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英]马歇尔《货币、信用与商业》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第三章 英国的对外贸易①



  1.十七和十八世纪英国的对外贸易。

  英国贸易史已由两部简明的编年体著作叙述过了,一部是安德森1787年出版的,另一部是麦克弗森1805年出版的。这两部编年史都大量引用了从1698年起的官方贸易档案。②但英国现代对外贸易史却是在大约一百年以后,也就是在版图辽阔的美洲殖民地脱离英国的时候开始的。因为,大致在那个时候,大规模生产才在制造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美利坚合众国的独立大大刺激了英国人民转向自己所擅长的大规模生产。他们对机械设备的需求涉及整个工业领域,其范围如此之广,来势如此之猛,如果没有任何羁绊的话,英国的贸易额一定会比其实际数额不知要大多少倍,然而它却受到了中世纪残余制度的束缚。

  ①附录F属于本章。

  ②安德森和麦克弗森都首先泛泛论述了史前时期,在若干论述古代史的、无所不包的章节中都把整个世界当作研究对象。但当他们真正开始工作时,却只涉及英格兰史和后来的联合王国史,其他国家的历史很少涉及。十七、十八世纪以后的贸易史,可参看阿什利、坎宁安和利瓦伊的有关著作。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英国的一些主要竞争对手。法国受到了非常严厉和愚昧的保护政策的阻碍,这在某种程度上拖延了其铁路的建设,而且导致了后来法国最发达的工业都是最不受保护的工业。比利时的工业几乎与英国的工业同样先进,因而它乐于购买许多在别处用处不大的英国产品。瑞士和萨克森也很好地开发了它们的有限资源。德国被贫困、国内贸易壁垒以及统治阶级对工业的厌恶所阻碍。不过,德国有几个州的关税政策并不太严厉,而且关税同盟使德国在国内享有很大的自由和稳定,足以弥补其对外贸易所受的限制。①

  ①比利时的关税很低,和英国一样,它抓住新时代向它提供的机会,努力开发自己丰富的煤炭资源和铁矿资源。1830年脱离荷兰以后,它的斯凯尔特航路受了阻碍,这促使它修筑了两条铁路,把一些港口与法德边境接连起来并在马林斯处交汇;比利时比欧洲大陆上的任何其他国家都更加卖力地修筑铁路。

  麦克格雷戈尔在其1847年出版的《商业统计》(其扉页上的标题《各国生产资源摘要》也许更适合该书的内容)一书中指出,比利时和美国在其努力的多样性和伸缩性方面,除英国以外大大超过所有其他国家。在该书中和在1840年向进口税委员会提供的证词中,他特别赞赏比利时不征收限制性关税的作法,尽管他本人并不赞成完全取消英国的谷物法,而主张对每蒲式耳谷物征一先令的固定税。

  西蒙斯的《国内外的技艺和工匠》(1833年出版)一书对关税这个题目作了简短而生动的论述。不过他认为关税是造成国家之间差别的唯一原因,虽然现在看起来似乎有更深刻得多的原因。但他通过对许多国家的研究认为,当时在欧洲实行的关税政策并不能促进国家的繁荣,这一真知灼见对人们从历史的角度研究贸易政策问题十分重要。

  2.1850年以来英国对外贸易额的变化。

  约在上世纪中叶,英国摆脱了国内外有阻碍作用的规章制度的束缚,大大地增加了它的生产力,增加了它用自己的每种商品换得的别种商品的数量,减少了双重运输所引起的费用。贸易进行得更快了,过去常常需要许多个月的来往,现在由于有了蒸汽、电报和邮政,只要几个星期就够了。中世纪高利贷法的令人讨厌的最后遗迹在1854年就被清除了。1855年开始赋予股份公司以有限责任,1862年完成了这一任务,这促进了资本流向一些大的冒险企业(人们有时经营这种企业的劲头似乎太大了)。

  当时英国无论进行何种事业,都会得到好机会,几乎遇不到有力的对手与其竞争。新的商业路线不断被开辟。沿着这些路线,它可以比过去更有利地售出自己的商品,可以比过去更方便、更安全、更便宜地换回货物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与俄国的战争结束得很快,即使在战争期间,这两个国家仍经由不太绕远的普鲁士悄悄地做买卖。这场战争和印度的叛乱结束以后,它的潜在的主要竞争对手都忙于打仗,这使它们几乎不计较价钱地购买英国最容易生产的东西。于是它的输出额及输入所需货物的能力更为迅速地增长。下面我们将广泛地引用一些统计数字,至于解释上的困难则在附录F里讨论。

