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孙氏在三教中佛教思想最少
如其根据以上种种,认为孙氏是佛教中的虔诚信徒,那就错了。事实上孙氏对三教的信仰、研究与造诣,佛教所占的比例为最少。如其要加以说明,首先要观察、分析孙氏时代及其稍前一个阶段的儒、释、道三者之间的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你且看两部《千金》中言语,最多的当然为医学,次为道学,再次为儒学,佛学最少。如其没有印度医学的输入,则关于佛学方面的可以说是寥寥无几了。因为印度医就是建筑在佛学上的,犹如中医的建筑在道教上一样。孙氏的佛学气息,就在印度医学身上带了过来的。或谓孙氏对因果学说言之殊多。但更知道因果学说固然如佛教中心思想中一个重要部分,但唐代民间也早已有因果学说了。在这里我们固然不可能说孙氏的因果学说来之民间,但也不能武断地说是直接吸收于佛教。
(一)来之以渐的三教互渗
三国时(221-280 年),何晏①、王弼②、夏侯玄③等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来炫耀的名士,同开玄学风气。如何晏的《道德论》,王弼所疏注的《易经》、《老子》,都提倡"贵无"。认为伦理纲常出于自然,主张执政者"无为而治",虽然如稽康④等人主张毁弃礼法,但多数人还是维护着儒家伦理观念。所谓玄学,就是在虚无玄远的"清淡"中用老庄思想揉合儒家经义,以代替式微滑坡的两汉经学。用他们的话来说,是"援老入儒"。
东晋(317-420 年),张湛⑤在玄学中渗入了佛学,形成了佛学与玄学趋向于合流。也就是儒、道、释三者一体的学风。且看张湛的《列子注》,就是用玄学的语言来解释佛经。所以那时,儒、道、释三道已和平共处、相互渗透而合作起来。这种痕迹,不论在道家书或佛家书中的反映,都可俯拾即是(详见下节)。
南朝(420-589 年)·刘朱·文帝·元嘉十五年(438 年),在学宫中正式置设了玄学一科。直到唐代,称为"崇玄学"。用以学习《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等,称为道举。当然,到那个时候"崇玄学"的实质,又不全同于三国之际。
其实这种现象,时断时续,若接若离地一直到清代。清·道光(1821-1850年)时人陈众喜,他著的《众喜宝卷》,就是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提出"忠孝节义,五伦和合"的口号。
这样学风的全盛时代,孙思逸的确十分有幸的"躬逢盛世"。当时有好① 何晏(190-249 年),字张平,三国时魏人。少年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与夏侯玄、王弼,倡导玄学。② 王弼(226-249 年),字辅嗣。三国时魏·山阳人。以"有皆始于无,无为万物之根本"的思想来开辟玄学的先声。
③ 夏侯玄(209-254 年),字太初,少年知名。
④ 稽康(224-263),字叔夜,三国时谯郡銍(今安徽宿县西南)人。为有名的文学家、音学家、思想家。竹林七贤之一。
⑤ 张湛(?)字处度,高平人(今山东省金乡县)。东晋学者,他的哲学观点是"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
多通儒入道宗佛的学者,其中有代表性的如洪元先生王玄览①,他的思想就是渊源于道家而崇佛学,手撰《玄珠录》、《混成奥藏图》、《真人菩萨观门》等书,都是宗道参佛的作品。直到民国初(1912-1922 年),托名魏真人的《一贯天机直讲》,还是以儒、释、道三教同观的思想,精辟地论述、解释养生、修炼、保健的功理与功法。
(二)三教学说的三角互训
因为玄学的创立,从而也连锁性地诱发了儒、道、释学说的互相渗透的学风。孙思逸两部《千金方》,可以说是这个"三角互训"的缩影样版。
这三教学说的三角互训,是儒、道、释三者学说相互渗透的终产物。当然,以白纸黑字的文献著作是有力的证据。
1.儒中道的文献以何晏的《道德论》和王粥疏注的《易经》、《老子》,最有代表性。
2.儒中佛的文献以张湛的《列子注》,最有代表性。
3.道中佛的文献《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中"开度品第一"第一句就是"大慈大悲善济真人"佛道合壁的称呼就已使你洞察其内容了。事实也的确如此,全书中佛家言语在这部道家著作中大有喧宾夺主之势。
