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国外的影响



  (一)对东方国家的影响

  第一,孔子与朝鲜。

  早在公元前三世纪箕氏朝鲜时代,孔子思想便和汉字一起传入这个国家。不过孔子儒家思想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广泛传播,则是朝鲜封建时代的事情,它和朝鲜的封建制度一起兴盛,一起衰落。
  高句丽、百济、新罗鼎立的三国时期(公元1-7世纪)是朝鲜早期封建社会。经过几百年的吸收、消化,儒家思想逐步成为三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高句丽与中国联系最密切,建国之初便使用汉字,372年依中国制度建立太学,以儒家的"五经"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教育贵族子弟,以后又大量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百济的儒学也是很早就发达起来,285年百济王派遣王仁渡海向日本王子献《论语》、《千字文》,可见在此以前儒家典籍已为统治者推重。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百济注意吸取南朝文化,聘请梁的毛诗博士和礼博士前去讲学,百济王公大臣深受儒学熏陶,义慈王"事亲以孝,兄弟以友",被称为"海东曾子"。新罗在文化上起步较迟,但是发展速度却很快。新罗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创立朝鲜特有的花郎道。花郎徒把"事君以忠"、"事亲以孝"、"交友以信"等儒家道德理论当作自己的信条。675年新罗统一朝鲜。为了给新兴的封建国家培养管理人才,在首都设立国学──儒学的最高学府,大量派遣留学生赴唐学习,并且确立读书三品出身法,以儒家经典和汉文作为主要考试科目来选拔官吏。儒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孔子及其弟子的画像开始供奉在太学。
  935年统一朝鲜的高丽王朝,一面尊崇佛教,一面继续推行儒家教化;立文宣王庙,扩充国学,并且令各州立学,实行科举取士。许多大儒还开办私学,著名的有十二所,称十二徒,其中以崔冲的最有影响,以崔冲谥号命名,曰"文宪公徒"。私学的创立使儒学教育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儒学影响更为深刻。
  高丽王朝大力表彰义夫节妇孝子顺孙,惩罚不忠不孝之人,因而出现了不少孝子忠臣,如割股肉疗父疾的尉貂、抱着"主辱臣死"信念为王殉难的洪灌,等等。
  1392年取代高丽的李氏朝鲜,属于后期封建社会。李朝统治者改变高丽王朝儒、佛并重的文化政策,全力推行儒教,使之成为唯一正统思想。儒学在李朝达到全盛时期,不过当时儒学主要是朱子学。朱子学在批判佛教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李朝政府积极发展儒学教育,中央设成均馆,府县置乡校。民间还开办了无数书堂,参加各类学校学习的除文武两班官员子弟,更有众多的平民子弟。科举制度规定给中科者及其父母以极大的荣耀,如"殿前唱榜,御前赐酒,赐花于盖,优人呈戏,鼓吹前导,三日游街",父母活着的赐荣亲宴,故去的祭坟等,这便吸引无数青年学子苦读儒经。
  为了满足儒学教育的需要,李朝一面大量进口和翻刻中国儒家经典,一面令朝鲜的名儒依据本国情况以汉文、朝文和图画编写各类儒学教材如《礼记浅见录》、《孝行录》、《五礼仪》、《三纲行实》、《三纲行实图》等,让忠孝节义的观念普及到包括文盲在内的所有民众中去。这样广泛深入的儒学教育,改变了历来尚武的风气,使全国上下"崇尚信义,笃好儒木,礼让成俗,柔谨成风"①。十六世纪后半叶在全国实行的乡约,深刻反映了这一点,乡约内容是"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史学家们认为,"乡约规定的各条,把我国人民的高尚的道德品质,用儒教的三纲五常表现出来"②。可见孔子思想影响的深远。
  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朝鲜的封建制度走向没落,它的精神支柱朱子学越来越表现出保守性。但是,因为朝鲜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能够冲破封建制度的束缚,少数先进知识分子倡导的实学未能批倒朱子学,所以尽管它己僵化、腐朽,但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十九世纪末年,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侵入朝鲜,一面在政治上、经济上奴役朝鲜人民,同时在文化上打击儒学,废止科举制度,以新式学校代替旧式书院,等等,以便摧毁朝鲜人民的传统观念。在民族斗争中,朝鲜民间曾产生一个东学党,提倡以儒学为中心的东学,反对西学。1894年东学党领导农民起义,纲领是:"弗杀人,弗伤物;忠孝双全,济世安民;逐灭倭夷,澄清圣道;驱兵入京,尽灭权贵。"①可见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儒家思想还起了积极作用。但是日本侵略者很快改变了对儒学的态度,大搞祀孔、讲经,利用儒学的忠孝为他们服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退出朝鲜,朝鲜分为南北两个朝鲜。虽然南北朝鲜社会制度的不同,导致了对孔子儒学的态度也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孔子儒家思想在南北朝鲜都失去了原有的统治地位。
  在南朝鲜,二次大战后,由于西方的影响,学术界曾一度倾向于西方学说而忽视对东方传统思想文化的研究。七十年代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提高,欧美各国对中国的研究不断加强,这就促使南朝鲜感到有必要加强对本国传统思想文化及孔子儒学思想的研究。最近南朝鲜的一些少壮派伦理学家正在研究中国的礼教对朝鲜历来伦理道德的影响以及现代南朝鲜伦理道德观念中中国传统礼教所起的作用等。直到现在,南朝鲜仍把孔子儒家的"慎独"、"反求诸己"、"克己复礼"、"勿自欺"等看作是自己的传统美德。
  特别是南朝鲜当局将《易经》的八卦图当作为国旗的标志,说明孔子儒家思想对今日的南朝鲜影响仍然很深。
  在北朝鲜,二次世界大战后,对中国传统的孔子儒学及其在朝鲜的影响、一直注意研究。例如,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科学院1962年出版的郑振锡、郑圣哲等合著的《朝鲜哲学史》中便对儒家思想内容、性质及其在朝鲜的传播和影响都作了论述,并对朱子学进行了剖析。为了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北朝鲜的学者们正着手进行儒经和汉文古籍的整理工作。
  根据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孔子儒家思想和朝鲜思想文化的发展关系甚为密切,两千年来孔子儒家思想和朝鲜的民族思想文化已经融为一体。时至今日,包括孔子儒家思想在内的朝鲜民族思想文化必将连绵不断地发扬光大。①《朝鲜志·风俗》。
  ②《朝鲜通史》卷上,吉林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7章第710页。
  ①王立达《朝鲜简史》第28页。

  第二,孔子与日本。

  公元285年,百济博士王仁渡海到日本,向道稚郎子献《论语》和《千字文》。一般认为,这是儒家学说传入日本之始。
  儒学的传入促进了日本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王仁及其他渡日学者,在宫中讲授《论语》、《千字文》等儒书,使日本真正有了自觉的文化教育。不久,出现了最早的学校──学问所,专门负责向王子、大臣们传授儒家经典。教育范围虽然不算大,但影响是深远的。513年开始设立五经之学。到七世纪,由于圣德太子的倡导,儒学教育进一步发展。孝德天皇朝置国博士,天智天皇朝设立学校,文武天皇朝颁行大宝令,规定首都设大学,各国设国学,向学生教授《周易》、《尚书》、《三礼》、《左传》、《孝经》、《论语》,皆以汉魏古注为准。从奈良到平安时期(710-1192)官吏的选拔考试,题目都是有关儒学和汉学的。