  1854年是英国“真正”记录贸易价值的第一年,该年英国的净输入(即减去明显的重复输出后的输入)为一亿三千三百万镑,1873年为三亿一千五百万镑,增长几乎是持续不断的,虽然由于农产品,特别是谷物和棉花的价格变动,以及战争和信用的波动等,曾出现过增长不稳定的情况。然而,输入价值增长的主要原因是,黄金供应量的增加导致了物价的上涨,以及欧洲大陆各国有点过早地采用了盎格鲁撒克逊式的节约通货的办法。

  1873年以后,相反的力量导致了物价的下降。所以,虽然输入总额仍急剧增加,但其货币价值却徘徊在1873年的水平达十五年之久;以后,开始稳步上升,1907年达到五亿五千三百万镑的最高额;接着又有所下降,随后又上升到1913年的六亿九千三百万镑和1920年的十三亿二千一百万镑。英国的输出价值变动得更不规则。它先是急速而稳定地从1840年的五千一百万镑增加到1873年的二亿五千六百万镑。但其后,却由于上面提到的物价下跌而下降。直到1900年它只有一次(1890年)又达到了1873年的水平。1900年输出价值迅速上升,1907年达到了四亿二千六百万镑的最高额,接着又有所下降,后来又大幅度上升。①

  ①1914年爆发的欧洲大战对贸易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至今这种影响还没有完全消失。战争期间英国似乎贷给俄国五亿六千八百万镑,法国五亿零八百万镑,意大利四亿六千七百万镑,并贷给其他国家一些钱,共计十七亿四千万镑,而它自己则从美国借了八亿四千二百万镑。J.M.凯恩斯在其1919年出版的《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中注意到了这些和其他有关的事实。

  3.1800年以来英国出口贸易性质的变化。

  拿破仑战争的阴影笼罩着莱比锡和滑铁卢两次战役以后的岁月。但英国并没有因此而停滞不前,在1830年,它的铁路比世界任何其他地区都多。1840年欧洲大陆和美国超过了它。1860年它们的铁路各比英国多两倍,现在欧洲大陆的铁路比英国多八倍,美国比它多九倍。当然,它的双轨、三重轨和四重轨铁路的百分比比任何其他大国都多,但即使把这一因素估计在内,仍很显然,单纯依靠它自己的资源,不管多么努力地进行开发,也无法长久维持其统治地位。英国能获得统治地位,一方面是由于其人民具有进取精神,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大陆战祸频仍。1815年战乱暂告结束,无怪乎1840年前后一些有识之士敦促英国议会和政府较为自由地处理对外商业关系,着重强调了限制政策的徒劳无益。他们认为:英国要管束其他国家,那是不可能的。它的不准输出机器的禁令犹如一纸空文,工业正在它的四面八方成长。它愈是不准从其他国家输入小麦和其他它们可以提供的东西,它们就愈渴望发展工业,渴望摆脱对它的依赖。依靠限制性关税和法令,它也许可以暂时阻止它们进步,但却因此而刺激了它们与它竞争。

  十九世纪初期,欧洲大陆上的织布工从英国纺纱工那里得到除了最粗的棉纱(一磅不到两柄的棉纱)以外的所有棉纱,但没过多久,他们的自给率就达到了40%,瑞士甚至达到了70%。①这种趋势一直在不断发展。现在英国输往欧洲大陆的棉纱和棉纺织品几乎都是上等货;其原因之一是:它的粗货在许多市场上遇到了激烈的竞争,并且被重税排斥于一些市场之外;而它的上等货则由于多少有些垄断价值,能够闯过关税壁垒。另一个原因是,对较优美、较雅致的棉纺织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①《制造业委员会报告》,1833年,问题5,368.那时英国非常害怕的是美国的竞争,部分是由于美国运输原棉的费用较便宜(这一因素当时要比现在重要一些),部分是由于美国的机器设备得到了很大改进,而英国却没有立即采用新技术,还由于当时美国妇女几乎只能在棉纺业中就业,因而她们的工资比较低。

