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七章 经济思想 一、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和他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政治思想、以至教育思想一样,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分别见于现存的有关文献,其中主要是《论语》。要从这些零散的、不系统的文献中理出一个头绪来,我考虑主要是抓住孔子经济思想中含蕴着的有决定意义的两条纲、然后加以论述方可纲举目张。我认为,这两条纲,一条是如何对待生产劳动和劳动成果的问题,一条是如何对待封建统治阶级经济利益和被统治的广大劳动人民经济利益的问题。下面就根据这个思路加以阐述。
(一)重视劳动生产的经济成果,却又轻视生产劳动本身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在孔子心目中,西周领主制封建宗法社会是最理想的社会。他曾说过:"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①他认为这个封建社会就总的社会分工而言由两种人组成,一种是少数完全脱离生产劳动而占有丰富物质财富的贵族统治阶级(天子、诸侯、各级臣僚,或统称"君子"),一种是广大从事创造物质财富却又只占有很少物质财富的被统治阶级(或统称"小人"),即后来孟子据此而概括的话:"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②前者是贵族统治阶级("君子"),后者是劳动者被统治阶级("小人")。这种把劳心(脑力劳动)和劳力(体力劳动)相分割的现象,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低级阶段,即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是不可避免要发生的。正如恩格斯所说:"当实际劳动的人民要如此忙于自己的必要劳动,使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从事那些有共同意义的社会事务──领导劳动、领导国事、进行审判、从事艺术科学等等──当这时候,特殊的解脱了实际劳动的阶级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③这就是产生极不公平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历史背景。
孔子当然知道任何人的生存,任何国家的生存,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一定的生活资料,而且物质条件和生活资料愈丰富愈好。例如子贡问如何治国(问政),孔子回答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①孔子把"足食"(充足的粮食)放在治国的重要地位。又如本书第六章中《政治主张》一节所谈的"庶"、"富"、"教"思想,也是把人口兴旺和物产丰富并提而放在首位,用以表示当时他对卫国经济富裕的良好印象。难道这不是说明孔子对经济利益,对物质生产成果(这里指的主要是农业经济利益和成果)很重视的思想吗?但对经济行为本身,对从事物质生产者的劳动和技术本身,却又表示出贬低和轻视的态度。例如樊迟提出关于学种地、学种菜的问题时,孔子不仅干脆回答说:"吾不如老农"和"吾不如老圃",而且樊迟一出去,孔子就评论说:"樊迟真是小人啊!上面的人(贵族统治阶级)讲究礼仪,老百姓就不敢不尊敬;上面的人办事公正,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上面的人说话算数,老百姓就不敢不勤恳。能够这样做,四方的老百姓就会抱儿带女来投奔和从事农业生产,为什么我们自己要去种庄稼呢?"②孔子认为贵族阶级"君子"(包括在位和不在位的士)从来就是"坐而论道","学以致其道"(这里指的自然是治国、治人之道),从来就不该从事劳动生产,他们该做的事就是学道,就是治国、治民("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③),而"小人"该做的才是从事生产劳动和供养"君子",·268·孔子评传这是天经地义的准则("天下之①《论语·八佾》。
②《孟子·膝文公上》。
③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7页。
①《论语·颜渊》。
②《论语·子路》。
③《左传·襄公十四年》。
通义")。因此有关生产劳动和生产技艺等事,"君子"无需过问。于是不仅确定了大人君子和黎民百姓(小人)尊卑的社会政治地位,同时把赖以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劳动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生产技艺和劳动者本身也一道贬低了①。毫不奇怪,孔子自己少年时曾因贫困而参加过多种劳动并学会多种技艺,竟亦以惋惜的口吻对子贡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指劳动技术──作者)。"接着又强调说:"君于多乎哉?不多也。"意思就是说,"君子"是不需要学会这么多"鄙事"(劳动和技艺)的②。很明显,这种把促进社会发展的崇高的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劳动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生产技艺连同劳动人民一道加以轻视和贬低的思想,是阶级社会少数人剥削和掠夺多数人劳动成果的极不公平的怪现象所产生的怪思想,正是这一怪思想影响了往后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国社会轻视生产劳动、忽视自然科学和技术开发,从而造成至今仍是沉重包袱的脑体分离、经济和科技落后的历史后果。这是孔子经济思想中反映封建社会不合理、不公平现象的消极因素。指出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