  随着儒学教育的发展,儒家思想逐渐被统治阶级的一些代表人物所接受。到了推古天皇朝的圣德太子,制定十七条宪法,除第二条要求笃敬佛家三宝(佛、法、僧)外,多为儒家思想,如第一条"和为贵",第三条"国非二君,民无两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反映了儒家的中庸和忠君观念。他所制定的十二级冠位制,也以儒家德目"德、仁、礼、信、义、智"(分大小)作为各级的名号。
  儒家思想对日本古代政治生活也有相当的影响。大化革新(645年)和大宝令(701年)的制定,是日本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们使日本从原始的有氏族色彩的国家转变为中央集权的"法式备定"的律令国家。大化革新和大宝令都是学习隋唐文化的结果,其中有不少内容是以儒家经典为依据的。
  与此同时,孔子的地位在不断提高。大宝令规定,大学和同学在每年春秋的两个仲日对孔子潜行释奠之礼,这种祀孔仪式一直延续下来。开始称孔子为"先圣孔宣父"。768年,敕称孔子为文宣王。后来祀礼不限于学校,政府官员也参加,执政者藤原基经在释奠之日,率公卿祀孔子,并且计明经博士宣讲《周易》,对孔子的礼拜更加隆重。
  从镰仓时代到江户时代的六百多年间,是日本的封建时代。占统治地位的封建领主阶级,由各级武士组成。古代天皇制度解体,天皇名存实亡,中央政权掌握在武人的幕府手中。武士阶级面临着与农民和商人的矛盾,与天皇的矛盾,与西方列强的矛盾,而武士阶级内部从将军、大名(诸侯)到中下级武士如旗本、御家人等也都存在着矛盾。经过长期的探索,最高统治者将军认识到,要处理这些矛盾,维护封建秩序,除了武力镇压,更要靠儒家思想的教化。这样,儒家思想越来越受重视。到江户时代,德川幕府奉儒学为圣教,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用行政手段严禁"异学",遂使儒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历代德川将军都是儒学的热烈拥护者。德川纲吉在本乡建大成殿,置孔子及十哲像,按时举行释奠之礼,时常亲自讲解经书。德川义直著《礼仪宝典》,把儒家理论和日本神道配合在一起。他们建起日本最大的孔庙,设立最高儒学学府昌平坂学问所,大量出版儒家典籍。在他们的影响下,各地诸侯也建孔庙、办学校。这样就使儒学教育空前地发展起来。
  德川幕府推重的是儒学中的朱子学,这个学派作为官学,拥有众多学者和很大的势力。由于儒学的强大影响,反对朱子学的理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也不得不采取儒学的形态,不过是朱子学之外的分支罢了。于是便出现了古学、阳明学、中学、古义学、古文辞学,以及折衷派、考据派等等。这是日本儒学的鼎盛时期。
  儒学各派共同维护家长制道德,最突出的是孝。朱子学派的贝原益轩强调父母对子女要严而不可溺爱,子女则要百般顺从父兄,"受父母兄长之责,虽怒亦不要反驳父兄之是非,应畏而慎听之"①。他们沿着孔子轻视妇女的思想路线前进,认为妇女应该恪守"三从"、"四德",严防"五病"、"七出",给妇女带上较为沉重的枷锁,使她们的地位更低下,命运更悲惨。无怪乎朱子学派的代表人物室鸠巢说:"天地之道即尧舜之道,尧舜之道即孔孟之道,孔孟之道即程朱之道。"①把孔孟程朱之道看成天经地义。
  在封建时代形成的武士的道德──武士道,也与儒家学说有着极深刻的关系。它的主要道德规范如忠、义、勇、礼及其说明,如"得主尽忠"、"舍生取义"、"见义不为无勇也","非礼勿视、听、言、动"等等,都来自儒家典籍,有的就是孔子原话。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建立了近代天皇制。天皇制的经济基础,一方面是半封建的土地制度,一方面是由国家资本及政商特权资本统治的资本主义制度。这便决定了日本在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在思想、文化上吸取并发展儒家思想的封建主义成分。作为国民教育和精神生活指导文件的明治天皇《关于教育的敕语》,把日本的神道和儒学融为一体,说:"斯道实为我皇祖皇宗之遗训,子厂孙臣民所俱应遵守。""皇祖皇宗??以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厥美,为国体之精华。"它强调"重国宪,遵国法,义勇奉公","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夫妇主和,朋友有信"②,等等。因此,明治以来尊孔之风有增无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日本人士出于中日友好的情谊,研究中国孔子儒家思想的人不断增加,已形成一支可观的力量。所以,一些西方学者认为除中国本身外,在世界上日本是研究孔子儒家思想成果最多的国家。可以说,从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一百余年中,日本对中国孔子儒家思想的研究从未间断。这一时期,孔子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也同样很深,日本朝野人士特别是学者对孔子的评价同样很高。例如,日本著名史学家桑原骘藏赞扬孔子是一位"平凡的伟人",认为他没有什么"奇迹和预言"、"始终不离人界,以活人始,以活人终",认为孔子是"像吾人一样平凡的凡人",但经过不断努力而达到了伟人的地步,因此孔子可以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日本朝野人士对孔子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景仰已成为中日友好的标志。
  孔子儒家思想在日本传播和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与其原有思想文化相融合,也就是所谓儒学日本化。日本化了的儒学不仅深刻影响了千余年来日本社会的发展,而且直到现在日本已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时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例如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就曾明确表示,"日本要把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的想法和孔子的教导调和起来"。有的日本学者甚至提出要在日本建立新孔夫子的资本主义。这就表明直到现在孔子儒家思想在日本仍有活力,成①转引自《日本史》第215页。
  ①转引自《日本史》第216页。
  ②转引自宇野哲人《儒教与日本精神》。
  为日本资本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来源①。
  近年来,全世界都以惊异的目光注视着战后满目疮痍的日本,仅仅经过短短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超经济大国。这实在太神速了。奥秘到底何在?前新加坡驻日本、南朝鲜特命全权大使黄望青教授的回答是:"很简单,只有一句话,东方文化与西方科技的巧妙配合。"这里所谓东方文化,主要就是指以孔子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所以黄望青教授又说:"'同舟共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千百年来颠扑不破的古训"加上"'公而忘私',这些都是东方的美德,也是日本学自中国的文化遗产。"又说:"'得人心'是东方古来治国为政的明训。要提高生产力,少了这味'甘草",药力也会不大见效的哩!"①事实胜于雄辩。谁要怀疑或否定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的现代价值,谁就是瞪着眼睛说瞎话。难道这还不值得我们反省和深思吗?