  1820年,五分之四的英国棉纺织品输往欧洲和北美。虽然英国也向亚洲输出很多棉纺织品,但它却带回来价值几乎相等的、质量更好的棉织品。这种情况现在几乎颠倒了过来。欧洲现在从英国只购买上等棉纱和上等棉织品,其每磅的价值要比亚洲、非洲和南美洲从英国购买的花布的价值高得多。

  1840年,英国的许多大工业仍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如果这些国家富有,而运输又便宜通畅,它可能得到一个比其实际制造品输出额大十倍以上的有利可图的市场,条件只是它能足够迅速地增加工厂和熟练工人。

  诚然,萨克森的袜子、西利西亚的亚麻布、法国的丝绸和其他一些制造品顶得住英国的竞争,而且英国人科克里尔在比利时创办的铁厂大于英国任何铁厂,拥有极好的设备。但它们缺乏资本和熟练工人,英国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很不够,然而几乎每一新企业都有英国资本帮助,并都由监护英国机器的英国工头管理。

  至于毛织品及毛线的输出,其历史基本上和棉织品相似,但细节有很大不同。因为,在生产普通毛织品中老式设备从来不象在生产棉织品中那样不适用,因此连一个很落后的地区也能把自己的羊毛造成有其自己某种天然风格的坚实材料。所以,英国毛织品的输出从来不象它的棉织品输出那样,在世界产量中占有很大的份额。但英国毛料在式样方面长期以来一直领导着世界潮流,而且英国最善于制作男装的上等毛料,虽然在女装的式样和材料方面稍稍落后一些。它的最好的毛料甚至可以越过美国的极高的关税壁垒。

  法国也有许多非常高级的、非常昂贵的毛织品和精纺毛织品在英国市场上出售,还向英国出售一种薄绒纱,这种薄绒纱由于用料讲究、便宜、图案新颖、符合英国人的口味,所以曾在英国盛极一时。英国似乎只从法国那里买进大量的货物,其质量和价格都与它卖给法国的货物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的贸易统计资料告诉我们,1846年以后,服装的输出额增长特别显著。其原因是,马铃薯的歉收、黄金热和1848年的危机使英国移民大量涌到一些新国家里,这些移民都愿意买家乡的衣服而且其中有许多人出得起高价。英国服装由此而开始大量输出,而且几乎完全输往它的殖民地。它的一大部分殖民地贸易一直是由食品、衣着等构成,因为它的儿女们喜欢老家的式样。它为侨居印度的英国人输出的东西基本上也是食品和衣着。这使人们联想到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国旗所到之处贸易随之而来。”

  推动英国的殖民地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还有,英国的船只经常来往于它的殖民地,后来又与殖民地建立了定期通邮制度。英国还借资本给殖民地,同时英国商人向殖民地的店主赊销货物。此外,那些管理殖民地的铁路和企业的人可以从英国制造商那里更有把握、更方便地买进机器设备。这些因素因国旗相同而增加了份量。不过大部分贸易并不依靠国旗。阿根廷与意大利之间存在大规模贸易,是因为有许多意大利人住在阿根廷,而这两个国家并不在同一国旗之下。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习惯和情感的影响很容易减弱。现在,那些记得起英国本土的人,在几乎每个英国属地里都只是总人口之中的很小一部分,而且很自然地,同相对于人口和资本而言缺少土地的英国比较,这些新兴国家在农业、矿业和其他许多工业方面急待解决的问题,与美国在这些方面的问题具有更多的共性。

  因此,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其他英国殖民地,居民中与英国保持亲密个人交往的人所占的百分比在不断减少,而德国人、美国人和其他一些国家的人(他们与英国的关系不象同他们本国那样亲密)所占的百分比则不断增加,虽然他们所占的百分比仍比较小。英国依然供给其殖民地大部分所需的资本,而且向他们输出的“无形的”劳务额也很大。但德国和其他国家现在开辟有通往英国殖民地的航线,虽然航线上的船只不多,但运送的都是精选的特产。同时美国在与加拿大自治领的西北部的贸易中,占有几乎独一无二的地理上的优势。结果,英国与其殖民地的贸易额下降了。