《太上老君戒经》第一篇"戒上",第一句就是"老君西游,将至天竺"。
又"持戒制六情"的疏注,完全采用掸门六根学说来解释,谓"六情者六欲也,眼欲淫色,耳欲淫声,鼻欲芬芳,舌欲脂味,身欲柔滑,意欲放决"。《太清金阙玉华仙书八极神章三皇内秘文》中完全用禅理来叙述"言鬼"。
《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卷二中,有"月君七缚咒:唵咐明啰哄婆娑萨诃。日君七煞咒:唵咐阳鳏军拿利婆诃"的梵文佛家决咒。
《搜神记》第三卷,全部传主不是道家的神而是佛,如观世音、天王、地藏王、金刚、十大明王、十殿阎王、十八罗汉、达摩、普庵??等佛门的人与事。
《翼方·禁经下·护身禁法》中,都是道教符宗派的符咒,但内中"禁令家和法"的内容则是:"南无伽帝伽帝腻,伽帝收溜避,阿乾陀罗呵,弥陀罗灌陀要婆呵"。竟与佛教的"往生咒"形同一辙。更令人惊奇的此咒与"往生咒"都是开首用"南无"(读那母),尾语结束用"娑婆呵"。
4.佛中道的书和人以"博综六经,尤善老庄"著名于世的净土宗初祖慧远,他讲的经和写的书,都取用《庄子》学说来阐明和发挥佛学。
曹洞宗祖师良价①禅师,为广接上中下三根来开五位,名为"曹洞五位",方法就是用道家八卦来解释佛理。
以下再谈一下几位又僧又道、亦僧亦道的人物:鸠摩罗什弟子东晋高僧僧肇(384-414 年),本为崇信老庄的道士。后读到《维摩诸经》而豁然大悟,因而削发为僧。
① 王玄览(626-697 年),字晖法,广汉绵竹(今四川绵竹)人。
① 良价(809-869 年)俗姓俞,会稽诸暨(今浙江诸暨市)人。幼年出家,20 岁在嵩山受具足戒。卒后,谥悟本禅师。
昙骛,受戒进入禅门后,同时又学习"长生不老"道家方术,在陶弘景获得十六卷《仙经》。晚年尊道,魏孝武帝尊之为"神鸾和尚"。
彦琼十岁出家为僧,法名僧边。21 岁入北周武帝内殿,陪侍讲论《易经》、《老子》、《庄子》,即改业道士,任通道观(道院)学士。 25 岁,又改道为僧,法号彦琼。
5.医中道、道中医以"三洞"②、"四辅"③、"十二类"④作为内容,5305 卷,480 函的道教文献大丛书《道藏》⑤中还搜集了吴普⑥除《吴普本草》①之外的另一部著作《太上老君养生诀》。内有五禽第一、服气吐纳六气第二、养生真诀第三及服气诀。
《道藏》训还有蒲虔贯撰《保生要录》。内中也涉及医学与药学。
《道藏》中还有符度庆纂《修真秘录》。内有与医学有关的养生保健。
《黄帝内经》和孙氏《十金方》,也被《道藏》搜集在内。
此外更有医钦道钦难以分划的道教的医书、医学的道教文献,如:梁丘子著的《黄庭内景王经注》,专谈五脏六腑。
扶名的《灵宝众真丹诀》,谈医与药。
京里先生著的《神仙服饵丹石行药法》,重点为服丹保健。
陶弘景著的《登真隐诀》,宗医参道的谈养生大法。
胡愔著的《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外泻图》,有医有药。
至于隋、唐以后的,也有不少这型的写作,清代李时品校印的《医道还元》,更是文质并茂中的一部佳著。
(三)权测孙氏在道学上佛学上造诣的深浅
根据上述,可以反映出当时知识分子更其是高级知识分子,对三教学问的同时涉猎、熟悉、研究、精通,都是并不希罕的事,尤其像那样"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的上智者,更是势所必然。
他对儒学的精博而深,是无容置咏的。一切包括老在、释典的百家言,更需赖通过儒家学者的文化而获得。"皮之不存,毛将安附",所以儒未深入,道释更无从入门。再谈孙氏对道与释的造诣,孰深孰浅?则必须加以客观的科学的分析而后作出答案。
先检查一下孙氏在两教文献方面贡献,则在道教方面,就疏注过《老子》、② 三洞,《道藏》分洞:一洞真部,为元始天尊所流演青;二洞玄部,为太上道君所流演者;三侗神部,为太上老君所出者。
③ 四辅,以太玄、太平、太清与正一为辅。
④ 十二类,十二个归类。为本文类、神符类、玉诀类,灵圆类、谱录类、戒律类、威仪类、方法类、众术类、记传类、赞颂类、表奏类12 个。
⑤ 《道藏》为道家诸书汇刻之总称。入藏者有5485 册。从南北朝开始到金·明昌元年(即南宋绍熙元年)止,多次增修扩大丰富而成。
⑥ 吴普(136?-250?年),东汉·广陵人为华陀弟子。
① 《吴普本草》,约成书于三世纪上半叶,亡佚于唐宋之间,流转数百年。由于具有实用价值,故曾被历代医家所推崇。
《庄子》,而且后人对他作品评价很高。并撰有《枕中素书》、《龙虎论》、《龟上五兆动摇经诀》、《福寿镜》、《太清真人炼云母诀卜?·等10 多部道教书。而在佛教方面呢?阙如。