  ①杨焕英《孔子思想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39-141页。①引自黄望青教授《他山之石·论日本、新加坡经济发展之奥秘》,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第105、395页。

  第三,孔子与越南。

  越南为中国之毗邻,自古以来中越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越南传播之久远及影响之深广是中外闻名的。秦始皇时已在越南北部和中部设置象郡。秦未汉初,孔子思想及儒家经典即已开始传入越南。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越南设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之后越南历中国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而至五代。为时一千余年均为中国郡县。孔子思想逐步深入越南、并对越南思想文化、民族风情及越南封建化的过程和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此作出重大贡献的有东汉初年的交趾太守锡光和九真大守任远,他们以儒术治理越南,越南史书《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全书(卷之四)》载:"及锡光守交趾。任远守九真,建立学校,道以礼义,由此而降,四百余年,民似有类。"三国时代的交趾太守士燮精通儒学,治理交趾长达四十年,他为儒学在越南的传播更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士燮为交趾太守期间,适逢中原动乱。汉之名士多往交趾避难。经学家许慈、许靖、刘熙、程秉等协助士燮传播经学,将中国的先进文化传播到越南。越南史学家吴士连说"我国通诗书,习礼乐,为文献之邦,自土王(即土燮)始,其功德岂特施于当时,而有以远及于后代,岂下盛矣哉!"①西汉、三国时期,特别是公元二世纪末叶,不仅有大量的中原人士远走他乡、南下交趾,越南的士人也有跋涉千里。北至中原的,不仅学了儒学,而且在东汉做了官。
  隋唐时代,唐在交州设都护府,派儒者统治越南,在越南大兴文教,振兴儒学。此时来往于中原与越南之间的文人学者络绎不绝,孔子思想在当时虽未取得统治地位,在民间也尚不如佛教普及,但在越南文入学者中特别受到尊崇。
  公元1010年,李公蕴在越南建立起李氏工朝,越南封建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李朝为了发展封建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便更加提高儒学地位,大办懦学学校,贯彻以儒学为内容的科举制度,修建文庙供奉孔下,大量引进儒学经典等等。据《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全书(卷之三)·李纪(二)·圣宗皇帝》载,"神武二年(宋熙宁三年,公元1017年)??秋八月,修文庙,塑孔子、周公、四配像,画七十二贤像,四时享祀,皇太子临学焉。"这是越南修文庙、把孔子的最早记载,也是使儒学在越南儒教化、使孔子偶像化的开始。此庙建在首都升龙(今河内),公元1171年(宋乾道七年)李英宗时,又加修"文宣王殿",于是"假孔子"形象也输入到越南。科举和仕途的结合,大大抬高了儒学在社会上的地位,更加强了孔子思想在越南的传播。但李朝儒土人数还较少,儒学虽大大兴起,尚未能取得统治地位。李朝未年政治腐败,引起农民不断起义,到公元1225年李朝女王被迫让位陈日,是为陈朝。
  陈朝(1225──1400)鉴于李朝未年农民的反抗斗争,更感到有以孔子思想来整顿社会秩序的必要。除了以儒学力内容的科举取士、增修文庙祭祀孔子、大量输入儒家经典外,在教育方面、在两个多世纪的时间内逐渐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学到私学的一整套儒学教育制度。不仅如此,在此类①《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全书·士记》。
  学校之上还专设学习机构,为皇位继承人及皇室子弟进行儒学教育。结果从皇子直至私塾招收的民间子弟,从上到下普遍接受儒学教育,使得孔子思想影响更加深刻、广泛,儒学地位在社会上逐渐占了优势。
  公元1400年,陈朝外戚胡季夺取政权,建立了胡朝。胡氏本人虽积极提倡儒学,但不同意程朱理学的观点,而用自己的见解重新解释儒经。而且为了推行儒家学说,他还把许多经典译成方言,并积极倡导过去一向用汉字写诗作文章的儒生使用本国文字"字喃"①,这对于孔子学说在越南的普及和儒学的越南化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儒学在越南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孔子思想变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则是1428年黎利建立后黎王朝以后的事。后黎王朝为尽快整顿封建等级尊卑秩序,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封建经济,决定效法中国。独尊儒术,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教育乃至规范民风民俗,均按照儒家的主张办事。儒学在越南步人了全盛时期。
  后黎以后,随着扎子思想之位居独尊,孔子也被尊崇到了极高的地位。
  黎显宗景兴十六年(1755年),尊孔子为王。文庙中的孔子改用王者之服──冕服,孔子被神化,布衣孔子变成王者的假孔子形象,在越南就更加突出了。
  1802年阮福映在镇压西山农民起义后,建立起越南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阮朝。阮朝继黎朝之后仍以孔子思想为统治思想,独尊儒学。尽管如此,越南封建制度在内忧外患和长期的战乱中至此已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1884年《顺化条约》后,越南沦为法国的殖民地。为了巩固殖民统治者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控制,为了消灭越南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思想文化,殖民统治者把矛头直指已成为越南传统民族意识的儒家思想,对研究儒学的人进行种种迫害。1918年废除了在越南通行了千余年的汉字和以汉字为基础的"字喃",采用拉丁化文字,1915年至1919年问,越南中部和北部先后废除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科举考试制度。虽然儒学失去了原有的统治地位,但并没有完全销声匿迹。孔子思想在社会上的深远影响也绝非殖民者所能轻易消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5年9月2日.越南成立了以胡志明为首的越南民主共和国,虽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但对包括孔子思想在内的文化遗产并不采取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态度。至于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包括孔子思想在内的越南民族文化做更多的具体研究,因战事频繁尚未能更好地进行。但深人民心的孔子思想的积极影响必将和越南人民一道长期存在和发展下去①。

  (二)对西方国家的影响

  前面介绍了孔子思想在东方的情况,再看一看西方国家的人民和学者们是如何看待和评价孔子的。
  ①当时越南借用汉字,有时写越南语而借用汉字或仿照汉字形式创造的越南字。"字喃"是越南文之意。①本节资料主要参考杨焕英同志著《孔子思想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一书。第一,孔子与欧洲。
