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关于西周社会性质和春秋社会性质的探讨



  《导论》中已经指出,研究孔于思想及其为人,必须了解孔于的时代背景。正如马克思所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①因此,必须把同孔子思想形成过程密切有关的两个时期的社会性质,即西周时期的社会性质和春秋时期的社会性质,作一个符合历史实际的简要说明和论证,才能更清楚地了解孔子思想形成过程的深刻的历史的社会原因,及其所以只能是这样而不能是别样的一定程度上的必然性。而西周社会究竟是封建社会还是奴隶社会,至今尚有争论。这个争论的主要代表就是范文澜同志和郭沫若同志。范主封建社会,郭主奴隶社会。①《礼记·檀弓上》:"孔子蚤(早)作,负手曳杖,逍遥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曰:'??予殆将死也。'盖寝疾七日而没。"这里说的孔子死的年、月、日的考证见本章《一、没落的贵族家庭》一节注。
  ②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把他们的有关著作加以比较研究,我认为范说较当,较平实,较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更符合文献、考古材料和民族学材料中反映的当时历史发展情况和孔子其人其思想形成过程的"社会存在"。在这里,任何偏见和困循苟且都是有害的,要的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论证和判断。因此,本章即以范说为根据①,对西周和春秋两个时期的社会性质作一鸟瞰,以便对孔子时代的社会背景有一个真实的认识,这对全面研究和评价孔子是非常必要的。
  现将西周社会性质和春秋社会性质分别说明如下②。
  ①范文澜和郭沫若都是我所熟识的两位老同志,也是我所尊敬的我们党内学识渊博的两位学者。在他们对西周社会性质的争论中,我只是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出自己独立的实事求是的选择。在这里,我力求做到只有是非之分,决九褒贬之意。而且除了对西周社会性质的研究我不能同意郭老"西周奴隶论"的结论外,在其他方面并不影响我对他的尊敬。近年关于持"西周封建论"的重要的著作有傅筑夫的《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一册,先秦,第二册,秦汉)、赵光贤的《周代社会辨析》、孙作云的《<诗经>与周代社会》,杨向奎的《绎史斋学术文集》等,不一一列举。
  ②这里不说殷商,因为殷商是奴隶社会,已成定论。可以略而不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