再分析从孙氏一言一语中对道教辞令的反映,都能分别出是属于道教的那一宗那一派,而且每个宗派的特点都很鲜明。考道教有五大派:一为经典派,鼻祖为老子、庄子,形成最早,因当时尚无第二、第三派的产生,所以当时无所谓流派,凡研究经籍典奥,深求哲学玄理者属之。其主要特点,为参研经义哲理,考究典籍奥秘,以穷研道学玄理为目的。古今驰骋于文坛、哲学领域的道家学说,就是这一派,也可以说是真正的有水平的道教中一技独秀的正宗队伍。至于老子也是一个非神非仙与孔子一样的大学者,可惜被东汉·张道陵①奉为道教祖师,尊为"太上道德真君"之后,就丑化为一个牛鼻子道士了。二为符篆派,始祖即张道陵,为最早与经典派分庭抗礼分门立户的一个支流,事实上也是借道教的招牌而吸收了古代巫术演化而来,是植符咒篆,禁咒祝由,斋蘸祈攘,用以遣神役鬼,驱邪治病。甚至在天灾人祸方面,也可以呼风唤雨,抗旱防涝,平疫治病。之后,唐.太医署的祝禁科、明.太医院的祝由科及清代义和团的刀枪不入,也都是符篆派的旁枝蔓叶。道教五派中此派与人民接触最密切,换一句话,他们脱离了人民就无法生存。所以一般概念中遣神役鬼、求雨打酪的道士,就是这一派。
三为丹鼎派,代表人物为葛玄①、葛洪,凡修炼内功,烧炼外丹者,皆属之。主要特点为习静服气,修性摄生,烧炼丹石,以超凡人圣,超圣入神,超神入化长生不老为目的。为医学药学界能接受而欢迎,现在全世界奉为化学的开拓者,就是这一派。四占验派,代表人物为与李淳风②同一时代的袁天罡③。凡卜筮、星相、阴阳、五行、术数、堪舆、风鉴??等属之。其主要特点是,推究五行术数,占卜起卦,星相谶纬,用以预占祸福休咎来趋吉避凶为目的。但到明末清初之际,已沦落为江湖中的"中""皮""李""瓜"④四大行中的"中"行,从此即巡街踏巷去卖卜、起卦、算命、相面、看手、拆字。五积善派,以吕洞宾⑤、汉钟离⑥为代表人物。凡积善行仁,修桥铺路,积功累德,以安民利人,自己也籍此以成仙为目的。因为这一派不要像经典派的高深学问,也没有丹鼎派的要有特殊技术(炼丹),更不要符篆派、占验派的怀有一技之长,所以最为一般市厘小民所欢迎、乐道与向往,且看八仙过海的故事,至今还是脍炙人口而不衰。
现在接下去我们再爬梳检阅一下两部《千金方》中涉及道教中某一派、① 张道陵(34-156 年),东汉·沛国丰人。即龙虎山天师府第一代张天师。① 葛玄(164-244 年),三国时吴人,出身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市),人称葛仙翁,为葛洪之祖。② 李淳风(602-670 年),唐歧州人,精于天文历算。贞观初,造浑天仪。唐高宗时与梁述等校注《五曹孙子》等10 部算经,撰《麟德历》。
③ 袁天罡(?),是《推背图》的创作者,但史料极少,所以有人认为即唐时成都人彭天纲。因天纲也精于风鉴,熟六王五行。
④ 巾皮李瓜,为江湖四大帮的名称。巾,是算命、恻字、踏青、观枚、相面、看手等。皮,为铃医、卖药音。李,杂技、曲艺、演戏等。瓜,要饭、乞丐、扒偷、诈骗等。
⑤ 吕洞宾(798- ?),汉·河中府人,名岩,号纯阳子,故人称吕纯阳。唐武后时两考进士落第。在46岁那年,遇汉钟离于长安酒肆,经汉钟离点化而成仙。
⑥ 汉钟离(?),汉钟为姓,离为名。汉时咸阳人,从师东华子学道,隐居正阳洞,故号正阳子。某一派的痕迹:如《要方》卷二十六的"养性序"、"道林养性",《翼方》的"序"、卷十二的"养性"等,都是经典派,加之《要方·大医习业》:"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的画龙点睛之笔而更形彰彰。如《要方》卷二十七"养性·调气法"、"养性·服食法"与《翼方》卷十三"辟谷"等,都是丹鼎派的内丹系;《要方》卷十二"太一神丹"与《翼方》卷二十二"飞炼"等,都是丹鼎派的外丹系。又如《要方·大医习业》的"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的龟五兆,周易六王,并须精熟"和《翼方》卷十四"退居、择地""退居·缔剏"等,都是典型的占验派。更如《翼方》卷二十九、三十"禁经"上下两篇,更不折不扣的是符篆派。唯积善派的反映,没有见到,可能积善派的形成在孙氏逝世之后一百数十年而孙氏尚未见到之故。
再对比孙氏文中对佛学思想流露程度,从始至终非徒没法分析出属于那一宗那一派的鸿爪,是连大乘、小乘也看不出来,都属一般共同性的语言。因之可以说明孙氏对佛学的造诣远远不及道学。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