  明末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讲经布道,对于中国的传统观念和礼仪,如祭祖、祭孔、祭天等的看法有严重分歧。他们之间的意见分歧发展为严重的争吵,于是连篇累犊地撰文写书,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就有意无意地向欧洲各界介绍了中国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包括中国的各种思想流派,特别是占统治地位的孔子儒家思想。1687年。巴黎出版了《大学》、《中庸》、《伦语》的拉丁文译本,孔子学说正式传入西方就在这一年。
  德国自然科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兹是较早接触儒家学说的一位西方学者。早在1676年,他就已经读过儒家书籍,1689年后与在华耶稣会士闵明我等人建立了联系,使他更多地了解了中国的情况。莱布尼兹认为,在政治、伦理方面,中国远胜于欧洲。中国人"服从长上,尊敬老人,??尊敬两亲??",中国的农夫婢仆之间的交际都彬彬有礼;中国帝王康熙也十分贤明。他认为,在理论科学方面,中国不如欧洲,因此中国可以把实践哲学即政治、伦理等传给欧洲,而欧洲把理论科学传给中国,以便共同促进人类的幸福。莱布尼兹在1678年创立了以0和1两元素表示所有数字的二元算术。当他二十年后看到《周易》六十四卦卦象时。兴奋异常,以为中国古代的圣王伏羲几千年前已经运用二元算术的原理安排六十四卦的顺序了。他说:"这个《易图》可以算现存科学之最古的纪念物。然而这种科学,依我所见。虽为四千年以上的古物,数千年来却没人了解它的意义。这是不可思议的──它和我的新算术完全一致,??要是我没发明二元算术,则此六十四卦的体系,即伏羲《易图》,耗费了许多时间也不会明白的罢!"①按宋儒邵雍《先天图》所排六十四卦的次序,从坤开始,到乾结束,如用0代表--用1代表一,那么以二进制表示,坤为000000(即0),乾为111111(即63),从坤到乾恰为十进制的0至63之数。中国古人不自觉地运用了二元算术,苹布尼兹用二元算术来解释它,使他更感到二元算术的妙用。
  德国哲学家沃尔夫是继莱布尼兹之后的一位儒家文化崇拜者。莱布尼兹用拉丁语写作,沃尔夫则主要用德晤在大学中讲授中国哲学,因而他的影响更大。1721年他在哈尔大学讲《中国的实践哲学》,极力赞美儒教,并有轻视基督教倾向。结果被国王赶出普鲁士。这种粗暴的镇压不但没有搞垮沃尔夫,反而使他在德国和欧洲名声大振。沃尔夫认为,儒学是中国传统精神,是由占代国王兼哲学家的尧舜等创立、经孔子发扬光大的思想;儒家学说以自然和理性为基础,与基督教的神启和信仰并不矛盾,两者可以相辅相成。这就明白告诉人们,基督教要用儒家道德原则作补充。他赞美中国儒学的理性主义,认为只有理性是真正的道德原则。沃尔夫以理性取代信仰的倾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再传弟子康德写《纯粹理性批判》,放逐信仰,为理性争阵地,使德国古典哲学有了生气。
  中国文化在法国引起了更广泛的兴趣。中国和孔于不仅是知识界讨论政治。宗教问题的题材,也是文艺和娱乐的题村。法国官廷在十八世纪的第一个元旦,举行华人假面舞会,剧院中不时演出中国戏剧。有人曾经说,十八世纪的法国人对于中国要比对于欧洲任何国家知道得多。这固然有些言过其实,但可以从中看出当时的中国热。
  十八世纪上半叶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导启蒙运动走向高涨的时期,启蒙思①转引自朱谦之《中国思想对欧洲文化之影响》第211页。
  想家们崇拜理性,反对教会。中国文比,特别是孔子思想在他们面前展现了一个非基督的世界,使他们欣喜欲狂。启蒙学者的最大代表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的与物质的世界。"①他把他心目中的中国与西方对比,尖锐批评基督教和法国的专制政府。他赞扬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②,在孔子思想影响下,中国人具有完备的道德。
  在政治上伏尔泰主张开明专制,反对君主专制,用为它是君主不守法律、任意剥夺人民生命财产的政治。他认为与此相反的是开明专制,中国即是这种开明专制的模范。在中国,政府要遵守法律,以增进人民福利为第一义务,人民则把君主官吏看作家长,敬重并且顺从他们。他说"人类的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伏尔泰对于孔子十分崇拜。他认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超过基督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为了宣传孔子的伦理思想,他把中国的戏剧《赵氏孤儿》搬上法国舞台,他为此剧本写的副题即是《五幕孔子的伦理》。他认为孔子是天下唯一的师表,在自己的礼拜堂里悬挂孔子像,写诗赞美,朝夕礼拜。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形成的百科全书派把启蒙运动推向高峰。百科全书派的领袖狄德罗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孔子学说也十分倾倒。他认为孔子学说简洁可爱,不要暴力和迷信,强调以道德、理性治平天下,与基督教完全不同。百科全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霍尔巴赫主张以儒家道德来代替基督教道德,像中国那样把政治与道德结合起来。他说:"中国可算世界上所知唯一将政治的根本法与道德相结合的国家。这个历史悠久的帝国向人们显示,国家的繁荣须依靠道德。在这片广大的土地上,道德成为一切合于理性的人们的唯一宗教。""在中国,法律充满圣智,甚至曾经征服中国的野蛮的满洲人亦为所屈服。这就是说,理性对于君主的权力发生了不可思议的效力,使中国的征服者反而被征服了。"①在世界经济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法国重农学派,对孔子学说也很推崇。重农学派领袖魁奈认为,只有农业才是一切国家财富的源泉,只有农民是唯一生产阶级,这是孔子和中国历代帝王早就知道的。他认为,他所提倡的自然法,即依自然规律行事,实际上是儒学提倡的天理。他说:"中国文化均依据于天理天则,天理天则即不外乎自然法。"①他认为中国专制制度是开明的合法的专制制度,君主依法而不是凭个人好恶行使主权,是世界上最好的政治形式。魁奈著名的《经济表》,也被认为是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他的弟子大米拉博曾说:"孔子立教的目的,在于恢复人类的天性,不再为愚昧和情欲所隐蔽,所以他教人敬天,畏大,爱人,战胜物欲,勿以情欲衡量行为,应以理性为标准;凡是不合理性的,叫他们勿动勿思勿言。宗教道德优美到这个地步,真是无以复加了。但是还有一件要事侍我们去做,就是把这种道德教训普行于世界,这就是吾师的事业。他已发现了自然所给的秘传,①伏尔泰《礼俗论》第143章。
  ②同上,第16章。
  ①霍尔巴赫《社会体系》第1卷第86页。
  ①后藤未雄《支那思想的法兰西西渐》第414页引魁奈《中国专制政治论》第8章。这就是经济表。"②因为魁奈如此敬重孔子,他自己也得到了"欧洲孔子"的雅号。启蒙学者和重农学派学者之所以推崇孔子,一方面是因为孔子思想中具有尊重理性、道德,排斥迷信、暴力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因为上述思想家需要有一对不同于西方基督教的文化,不同于基督的权威,给自己以启发、借鉴、支持与鼓舞。他们心目中的孔子和中国是根据需要美化了的,与孔子和那时的中国有很大距离。然而这种需要并不是绝对的。因此同是启蒙派学者,因文化素养不同,孟德斯鸠和卢梭对中国的看法就跟伏尔泰颇不一致。孟德斯鸠是君主立宪和三权分立政治理论的倡导者。对于中国文化,他既看到优点,也看到缺点。他认为,中国的重农思想、礼治思想和对专制制度、宗教迷信有匡正作用的儒家学说,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但是,他指出。中国是专制国家,对待帝王若有些小过失,都可以用大不敬罪处死乃至灭族,造成许多冤狱。他还指出,中国历代王朝的开国君主,鉴于前朝覆灭的教训,都能崇尚道义,禁止淫侈,然而后来的继位青奢靡腐化、倒行逆施。与前朝的末代完全一样。他认为中国风俗也有弊病,统治者治民,荣耀与惩罚并用,人民一有不当,立即遭受鞭挞,这样的人民怎么会有光荣感呢?他指出的这些缺点,实际上是符合事实的。
