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2期

谈谈鲁迅的自然科学修养

作者:黄乔生

提一下,这篇译文,在鲁迅逝世后不久出版的20卷本的《鲁迅全集》中是收录了的,但1958年出版《鲁迅译文集》时,出版者加了这样一个说明:“二十卷《鲁迅全集》原有的《药用植物》一种,因系自然科学方面的专书,所以本版没有收入。”这是很不对的,其原因,是太把鲁迅当作一个文学家,因而认为他的科学类文字没有价值。这一点我们现在应该纠正。北京鲁迅博物馆编辑了《鲁迅译文全集》,已经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就重新收入了这篇译文。
  但有一点,中国古代的虐刑,有些却很合乎科学,看起来好像古人早就懂得了解剖术,这一点鲁迅也感到不可思议。例如,中国从周到汉,有一种施于男子的“宫刑”,也叫“腐刑”,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受过的刑法;在女性也有类似的惩罚,叫“幽闭”。具体情形我们这里不细说了。鲁迅说:“那办法的凶恶,妥当,而又合乎解剖学,真使我不得不吃惊。”
  那么,中国人并不是不聪明,并不是没有实践精神,并不是没有科学头脑,关键在于有没有发展科学的意识。医学应该不分中西,只应该分先进落后。
  
  四
  
  其实,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重大科技发明也能数出不少来。国人引为自豪的四大发明就是。曾有外国学者写出皇皇数卷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但从总体上说,特别是在近代,中国科技明显落后了,这是事实。究竟为什么中国近代科学不发达呢?这个问题有很多人探讨过。新文化运动是以“科学”和“民主”为号召的,自然不会忽略这个问题。有人从哲学上讲,中国人的思想是重人文社会的,不注重对自然的研究。特别是孔子告诫弟子“不语怪力乱神”。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没有像古希腊哲人那样钻研和提倡科学。而且中国的有限的科技发明又往往不能得到正当的使用。鲁迅总结得好: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这虽然说得有些绝对,但意思是不错的,中国人缺少善待科技发明的观念。中国社会思想的昏乱,如何救治呢?鲁迅希望能有一种像治疗重病的六零六那样,有一种叫做“七零七”的药。这药唤作什么?就是“科学”一味。科学救国是可能的吗?虽然可能,但是非常艰巨。因为中国的旧文化像一个大染缸,极容易将好东西污染。按鲁迅的观察,虽然有很多青年人向往科学,但旧文化的势力仍然很大。“科学不但并不足以补中国文化之不足,却更加证明了中国文化之高深。风水,是合于地理学的,门阀,是合于优生学的,炼丹,是合于化学的,放风筝,是合于卫生学的……”总之,科学很难在中国扎根。要扎根,就要有文明的进步,要有正确的思想,要有人文精神,为其发展提供优良的土壤。鲁迅及其之后的历史发展已经证明了这项事业的艰巨性。
  接受科学训练,熟悉科学发展史,了解较为先进的科学成果,使鲁迅更多地懂得客观世界的规律。他不但学识渊博,而且使用解剖、分析、综合等方法,看问题总能看到本质。鲁迅的文章简洁有力,条理清楚,有手术刀、投枪、匕首之称,与他所受科学训练有关。鲁迅翻译外国作品,主张“硬译”,为的是改造中国语文,使之更为精确。这种求真的精神,与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一致的。鲁迅所具有的这些品质,是旧文学家所缺少的。从鲁迅这一代作家的业绩中我们分明看到了文学的进化过程。在这过程中,科学精神起了重要作用。
  在日本留学时期,鲁迅了解了西方的科学发展历程,同时也对人文社会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他不单强调科学的重要性,对人文精神和社会发展也十分重视,视之为科学发展的基础。的确,科学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发展的两翼,缺一不可。人文精神中需有科学精神,才合乎理性,而不堕入虚妄;科学的发展必须以促进人的进步为目的,否则将是非人道的,最终将导致毁灭。在《科学史教篇》中,鲁迅指出,科学的主体是科学家,科学发现来自科学家的激情。科学发展的首要任务是造就科学家,没有思想健全、道德高尚的科学家,科学的发展就是空话。也就是说,人既是出发点,又是目的。他还联系到当时中国的情形。中国正在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追求船坚炮利,但很容易本末倒置,只学到枝叶,而不培植主干。假如只醉心于推崇技术,人类生活就会变得枯燥乏味,美感逐渐丧失,最终科学也随之消灭。鉴于此,鲁迅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既要有牛顿,也要有莎士比亚;既要有达尔文,也要有卡莱尔。
  说到这里,我们也就能更好地理解了鲁迅在此之前弃医从文的原因。他写《科学史教篇》这篇文章,大概有为自己从事文学事业找到充足理由,使自己坚定信心的目的吧。
  总之,鲁迅一生学习科学知识,翻译科幻小说,撰写科学论文,认识了科学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健全的人文精神。他对人文历史、科学发展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探索,给后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本文编辑:钱振文)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