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1期

第五讲 诗言志

作者:徐有富




  就诗的主题而言,不外抒情、言志、说理三端,我们已经在第三讲谈了抒情是诗的主要任务,这一讲再谈谈诗言志问题。
  
  一 “诗言志”是诗论的开山纲领
  
  朱自清在《诗言志辨•序》中指出:就诗歌理论而言,“‘诗言志’是开山纲领”。提到诗言志,人们首先会想到《尚书•舜典》中的一段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有人怀疑当时不会出现如此深刻的思想。不过在春秋战国时代,有关诗言志的论述却屡见不鲜。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前546文子云:“诗以言志。”《庄子•天下》篇亦云:“《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复云:“《诗》言是其志也。”看来朱自清将“诗言志”称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还是恰当的。
  “诗言志”的观点也为文艺理论者所普遍接受,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对此观点作了充分肯定:“大舜云:‘诗言志,歌永言。’圣谟所析,义已明矣。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萧统《文选序》亦云:“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今人也肯定了“诗言志”的观点,如丁力《和里诗话》说:“毛主席一九四五年在重庆时,曾应一位诗人的请求,题了‘诗言志’三个大字。全国解放以后,这幅题字曾在北京出版的《大众诗歌》创刊号上刊出过。”
  可见“诗言志”在我国诗学发展史是一个出现最早而又始终坚持的诗学主张。
  
  二 诗言志的内容
  
  “诗言志”的内涵十分丰富,各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本文认为“诗言志”主要是指诗应当表达人们的志向与愿望。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所以人们在诗中所反映的志愿也不一样。
  人类的基本愿望就是生存,人们都希望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对于吃不饱穿不暖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的愿望就更加强烈。早在周代,奴隶们就在寻觅自己的乐土了。试读《诗经•魏风•硕鼠》的首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誓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有人认为“所谓‘乐土’在当时只是空想罢了”余冠英《诗经选》。但是春秋战国时代正是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时期,其标志就是“税亩”制度,凡是实行了“税亩”制的地方,则会被农奴们视为乐土。汉代桓宽《盐铁论》卷九《取下》篇云:“及周之末途,德惠塞而嗜欲众;君奢侈而上求多,民困于下,怠于公事,是以有履亩之税,《硕鼠》之诗作也。”《左传•宣公十五年》秋天就有了“初税亩”的记载,《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一六注云:“时宣公无恩信于民,民不肯尽力于公田,故履践案行择其善,亩谷最好者税取之。”可见“初税亩”是为了提高农奴们的生产积极性而不得已采取的一项改革措施。晋杜预在《春秋集传纂例》卷六《赋税例》云:“赋税者,国之所以治乱也,故志之。民,国之本也;取之甚,则流亡。国必危矣,故君子慎之。”可见春秋战国时代,流民确实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所以此诗表现了魏国的农奴不堪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而对那些实行了社会变革的地方,也就是他们心中的乐土,怀有向往之情。
  此外,人类还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渴望获得爱情,过上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那些难以获得爱情,难以过上正常家庭生活的人,对爱情与正常的家庭生活的渴望之情,会更加强烈,如唐代妓女、著名诗人薛涛写的《池上双鸟》: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
  更忆将雏日,同戏莲叶间。
  这首诗连题目只有24个字,却连续用了“双鸟”、“双栖”、“共飞还”、“同戏”等表现成双配对的字眼,可见她求偶与结婚的愿望是何等强烈。从“朝暮”二字可以看出,她对“双栖”、“同戏”、“共飞还”的池上双鸟从早到晚一直在注意观察。从“更忆将雏日”一句可以看出,她对池上双鸟的观察已进行了很长时间。可见,诗人很长时间一直在渴望着过上正常的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
  知识分子同样也希望过安定而快乐的家庭生活,但是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诗人不大在诗中直截了当地表达这种愿望。但也不是绝对没有,如郑板桥在《怀扬州故居》中就描写了自己的理想生活:
  楼上佳人架上书,烛光微冷月来初。
  偷开绣帐看云鬓,擘开牙签拂蠹鱼。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兴化人。雍正十年1732中举,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七年任山东范县知县,曾摄朝城县事。十一年,调任山东潍县知县。十八年罢官回籍,以卖画为生。此诗当是作者在山东当知县时心系故园而作,概括地写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理想生活,即所谓红袖添香夜读书。“偷”字下得好,把作者蹑手蹑脚看妻子的睡态的神情写了出来,表现了他对妻子的爱怜以及家庭生活的快乐。郑板桥还有一首题为《细君》的诗,将妻子天真烂漫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为折桃花屋角技,红裙飘惹绿杨丝。
  无端又坐青莎上,远远张机捕雀儿。
  作者不愧为丹青高手,善于取景着色,桃红、柳绿、草青,再加上充满青春活力的美妇人,一会儿摘花,一会儿捕雀儿,从而表现出了生活的美,生活的快乐。
  当然许多知识分子除了温饱以及安定而快乐的家庭生活外,还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李贺《南园十三首》之五云: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790~816,河南昌谷今宜阳人,系没落的皇室后裔。元和五年810应河南府试,获解。入京应进士试,因父名晋肃,需避嫌名而未被录取,仅做了九品小官奉礼郎,不久辞官归里。安史之乱后,唐代出现了严重的封建割据局面,《资治通鉴•唐纪》元和七年记载了李绛的话:“今法令所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馀州;犬戎腥膻,近接泾陇,烽火屡惊。”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李贺以天下为己任,表现出了强烈的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愿望。这首诗好在以两个反问句组成,第一句是说男子汉为什么不拿起武器,削平藩镇,实现国家真正的统一呢?第二句又用反问句加强了这种观点。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都有画功臣像于凌烟阁之事。第二个反问句的正面意思是,能够在凌烟阁作为功臣而被画像表彰的都是武将而非书生。李贺的理想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是有代表性的,而他本人的悲剧命运也表明,这种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是难以实现的。
  许多知识分子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有所作为的人往往都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也反映在他们的诗中,如陆游的《梅花绝句》: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
  此梅花正是诗人人格的象征,那种自尊、自强、自傲、自赏、自励的意志、气节、精神、品格、态度都将会给那些处于恶劣生存环境,不断受到挫折的人们以鼓舞。今人王世襄也有过类似的遭遇,他曾以诗明志,并在《学林春秋》中著文作了介绍,现照录如下:
  “文革”中我肺病复发,且有空洞,发着烧来到咸宁干校。一天来到菜地,望着倒在地上的油菜花,做了一首小诗《畦边偶成》:“风雨摧园蔬,根出茎半死,昂首犹作花,誓结丰收子。”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出版了几本书,也算结了几颗子。但现在垂垂老矣,自叹目眊体衰,再难开花结子了。我不禁想,尊敬的各位,不知您现在认识到了没有,在有人能写有益无害之书,做有益无害之事时,您能高抬贵手,让他们去写去做,那该多好呀!您的功德,也就胜造七级浮屠了!1998年4月于芳草地,时年八十有四
  志向有大有小,但是其强烈程度倒不与志向的大小成正比。作者年老体衰多病还要接受劳动改造,就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中,他还希望在科学研究中作出成绩,其志向也可谓坚定而强烈了。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