  卢梭,这位著名的《社会契约论》的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与伏尔泰正相反。他有一个理论,认为科学艺术的发展将败坏礼俗,例证便是中国。其实,以孔子学说为中心的中国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在历史上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执其一端而进行全盘肯走或全盘否定都是片面的。
  总之,在十八世纪的欧洲尤其是法国,虽有反对孔学的论调,但是基本倾向是赞扬、倾慕;孔子思想确实启发了启蒙派思想家的头脑。然而到了十九世纪,欧洲大陆上资产阶级在政治和思想领域里的革命已经完成,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并且开始发动对中国和东方的侵略,这时中国成为西方舆论攻击的对象,孔子形象也一落千丈。他除了在侵略中国时尚被利用之外,在正常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已渐被人们忘却。仅仅成为少数学者的研究对象。孔子学说展示了不同于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文化的另一种文化,它为中国封建文明的高度发展做出了贡献。其积极因素,按照列宁关于人类文化继承性的原理(详见本书的《导论》),经过必要改造也可以为进步的社会制度服务。有人认为,日本经济的奇迹,应归因于西方技术与孔子伦理思想的结合,这不是没有道理的。西方社会的发展导致千百万家庭关系的破裂、人与人关系的冷漠乃至道德的沦丧,这种情况促使西方一些思想家向孔子学说寻求关于解决伦理道德问题的启示。这种对孔子学说的兴趣,将在未来的漫长岁月里方兴未艾地持续下去,在研究、批判和扬弃的过程中,孔子思想中所包涵的人类智慧的积极成果,终将得到合理的发扬光大。
  ②《关于经济与哲学》,转引自朱谦之《中国思想对于欧洲文化之影响》第286页。第二,孔子与美国。
  孔子思想传入美国大约在十八世纪末,比欧洲晚约一、二个世纪。开始也是靠传教士,他们在传教活动中深感要在中国立足必须认真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事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因之在早期来华传教士中涌现出一批汉学家,这批汉学家同时也把孔子思想传到了美国。进入二十世纪后,有关孔子思想的研究,随着美国对华政策和国际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加强。增设了研究机构,哈佛燕京学社、太平洋学会美国委员会等都以研究中国问题著称;设立了各种基金会,以提供研究资金;扩大了研究队伍:大量搜集中文资料,甚至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中国文献古籍。二十世纪上半叶,研究孔子思想的一些学者对孔子评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例如,孟录受反华思想影响,对孔子、特别是对他的教育思想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他甚至把孔子看成是"中国'复古主义'反动势力的总代表"。但多数汉学家不同意他的观点,如威尔·杜伦在他所著《哲学概论》中不仅充分肯定了孔子学说的反宗教性,而且认为"孔子与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等言论极其相似,把道德和智慧看做一件事",他们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格的全面发展"①。卜德同样肯定了孔子学说的反宗教倾向,并认为"主要是孔子学说的道德观孕育了中国文明的精神基础"②。二次大战期间,出于战争的需要,美国曾训练和派遣了上千名人员到中国担任翻译和情报工作。战后,这些人多数进入大学或研究机构从事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有费正清,他后来被称为"中国通"。此外,又有不少中国学者加入美籍,在美定居,如陈荣捷等。研究中国学的队伍不断壮大,致使西方研究中国学的中心自欧洲转向了美国。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是中美关系改善以后,美国对中国学的研究更是迅猛发展,研究中国的机构超过千个,许多著名大学还开设中国学方面的课程。美国学者对孔子儒家思想的研究比较广泛、深入,涉及孔子思想的各方面,其中有些论述也是颇有见地的。例如克里尔在谈及孔子的哲学思想时认为。孔子感兴趣的是"人道"而非"天道",孔子把"天"看作是一种"非人格的道德力量",把"命"看作是"生命的命而非命运的命,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命"③。陈荣捷认为,"孔子确实可以说从总的方面铸造了中国文化"。他还说:"最重要的是,孔子发展了'仁'的新概念,使它成为中国哲学的一个中心问题,??孔子不是像古代那样将'仁'视作一种特殊的美德,而是将它改造成为普遍的美德,??很明显,孔子是一位创造者,也是一位传播者。"①费正清对儒家的"以善为治"的政治理论大为赞扬,认为"儒家在多数帝国的统治者们主要依靠宗教权威的时候,却为当朝的政权提供一种合乎于理性的道德权威,以行使他们的权力,这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发明"②。美籍华裔学者张灏认为,"儒学具有实际的社会政治意义,而不完全是个纯粹的哲学思辨体系"。施忠连提到"国外学者不仅强调中国传统思想方式的作用,辽认为中国传统思想有其内部活①威尔·杜伦著、詹文浒译《哲学概论》,1931年。
  ②卜德等著、陈澄之译《中国之传统思想》,《新中华》1948年第6卷第6期,中华书局印行。③陈景磐《西方学者孟录、顾立雅(即克里尔--作者)等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
  ①陈荣捷著、钱耕森译《孔子人文主义导言》,《中国哲学史研究》1983年第4期。②费正清著,孙瑞芹、陈泽宪译《美国与中国》,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57页。力,并且有应付近代民族危机的能力"③。美国学者詹姆士·格莱格说,孙中山曾讲过他的理论是"古代中国孔子学说的发展与继续"④。关于孔子的伦理思想,美籍华裔学者林毓生认为,"儒学把人们内心精神和道德修养作为治理社会和研究学问的根本"⑤。美籍华裔学者杜维明说:"儒家思想的原初形式是环绕着孔子的仁学而展开的,这套思想有成熟的道德理性、浓厚的人文关切和强烈的人世精神。"⑥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克里尔与前面提到的孟录的观点完全不同,他认为"孔子的教育思想,无论是关于教育的目的、对象,还是关于教育的内容,方法,都体现了鲜明的民主主义思想。"克里尔在对待孔子的研究上明确指出:"孔子的真正思想常被历代中国封建帝王或思想家所歪曲,这些人是要利用孔子的名义以谋取个人的权利。"因此他很赞赏欧洲那些启蒙学者能够去掉中国历史上蒙在孔子身上的灰尘,把孔子的本来面目公诸于世①。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也正是研究孔子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评价孔子思想与当代中国关系时,美国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美国的中国思想史专家雷文逊认为儒家思想有碍现代化,美国的新韦伯派认为儒家文化培养出来的人格是压抑个性(牺牲自我、成全团体、顺服权威)的。但美国的中国学家史莱岳克认为,"孔子的人格和他工作的成绩,值得受到中国以及全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他说:"中国要改革,但如果对孔子不感兴趣,那将是最可悲的。"②对孔子的不同看法的争议是一件好事,因为孔子是人类历史上名人之一,从各方面加以评论,孔子本来的伟大面貌及其现代价值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了。