①人类自从进入阶级社会(其第一个形态是奴隶社会),就产生了轻视生产劳动的习俗和观点。例如古希腊奴隶主阶级哲学家柏拉图(前427-前347)等,就曾公开提出反对统治阶级参加生产劳动的观点。在中国,有人认为从理论上明确说明反对"君子"(统治阶级和知识分子)直接参加生产劳动的则是孔子。除了上述"答樊迟问"外,他还说过:"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认为君子若去耕地,反不免要受饥饿;如专力攻读,即使暂时贫穷,一旦出仕,就可以得到比种地优厚多少倍的俸禄。这正是往后中国士君子阶层(知识分子)中广泛流行的轻视体力劳动和重视脑力劳动的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论根据。(请参考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出版社1962年版,第87-90页)
②见《论语·子罕》。
(二)既照顾封建贵族阶级的经济需求,也关心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
前面讲的是孔子经济思想中重经济成果和轻经济行为(包括体现这种行为的劳动者和生产技艺)的含有内在矛盾因素的问题。现在再进而讲一下孔子经济思想中关于经济成果的社会分配上的、实际上是剥削和被剥削的问题。孔子主张既要合理满足贵族统治阶级的经济剥削要求,也应关心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孔子一直把西周领主制封建社会视为理想规范,因此,在社会经济利益的分配上或"予""取"上是否合理,也常以西周制度为标准。这里说的西周制度,指的就是周公根据"惟文王之敬忌,乃裕民"①的比较开明的征收政策而制定的助耕公田的贡赋法,即所谓"什一而藉"②。时至春秋时代,社会经济情况已起了很大变化,特别表现在领主制封建社会已开始向地主制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性变革上,孔子仍固执地推崇已不适应发展了的时代要求的周公之法,反映了他的保守性。另一方面,他虽然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剥削的制度,但主张这种剥削、这种索取应该有个限度。他心目中的限度,大概就是"什一而藉",超过这个限度,他就认为不合理,就要坚决反对。这又充分说明他企图借"什一而藉"来抑制统治阶级超过他认为合理限·270·孔子评传度的对劳动人民的勒索,在当时各诸侯国竞向各该国劳动人民横征暴敛的情况下,他公然反对这种横征暴敛,难道不又可以从另一方面反映他作为伟大思想家能够突破时代局限而对劳动人民倾注同情,说明他的进步性吗?上述保守性和进步性相结合,正是孔子经济思想予盾的辩证统一的一种表现形式。于是,孔子经济思想中既照顾领主制封建贵族从天子到诸侯国各级统治阶级的经济要求,又关心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这个二者兼顾的愿望,由于自天子到诸侯国贵族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无止境的横证暴敛而遭到挫伤,其注意重点不得不移到了反对横征暴敛和满足人民的经济利益上来。这方面孔子的言论很多,突出的例子如下: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访洁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三发,卒曰:"子为国老,侍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也!"仲尼不对。而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访焉。弗听。①(着重号系作者所加)这段话充分反映了孔子当时以"周公之典"为准则反对横征暴敛和关心劳动人民经济利益的鲜明态度(详细解释见本书第第七章二章七节之(一)。后来孔子对冉有未能劝阻季孙氏实行"田赋"非常不满,严厉地批评了他。《论语》上有一段话记载此事说:"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①就是说,季孙已比鲁君周公还富有,而冉有仍为他搜刮民财,所以孔子严加斥责道:"冉有已不是我的学生,同学们可以大张旗鼓地批评他!"孔子这种反对横征暴敛和关心人民利益的态度,对往后中国历史上开明统治阶级及各级官吏提倡清政廉政之风,是有积极影响的。总之,孔子经济思想中既有消极因素(轻视劳动人民和劳动技术)和正①《尚书·康诰》。
②《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①《左传·哀公十一年》。
①《论语·先进》。
反相混的因素(固守"周公之典"),也有积极因素(关心劳苦人民利益)。我们应该以历史的和科学的态度,排除其消极因素,扬弃其正反相混因素,继承和发扬其积极因素,用以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以上二"纲",可以说明孔子经济思想的主要特点,至于其他可看作"目"的具体内容,将于下面《经济主张》一节中加以论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