  上世纪中叶,英国在工业方面确实比其他国家都发达,因而其输入品是其土壤和气候不容易供给的粮食和原料,以及其他国家制造的式样较好、价格较低的少数制成品和机器设备。其中某个国家在某种新工业,或某种新机器和新工艺方面或许能暂时超过它,但只要它愿意,就能迅速地赶上去,因为它已拥有所需要的资本和所需要的主要技术。另一方面,近年来主要的西方国家已几乎处于同一工业阶段,它们相互之间都从对方购买改进的机器和许多种半成品。

  但另一方面,落后国家则很少需要这些东西。它们觉得纺纱机没用,不想得到机器纺的棉纱,却很愿意输入花洋布。它们宁愿输入自行车,而不愿输入自行车零件,更不愿意输入自动车床来制造自行车的车轮。因此,落后国家对英国货物的需求,总是随着其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大部分变化都相同,但细节上也有许多差异。实际上,一个国家的一些生产部门对英国货物的需求,可能从成品转为半成品;而该国另一些部门对英国货物的需求,则可能从普通半成品转为质量特别高的完全制成品。

  一个“新兴”国家(即先进国家的移民正在迅速建设的国家)可能除少数工业外其他一切工业都很落后,而特别适合该国条件的工业则居于领先地位。一个新矿区如德兰士瓦或西澳大利亚,可能比西方任何一个工业中心都更迅速地采用电气设备以节省运输和捣碎的劳动,然而纺纱机或织布机则可能对它没用,普通布匹的用处也不大。它宁愿输入现成衣服来满足自己的大部分需要。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中会出现这样一个阶层,他们愿意做报酬不高的普通工厂工作。一般说来,新兴国家首先发展的是很需要灵活的头脑和充足的干劲,而不大需要高度专门技术的制造业,这种制造业所需的按人口计算的资本支出不是很大,并可以最有效地利用本国的物质资源。同落后国家一样,新兴国家选择英国半成品和制成品的变化,也表现出许多交叉趋势。两者的交叉趋势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因为落后国家要避免的是耗资巨大的事业,而新兴国家要避免的是花大气力而得不到好报酬的事业。但在后一种情况下和在前一种情况下一样,交叉趋势将使人们根据粗略的总计统计得到的简单推论很靠不住。

  4.英国的对外贸易并不象其统计数字表明的那么重要,数额也没有那么大,因为它包括许多隐而不见的再输出和大量对流运输(即相类似的货物在同一路线上作相对方向的运输)。

  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放使英国运送东方货物的转口贸易趋于减少。但它依仗其根据需要迅速装备船只的能力,依仗其金融和商业上的信誉,依仗其主要市场与外国的联系,最终仍相当稳固地保住了自己的地位。然而,时间对那些与地中海各主要港口有良好铁路交通的地方的直接贸易是有利的。而且,大陆上铁路的迅速延长,虽然增加了英国与中欧贸易的便利,但更增加了通过马赛、热那亚、的里雅斯特、哈佛、安特卫普、汉堡等地与其他大陆通商的便利。结果,羊毛和其他原料的交易(伦敦曾一度是这种交易的世界市场)不可避免地分散于许多市场。但是,英国对高级产品具有广泛而多样的需求,其商人和经纪人无比精通自己的业务,办事迅速果断,其银行系统方便灵活,使人们喜欢伦敦的票据而不喜欢其他任何地方的票据,这些都促进了伦敦再输出贸易的发展。

  与此同时,英国工业品(大部分是制成品)的出口获得了迅速发展,但这些工业品主要是用进口原料制造的。其主要原因是,英国的面积狭小而人口众多,几乎没有任何一种重要原料能自给自足,因而其出口货物中只有很小一部分完全是自己的产品。不错,它出口的某些钢铁是用自己的煤和自己的矿石炼成的,这些钢铁完完全全是它自己的产品,但它输出的花洋布的价值却有很大一部分是从输入的原棉中得来的。它输出的毛织品含有许多进口原料,以致我们可以说,它实际上并没有输出羊毛,而只是输出了工人和其他人对羊毛的加工。同样,虽然它的出口货物中有少量小麦和面粉饼干,但实际上它并没有输出小麦。的确,除了煤、盐、鱼、玻璃和陶器以外,它没有输出任何用本国原料制造的重要货物。①