  总之,美国学术界对孔子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评价。这再一次说明孔子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地位的重要性。
  ③④⑤施忠连《国外研究中同近代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研究》1983年第2期。⑥杜维明《孔子仁学中的道学政》,《中国哲学》第5辑。
  ①②陈景磐《西方学行孟录、顾立雅等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第三,孔子与苏联。孔子儒家思想大概在两汉时即已传入中亚细亚一带。清康熙时,沙俄曾派遣留学生来华学习,学习内容之一便是儒家经典。此外,沙皇彼得一世还派传教士来华活动。自1715年到1860年间,沙俄先后派有十三批传教士。这些传教士来华的主要任务就是搜集情报和研究汉学,所以在这些传教士中涌现出一批汉学家,他们把儒家经典翻译成俄文,有的还著书立说,介绍孔孟思想。尽管他们研究孔子有着某种政治目的,但其中有些译著还是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他们对孔子思想给予了很高评价。这些传教士中的汉学家对儒家思想传人俄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十月革命前,俄国汉学家对孔子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政治、经济、哲学、伦理等思想,特别有关教育思想研究得较多。他们认为"孔子是使学术和教育成为人民财富的第一个人"。我们应当看到,在这一时期沙俄学者的译著中,虽不乏较好的见解,但也有一些是没有什么学术价值,甚至是曲解的。
  十月革命后,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又培养出大批研究中国问题的新生力量,虽重点研究现代,但也下放弃对中国古代历史问题的研究。苏联出版的一些百科全书和著作等也有不少是介绍孔子及其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例如苏联研究中国问题的高级研究员尼·特·费德林就著有《<诗经>及其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评<书经>、<诗经>和<易经>》等。
  苏联学者对待孔子学说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孔学是宗教",儒学是着重在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思想领域进行说教的宗教①。B.A.维金斯基主编的《苏联小百科全书》虽然也说孔学是孔教,但认为"孔子学说有进步的启蒙教育的倾向"。又说:"孔子死后,在他的信徒中,发展孔学中进步因素的唯物派和使孔学向神秘方面发展的唯心派之间进行了斗争。随后,孔子学说变成了中国历代统治阶级的正统宗教──孔教。"①另外一些学者不同意孔学是宗教的说法,认为孔子学说不是宗教,其本人也不是教主,不是神,而是人,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苏联的一些学者说"孔学是宗教",这是违背历史事实的,中国不存在孔教的问题,孔子自己是"不语怪、力、乱、神"的人,怎么会建立一个宗教呢!敦尼克等一些学者在所主编《哲学史》②一书中对孔子思想则做了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分析。他们认为"应区别孔子思想本身及后来统治阶级对孔子思想的利用",并指出,"孔子有许多合理思想,特别是他的个人修身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是起过积极作用的。他的学说既包含有进步的思想,又宣传对祖先的崇拜,维护传统的宗教仪式,因此后来统治阶级利用孔子这后一点去培养人民俯首听命的奴隶精神,以便使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能长久维持下去。"关于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苏联学者认为,孔子"原则上是暴政的反对者"③,他提倡德治,"要求国君不要根据法和刑,而要凭借道德和高尚品行的示范作用去教化和统治人民";宣传"大同"理想,认为"那时没有战争和纠纷,而所有的就①N.A.克雷维耶列夫著《宗教史》中《中国宗教》,莫斯科思想出版社1975年版。①B.A.维金斯基主编《苏联小百科全书)(第3版)第4卷,苏联百科全书出版社1959年版,第1185页。②敦尼克、约夫楚克、凯德洛夫、米丁、特拉赫但贝尔主编,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哲学史》第1卷,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58页。
  ③别列洛莫夫《论意识形态在古代中国专制国家形成中的作用》,苏联《亚非人民》杂志1967年第3期。是人民之间彼此平等和(在上的)真正关心人民"①。对孔子的教育思想,E.M.茹科夫主编的《苏联历史百科全书》认为,孔子"组织并领导了中国第一所私人学校,接收一切人而不管其出身如何,因而打破了贵族阶级对教育的垄断"②。阿列克山大洛夫在《古代东方和社会学说史》一书中提到"孔子民主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承认一切人能力平等"。这里苏联学者对孔子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谈到教育的目的,一些学者认为,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高度的道德品质(首先是仁和义),以便他们将来从政后能成为道德的模范并关心人民"③。关于仁,A.M.普洛霍洛夫主编的《苏联大百科全书》认为,"仁是儒家哲学的基本概念,孔子赋予这个概念以普遍美德的含义,把它解释为'爱人'"④。康拉德则说:"仁应当表示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中的人性','爱人'只是这种人性的一个方面。"⑤至于孔子的教育内容,苏联学者普遍认为是包括德育和智育两大方面的。总之,有关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在苏联学者的著作中均有较为系统详尽的评述,对孔子在教育方面的历史功绩作了充分的肯定。综上所述,苏联的孔学研究还是比较广泛和深入的,这对增进中苏两国之间文化交流,对共同继承孔子留给人类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通过以上各章评述,对孔子的思想和为人,我们可以实事求是地作出如下的简要小结

