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对外科的贡献



  治疗外科病,早在西周(公元前1066-前771 年)就有"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的"疡医"(见《周礼·天官》),但外科文献很少。在《要方》之前,仅有《灵枢·八十一篇·痈疽》和《刘涓子鬼遗方》。但前者只有19 个外科病和极简单的病名、病状、病机和予后。而且这19 个病中,生者仅六例,占31.58%,死者有13 例,占68.42%,死亡率之高足以惊人。所以在临床没有什么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后者作者,出身行伍,一生随军治病,是一位军阵外科医生,其书五卷中第二卷"金创",纯属军阵外科学。卷一、第三,俱为化脓性感染,如一般脓肿、痈疽、乳腺炎、阑尾炎??之类。卷四为方剂、外用药,同时也有泛泛而谈的涉及癣疥、皮肤病、黧黑斑、酒渣鼻、秃发、瘘管、疖肿、淋巴结炎及灸疮等等。但多语焉不详。《要方》②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仅"口诀"和"方论"两篇。为唐,会昌间,蔺道人所撰。约成书于841-846 年间。

  两卷半(卷二十二、卷二十二及卷二十四的前半)的外科病,病种比过去增多,理论比过去详实,处理方法也具体。所以《要方》在时间上尽管在这两书之后,但以完整、实用、水平各方面来论,可以认为中医外科书中最早的一部文献。从来仅仅有疮疡名称,不分型类,对它的性质也十分朦胧。自《要方·丁肿痈疽·痈疽》的"凡肿,根广一寸已下名疖,一寸已上名痈"之后,才开始有分型的标准,尽管这样分划是粗糙的,但给今后在诊断上、治疗上却创造了科学的条件。

  汪石山①《外科理例》展卷首篇"痈疽脉"的精神实质,就是《要方·丁肿痈疽·痈疽》的数、浮、微、滑脉理理论的延伸与发展。

  在麻风病专著中奉为权威之作的沈之间②《解围元薮》,他的火、木、土、金、水五癞学说,完全接受于《翼方·万病·耆婆治恶病》中的五癞思想。

  申氏《窦氏疮疡经验全书③》的13 种疖肿,就是《要方·丁肿痈疽·丁肿》"十三种疮"的复制品。

  《要方·丁肿痈疽》"以其冷未成熟之时,其用冷药贴薄之,治热已成以消热,令不成脓也"(痈疽第二)。"未坏者,使不成脓"(痈疽第二)。这是在脓肿没有化脓之前的措施,力求消散(即吸收)。

  《又》"内补散,治痈疽发背,已溃排脓生肉方"(发背第三)。"李根皮散方,??有人患骨从疮中出,兼有三十余痈疖,服此散得差(搓)"(发背第三)。这是用药力来把内蕴的邪毒排出,促使愈合。

  《又》"痈疽溃后,??黄芪茯苓汤方"(痈疽第二)。"地黄煎,补虚除热"(痈疽第二)。这是用补法来促使未溃者消散、已溃者速愈。

  后世外科奉为皋圭的消、托、补三法,就是在孙氏这个思想来总结出来的。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痈疽总论歌·注》的入风学说,也就是《要方·丁肿痈疽·丁肿》的"卒然大风大雾、大寒大热,若不时避,人忽遇之"的阐明和发挥。

  《要方·丁肿痈疽·丁肿》中苍耳子作外治于疖肿,至今还在广泛使用,疗效满意。

  自《素间·生气通天论》第一个提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癖为痔"后,《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篇》也有"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之外,很少提到肛门的的痔漏病。时至隋、唐,《诸病源流论》在卷十七中有"脱肛候"、"谷道生疮候"、"谷道赤痈候",及卷三十四的"痔疮诸候"六论。但以上都是语焉而不详,更无处理疗法,故在孙氏之前肛肠病论著处于空白,至《要方·痔漏·五痔》,才在中医外科病中出现了第一篇痔疮专业论著。根据他能把稍早几年出版的《诸病源候论》的牡痔、牝痔、脉痔、肠痔、血痔五痔一个无遗地搜集在内,可以证明在当时① 汪石山(1463-1539 年).名机,号省之。安徽祁门人,随父行医而终成明 代大名医。生平著作丰富,《外科理例》9 卷,是其许多著作中之一。书成于1531 年。

  ② 沈之问,从祖父起三代业医,对麻风病最有研究。所撰的《解围无薮》4 卷,成书于1550 年。③ 《窦氏疮疡经验全书》12 卷(上海广益版为6 卷)。旧题宋·窦默撰。事实 上是后人伪托的伪书,乃明代江苏无锡人申氏手笔,详见1957 年《上海中医药杂 志》月号45 页,干祖望"谈中医外科的伪书之一??疮疡经验全书"。

  临床上所见的病种,是收集得比较完整的。而且痔漏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也第一次从孙氏笔尖下谱出。在解放前作为中医界的权威巨著《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是痔科医师奉为皋圭的专业之著,虽然把五痔衍化为24痔,但其基本内容,还是孙氏精神。更难能可贵的是《要方》中痔科常用药如槐子、猬皮、大黄??等,到今天还是在临床上必不可少之品。后世所有有名的外科著作除个别少数如王洪绪①《外科证治全生集》外,一般都把感染、痔疮、皮肤病、瘰疠、脏腑内痈、意外创伤及急救等项目搜集在内者,却是采用《要方》的模式来撰写的。

  所以《要方》在外科方面邀功论赏起来,也决不在妇科、儿科、耳鼻喉科与伤骨科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