  ①的确,在其他一切欧洲国家的统计中,列有许多从英国输入的原料项目,其原因是它们把英国输入而又再输出的一大部分(有时是全部)原料算作从英国输入的原料。这些原料在英国官方的统计资料中大都列为“再输出”项目,尽管从远离码头的地方运来的货物往往被列为特别输出项目。列入这个项目的有部分牛肉、牛乳、棉籽油和其他外国油、糖、木材、亚麻、丝、棉花和其他种子、生兽皮、皮衣,以及其他生产(如果生产的话)少于消费的货物。但是在这方面英国的统计要比大多数其他欧洲国家的统计都精确,部分因为它的几乎全部再输出贸易都在海港进行。

  当然,英国再输出的性质很受它处在欧洲和其他大陆间的水陆交通线上这一地理位置的影响,很受它与澳大利亚、南非和其他产金国的密切关系的影响。它主要向欧洲大陆再输出大量黄金,从美洲输入大量白银,再主要运往印度。因为金银不列入英国的一般进出口统计资料,所以它对欧洲大陆和印度的输出实际上要比统计资料表明的多得多,它从澳大利亚、南非及美洲的输入实际上也要比统计资料表明的多得多。

  此外,英国再输出的未加工和加过工的原料,主要来自其他大陆,大部分东运到欧洲。另一方面,它输入的制成品(再输出时或进一步加工或不加工)主要来自欧洲大陆而运往较远的大陆。这些事实对实际比较英国与不同国家的贸易是非常重要的。

  英国还进行大量的“交叉贸易”。所谓交叉贸易就是两国在同一条运输线上相互输出极为相似的货物。这种贸易往往是由行市的变动和其他偶然事件引起的。例如,西方各国常把贵金属运往其他一些国家,这些国家虽然比它更接近金矿,但它们的金融市场碰巧暂时需要黄金。再举一个例子,如果某种产品在某个国家,特别是在港口附近的地区供过于求,就常常输出该种货物,以便以低价出售它而不损害其物主所特别关心的那个市场。在运往其他国家的途中,该种货物很可能与某种类似的货物相遇,这种货物同样由于要被杀价,或根据某种契约而正在从其本国运往其他国家。但除了供求的变化引起货物流动外,那些在质量上或在用途上稍有不同的东西,也常常在各国之间流动。有时引起货物流动的差别极其微小,只有专家才看得出。英国与其邻近工业国的贸易有相当一部分就属于这一类,特别是毛织品、丝织品和金属方面的贸易。

  英国是个比任何国家都讲究的买主;在其输入中,一定数量的肉类、或牛油、或水果、或烟叶、或棉花、或酒,其价值很可能要比列在多数其他国家输入单上的相同数量的同类货物高。而且一般地说,英国出口货物的质量越来越好。因此,列在其出口单上的一百万磅棉纱,甚至一百万码花洋布所代表的真正价值,多半高于二十年前列在它自己的出口单上或现在列在多数其他国家的出口单上的同类货物的价值。另外还有制造品或“大体上加过工的产品”等含义模糊的名词引起的误会。当然,英国出口货物的数量由于大量输出煤炭而显得很大,因为煤炭的体积和重量相对于其价值来说是很大的。

  英国输出的“完全加过工的或大体上加过工的产品”包括一些笨重的原料和其他加工不多的东西,如锡块和其他金属块、皮革、捻丝等等。但除少数不重要的例外,这些出口货物和相同的再出口货物,比它输入的“完全加过工的或大体上加过工的”同类货物要少。也就是说,英国粗制造品的输出是一个负数。这里不包括纱线,因为前面已经说过,纺高级棉纱和精梳高级毛条(这些上等货物只有英国一家大量出口)要比普通织布困难。

  如果输入的制造品和输出的制造品能够按质量的不同精细分类,那么只要减去相应的输入就可以得出任何质量的制造品的净输出。但实际上“英国制造品的净输出”这一短语不可能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英国输入的大部分制造品质量都很低,而输出的大部分同类制造品质量都很高。

  英国输出的“无形的”海运劳务似乎与其输出的有形货物不同。其实这种差别只是表面的。这里要强调的只是以下事实:船舶上的补给品和燃料舱里的煤显然是有形货物的输出;如果一条英国船在运送比如说澳大利西亚和太平洋西海岸的货物中用得不能再用了,则很显然这条船是一件出口给其他国家的有形货物,实际上是逐渐地卖给了它们;最后,一条来往于英国和外国港口之间的英国船如果是为外国人服务的,那它也是一件出口给其他国家的有形货物。

 应天故事汇

CTJ121©2005-2008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