  一、布衣孔子能够成为中国贵族思想家,这是春秋时代历史条件的产物,也是与他个人的勤奋努力分丁开的。司马迁说:"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①"布衣"是指当时的庶民、平民或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司马迁离孔子仅三百余年,他说"孔子布衣",一定是有事实根据的。这个事实根据大概就是指的孔子一生经历中的三个主要环节:其一,自幼贫贱:其二,仕鲁时间仅四年左右;其三,终身主要以教书、治学为业。
  布衣为什么能作出这样大的成就呢?贫贱逼人奋进。孔子幼年家贫,一面参加劳动,一面勤苦自学,加上母教,"十五而志于学",在富于西周文物典章的鲁都曲阜,经耳儒目染和就地学习,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学成才的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特别赞赏和向往的是西周文、武、周公之治和传说中尧舜时代的太平盛世(原始社会),因此,他一方面立志以西周为榜样、力求建立西周之治("小康"世界),另一方面又向往和追求尧舜盛世,提出"天下为公"和"大同世界"的思想,以此作为人类最高政治理想。这样,实行仁政德治的"小康"世界就成了孔子毕生为之奋斗的近期目标,于是"布衣孔子"在思想上。政治上就成了真正以西周开明贵族统治为模式的①A.M.普洛霍洛夫主编《苏联大百科全书》(第3版)第13卷,苏联百科全书出版社1973年版,第87-88页。
  ②③E.M.茹科夫主编《苏联历史百科全书》第7卷,苏联百科全书出版社。第875页。④A.M.普洛霍洛夫主编《苏联大百科全书》(第3版)第9卷,苏联百科全书出版社1972年版,第255页。
  ⑤康拉德《孔夫子》,载《中国文学选读》第1卷,俄罗斯联邦教育部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第89页。①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贵族孔子"。布衣孔子成为贵族思想家,除他生在富有贵族文化传统的鲁国等条件外,决定性的因素是当时贵族需要思想家,而且当时社会已经具备了从"布衣"中产生这种思想家的条件,那就是春秋时期的大动荡打破了贵族对文化的垄断,造成某种程度的文化下移,特别是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各国贵族中开始形成了尊贤养土的风气。这些都为"布衣"在政治、文化上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孔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加上勤奋学习,才成长为贵族思想家的。贫贱和参加劳动的经历,使他自幼生活接近平民,了解平民疾苦,使他不得不考虑和注意到广大平民的利益。于是,他又决不是反动的"贵族孔子",而是开明的"贵族孔子"。这个历史辩证法在孔子身上再清楚不过地体现出来了。

  二、这个"布衣孔子"及其思想,曾经是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基础。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弄清楚,为什么在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经历了几十个长短朝代、几百个大小君王,却几乎没有一个朝代(包括少数民族人主中原的元朝、清朝等)、没有一个君王(不管是贤君,还是昏王)不竞相尊崇孔子呢?为什么朝代有更替、君王有变换,而超朝代、超君王的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形象却始终屹立不动呢?这里面最关键的要害是什么呢?是不是因为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道德理论家,而且是一位道德实践家,尊崇孔子,立为榜样,对调节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对缓和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关系有利呢?一般来说,也有道理。孔子提出的许多伦理德目.例如君臣。父子、上下、兄弟、夫妇、朋友等等之间,都有相处的不同德目,对稳定贵族之间、贵族与平民之间以及平民之间的封建正常秩序,是有一定作用的。但这只是历代王朝尊孔的一般理由,不是特殊理由,不是最关键的要害之所在。是不是因为孔于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大学问家,特别是经过他的整理、删订和教学,留下了奠定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思想理论基础的"经典"──"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尊崇孔子,立为榜样,对鼓励后来学者(为封建王朝服务的各级官吏和士大夫)"发愤读书"有推动作用呢?"六经"是汉以后各个王朝用以选拔或考试取士的标准。尊崇孔子,也就是尊崇"六经"。这对历代王朝在"六经"思想指导下培养、选拔各级官吏是有推动作用的,因为各个王朝都必须有一批接受"六经"思想同时又忠于它的各级官吏,才能维持和实现自己的阶级统治。一般来说,也有道理。但这也只是历代王朝尊孔的一般理由,不是特殊理由,不是最关键的要害之所在。那么,是不是因为孔子在历史上、在人民中都是影响极大、声望极高的"至圣",因而尊崇孔子,以示敬意呢?一般来说。也有道理。但这更只是历代王朝尊孔的一般理由。不是特殊理由,更不是最关键的要害之所在。那么,最关键的要害到底是什么呢?原来这个最关键的要害,可以归纳为四个字,就是"忠君尊王"。这是孔子始终不变的一贯主张。这是孔子提供的君王尊严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根据"、也就是历代君王所以竞相尊孔的除了上述一般理由之外的特殊理由,是最关键的要害之所在。孔子依据仁为内容、礼为形式的思想,设计了理想的封建政治,希望封建制度长期存在下去。但是这种理想是必然要破灭的。他的忠君尊王原则所保护的昏王暴君正是促使他的理想必然归于破灭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虽然孔子主张的忠君尊王是有条件的,例如君要使臣以礼,然后臣才事君以忠,就是说,忠的是明君,尊的是贤王,这在封建社会原不失为开明思想。因为君王是封建社会的权力象征和实体,有了明君贤王作为这个权力象征和实体的代表,就可以实现"仁政德治",就可以使全国上下、也就是使各个不同阶级、不同等级和各民族的贵族和平民,都能过着各安其分的安定生活,这就是孔子念念不忘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的小康社会的政治。但问题就出在孔子除了正面宣扬明君贤王如文、武、周公的"仁政德治"外,对暴君昏王或庸君蠢王并没有提出任何积极措施。孔子对此采取的唯一的措施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②,就是说,天下有明君贤王就出来做事,没有就退隐。这种消极办法,当然不能解决问题。暴君昏王,依然在位,毫没触动。更有甚者,如果有人触动以至推翻暴君昏王,那也同样被认为是"犯上作乱",同样是不允许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孔子在评论两支古曲(舜时的《韶》曲和武王时的《武》曲)时,认为《韶》曲是"既完美,又善良",因为舜的天下是尧禅让的,不是用武力夺取的;认为《武》曲"虽完美,未尽善"①,因为武王的天下是用武力从殷纣王那里夺取的。这就是说,即使像纣王那样残暴无道,也不应该用武力讨代;即使像孔子自己很敬佩的武王那样的贤明君王,因为讨伐了纣王也免不了受到孔子的贬词。很明白,只要是世袭君王,不管善恶贤愚,一概要维护,你可以不给他做事(隐退),但不该撤换他或讨伐他。这一忠君尊王原则之所以得到历代所有明君贤王和暴君昏王的赞赏,不是理所当然的吗?孔子的忠君尊王思想,实质上包庇了暴君昏王。加上历代统治者变本加厉地强调臣民的绝对服从,孔子的原则就变成了无条件的忠君尊王原则了。