人手,进而又分国别主持研究了《美日苏语文教育》《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语文卷》,直至参与国家教育“九五”“十五”规划的重点课题中外母语教育比较和创新研究,审定十卷本国家大型重点图书《母语教材研究》。改革开放新时代以来,先生在中外母语教育比较研究的道路上留下了鲜明的足迹,付出了辛苦劳动,功不可没。
先生还是著名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审专家。他在担任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十余年间,为全国中小学教材改革付出了智慧与辛劳。他注重研究教材理论,出版了《初中语文教科书指要》和《中学语文教材概观》两部专著;而且,还亲自主编了一套语体和文言分编的语文实验教材。
综上所述,先生亲历了新中国将近60年间语文课程教育的发展历史,见证了它所经过的初创、凋零、复苏、重振和繁荣的全过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30年以来,先生为语文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倾注了满腔心血,在语文教育的总论、课程论、教学论、教材论、学习论、教师论、语文教育史论、语文比较教育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建树。在这个学术领域中,先生从事研究的时间之长,涉及范围之广,研究程度之深,出版著述之多,学术影响之深远,大概是难有人堪与比肩的。
先生是我国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创始人和领袖。
为了适应“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的需要,把被“文化大革命”打散的语文教学法教师队伍逐步组织起来,先生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筹办和组织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全国语文教学法学术团体的重任。他领衔率队到教育部拜访苏灵扬同志,汇报教材编写情况以及研究会筹备经过;随后又去中央教科所和中国教育学会等处聘请叶圣陶、辛安亭、刘佛年、叶苍岑、郭林、张志公、刘国正等老一辈专家出任名誉会长或者顾问;还亲自出任我会第一期会刊的编辑组组长。先生积极促成了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于1980年10月在开封宣告成立。此后,作为学会的主要缔造者,先生为每一届学术年会的研究主题、论文评审、组织机构、队伍建设、信息交流、内外联系等巨细事宜,真是夙兴夜寐,殚精竭虑。先生以其学术水平和影响,学术热忱和践行,团结带领着学会队伍,成为语文教学法学界的领袖。因此,在先生任职理事长期间,研究会在学术水平、组织规模等方面都得到了稳定发展和明显提高。毋庸讳言,学术组织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关系到学会生存的关键时刻。先生为了学会的事业,不顾年事已高,不辞舟车劳顿,千里奔波,率团进京陈情,多方奔走呼号,确保了学会的生存与发展。
从学会筹建到先生辞世,30年间,他先后担任了学会的两届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学术顾问、首席学术顾问。先生为我国语文教学法学会的缔造、建设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先生是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领域里众多学人的导师。
先生深知,学术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代一代学人的接力,因此,他从一开始就十分注重语文教育领域里学术梯队的建设。1981年8月,先生在大连主持开办了首次讲习班,培训全国语文教学法教师;此后,连续在烟台、桂林、泰安等地办班培训,有力地促进了全国语文教学法教师队伍的迅速成长,有效地缓解了当时语文教学法界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师资困境,不愧是我国新一代语文教育研究队伍的领路人。先生是新中国最早的语文教学法硕士生导师,先后招收过5届研究生,直接指导培养了20多名语文教学法硕士,他们中有的现在已经成长为博士和教授。他还奉命举办多期学科研究生课程班,培养了数十名学科骨干。特别是1986年3月,受国家教委之托,作为导师,他在东北师大领衔举办全国第一期语文教学法研讨班,使来自全国19个省市区的27名语文教学法教师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全面的提高,迅速成长为各地高校的学术带头人,大都晋升教授、副教授,多数成为硕士生乃至博士生导师,有的还成了全国知名学者。此外,先生还热情地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中青年学者,为他们的学术成长与发展解疑释惑,献言建议。因此,有人自豪地称自己是先生的“私淑第子”。
先生以其饱满的学术热情和冷静的学术智慧,成为我国目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领域里众多学人的导师,他为我国语文教育研究培育出一支连绵不断的、日渐壮大的学术队伍,其价值是难以用数字计算的,其功德是怎样估量都不会过分的!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彪炳史册的业绩,只能从一个侧面说明先生在执教六十年间做了些什么事;而先生做事的实践却在向我们不断地彰显着他的问学与做人精神。他留下的这一笔更为丰富与深沉的精神财富,却又是我们一时难以盘点清楚的。
至爱与坚守不能否认的是在高等师范院校,“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这门最具有师范特色的课程并没有真正得到重视。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本门学科正处于形成和发展之中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凡是献身于这门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人,都不难想象先生当年力排众议、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