历代王朝为了抬高自己的尊严,同时也就要抬高提供维护自己尊严的思想基础的孔子的尊严;加上一些御用腐儒的歪曲和夸大,供奉在孔庙里的孔子,就从布衣孔子的形象变为君王形象(帽上挂着冕旒的所谓"大成至圣文宣王")了。孔子本想让封建统治者"克己复礼",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就范",以造成仁政德治的社会,但是统治者没有就孔子之"范",反而利用忠君尊王原则让孔子就他们之范,成为维护其昏庸、腐败、专横、残暴统治的"神灵"和面目吓人的帝王形象。于是,真孔子就变成了假孔子。其实,真孔子中确已包含了假孔子的萌芽,而假孔子则是这些萌芽的恶性发展。区别真假,对假的、谬误的采取彻底批判否定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三、既然真孔子中有假孔子,假孔子中有真孔子,在区别了真假孔子,恢复了孔子的本来面貌(真孔子)之后,并非说事情就完了,还必须对本来面貌的孔子(真孔子)加以剖析。既要对本来面貌的孔子思想中所固有的封建性因素和人民性因素加以区别,又要对人民性因素中仅可当作参考借鉴而现己失去实际意义的东西和现在仍有实际价值的东西加以区别。就是说,对经过剖析而分解为三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成分,采取三种不同的态度。我们既反对全面肯定的态度,也反对全面否定的态度;因为孔子思想除必须加以肯定或否定的部分外,确实还存在着一个既必须加以批判(否定)又必须加以吸收(肯定)的部分。就在这些考虑的基础上,感到采用三分法能较为合理地大体上处理好孔子的全部思想内涵。而经过这样的处理,孔子在历史上的功过也就明确地显示出来了。
  把孔子思想分解为三个部分,然后采取三种不同态度去对待,这是从具①《论语·雍也》。
  ②《论语·泰伯》。
  ①《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体情况出发、从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和"古为今用"的现实要求出发所能得出的合理的科学方法,这也就是对孔子历史功过严肃公正的分析方法。一般地论断孔子功大于过或过大于功,都是不够周密的。对待两千多年前具有那样庞大复杂思想体系的孔子,只有采取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方法、从具体情况出发,分析孔于在哪个问题上是全对的(功),在哪个问题上是全错的(过),在哪个问题上是对多错少(功大于过),在哪个问题上是错多对少(过大于功),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在这里,即使带着"求全"的好心,试着采用加、减、乘、除的方法,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这里要处理的并不是某些自然科学上的问题。

  四、孔子身上虽然带有封建主义的污泥,这是"存在决定意识"这一规律的必然产物,但同时还应看到孔子又是一个在封建社会时期产生的品格高尚的伟大人物。他不仅留下了不少有益的箴言,同时还在自己的实践中留下了值得敬慕的人类的优良品质。这些品质是值得我们深思、学习的。归纳起来有以下五条:一是"学而下厌"。孔子的一生是自始至终学习不间断、不停顿的一生。
  所以,他曾说:"在只有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必然有像我这样爱好忠、信的人,但下一定能像我这样爱好学习。"①二是"诲人不倦"。孔子不仅自己爱好学习,而且热情帮助他入学习。
  他是第一个提出"人人可受教"("有教无类")的主张来打破当时贵族垄断教育、把平民关在学校门外的局面的人。他和弟子之间的关系,是相处如家人、父子、兄弟,非常友爱团结,非常民主平等。他不仅教人不倦,而且具有无保留地教人的高尚品格!
  三是谦逊虚心,严以律己。正因为谦逊虚心,所以他能严以律己,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从不自满,总是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这正是不断前进的动力。在道德上和学问上严格要求自己、闻过则喜、知过必改、永不自满、虚怀若谷的精神,贯穿了孔子一生的始终。
  四是坚持道义。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坚持原则,就是"决不会拿原则去做交易"。孔子的政治原则是"仁政德治",指导他的行动的就是这个"仁政德治"的原则。他一生是信守这个原则的。
  五是知难而进。孔子生在春秋后期,正是周王衰微、诸侯兼并、"礼崩乐坏"的时代,他怀着"仁政德治"的"理想"。企图挽救时局,恢复西周文、武、周公之治,确实是知道做不到,却定要去做的事。孔子一生到处奔走,到处碰壁,从不灰心,直到晚年还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①,目的是为了改革("易"),为了"知其不可而为之"地实现其仁政德治的理想。这种知难而进、从不灰心、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岂不是封建社会所能达到的人类优良品质的一个典型表现吗?所以恽代英同志说:"我对于孔子的道德学问,向来便很佩服他。"②


  五、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人物,而且是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物。孔子不仅对中国有影响,而且对日本、朝鲜,对东南亚各国以至西方国家都有深远影响。美国的克里尔认为西方十七八世纪的启蒙运①《论语·公冶长》:"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①《论语·述而》②钟离蒙、杨风麟主编《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1集第10册第28页。动和孔子思想影响有很大关系:"一是启蒙运动思想的一些很重要的方面,与其说和当时教会的立场相类似,不如说和孔子思想的立场更相类似;二是这一事实已为启蒙运动的领导人物所承认和广泛宣扬。"他列举了莱布尼兹、伏尔泰等人的有关中国和孔子的言论,特别举了英国尤斯塔斯·巴杰尔1731年所写的下面的话:"甚至法国??也不得不坦率承认中国在"政治学,方面超过所有其他国家,而对于伟大的孔子所搜集、整理和评论过的那些政治原理,怎么予以赞扬也是不过分的。"①即使在十七、十八世纪各国还多少仍处于自足自给和闭关自守的状态时,各国精神的产品也和物质的产品一样,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互相往来和互相影响。经过产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开辟,情况就更不同了,从那时以后,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这句话中的"文学"一同是指科学、艺术、哲学等等方面的书面著作。──原编者注)"②。现在离马克思说这话时又已一百多年,情况有了更大发展。两千余年前中国杰出的历史人物孔子的思想(精神产品),早在闭关自守的状态下就已成为许多民族的"公共的财产",现在自然更将成为各民族的"公共财产"了。既然现在日本和东南亚各国以及英、美、苏、德、法等国不少学者和专家都在以孔子作为研究课题,既然中国是孔子的故乡,我们中国人就更应该依据辩证的科学方法。对这位具有深远影响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孔子,作出应有的实事求是的研究和评价,积极认真地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这是责无旁贷的。
  以上五点,就是本书对孔子思想。为人及其历史意义的简要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