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7期

接受中国的崛起(下)

作者:查默斯.约翰逊




  二○○四年十一月十日,日本海军声称在靠近冲绳岛的日本海域发现了一艘中国核潜艇。日本防卫厅长官大野将此事广泛传播,进一步激起了日本公众对中国的反感。自此,北京与东京的关系急遽下降,最终促成日美共同发表声明,宣称台湾是日美两国特别的军事关注。
  中美、中日关系出现的这些大滑坡将会对美、日双方的利益带来损害,尤其是对日本的利益。中国不见得会报复日本,然而,更不会忘记。而且,它对日本具有极大的杠杆作用。毕竟,日本的繁荣越来越依赖它与中国的关系,而反之则不然。与人们料想的可能相反,日本对中国的出口量在二○○一年至二○○四年之间上跃了70%,这为日本经济的复苏提供了非同小可的推动力。约一万八千家日本公司在中国拥有业务。二○○三年,日本超过美国成为中国留学生接受大学以上教育的最大目的地——在日本有将近七万名中国留学生,而在美国学术机构的中国学生为六万五千名。这些紧密而有益的关系在美日在东亚追求军事化的情势下将会受到损害。
  
  多极的世界
  
  《时代周刊》的卡隆认为,“在整个世界,新的贸易联盟和战略合作正在美国周围稳步发展。中国不仅开始在APEC取代美国的支配地位,而且快速地成为拉美最大的一些经济实体的主要贸易伙伴。……法国外交事务智库长期以来敦促在后冷战时代以‘多极性’为目标,即以很多不同的、互相竞争的权力中心取代美国‘单极性’的独霸强权。而现在,多极性已经不再只是一个战略目标,而是日益成为现实”。
  多极性的迹象已比比皆是,而中国所扮演的显著角色正在不断地促进它的发展。对此,我们只要留意一下中国不断拓展的国际关系:与伊朗、欧盟、拉美以及东盟。伊朗是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第二大石油输出国,和日本有着长期的友好关系,后者是其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日本从伊朗进口的货物中98%是石油)。二○○四年二月十八日,日本的一个财团与伊朗政府签署了共同开发伊朗阿扎德甘(Azadegan)油田(世界最大的油田之一,一个价值二十八亿美元的工程)的协议。美国反对日本对伊朗的支持。加州议员舍曼因此指责布什受到贿赂而接受伊日交易,受贿的内容是小泉派遣五百五十名日本军人到伊拉克参战。
  然而,这个历史悠久的伊日结盟在二○○四年下半年开始出现变化。十月二十八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伊朗签署了七百至一千亿美元的发展雅德瓦岚(Yadavaran)巨型天然气田的协议。中国承诺在未来的二十五年内从伊朗购买二亿五千万吨液化天然气。这是自一九九六年来伊朗获得的最大的国际订单,并带有其他好处,包括中国将协助伊朗建造向中国码头运输液化天然气的数目可观的船只。伊朗还承诺在未来的二十五年内以市场价每天向中国出口十五万桶原油。
  伊朗石油部长在访问北京时注意到伊朗是中国最大的海外石油供应商,他表示,伊朗希望成为中国长期的商业伙伴。他告诉中国的《商业周刊》,德黑兰倾向于以中国取代日本而成为其石油和天然气的最大客户。原因十分明显:美国逼迫伊朗放弃核动力发展计划,布什政府公然表示要置伊朗于联合国安理会的强行制裁下,而中国有能力投票否决。二○○四年十一月六日,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对德黑兰进行了不寻常的访问。他在与伊朗总统哈塔米的会谈中说,中国政府反对美国在安理会制裁伊朗的任何努力,而美国则一直指责中国向伊朗出售核能和导弹技术。
  中国和伊朗在二○○三年已达成四十亿美元的双边交易。其中包括由中国负责德黑兰地铁的首期工程,并建造价值八点三六亿美元的第二条支线。中国还是另外四条线路招标的最有力的竞争者。二○○三年二月,中国第八大汽车制造公司奇瑞在伊朗开建了第一个海外生产工厂。今天,它在伊朗东北部每年生产三万辆奇瑞汽车。北京还和伊朗商谈修建从伊朗到里海北部的长达二百四十英里的管道,以连接从哈萨克斯坦到新疆的长管道,后者已在二○○四年四月开始动工。哈萨克斯坦管道具有每年向中国运输一千万吨石油的能力。无论美国如何威胁与好战,伊朗在今日世界上绝不孤立。
  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中国是欧盟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一九八九年,欧盟禁止了对中国出售武器。其他受到如此待遇的国家还有缅甸、苏丹和津巴布韦等。即便是朝鲜也没有被正式列入欧洲的武器禁运名单。现在,作为一种善意的姿态,欧盟宣称它倾向于解除此禁令。法国总统希拉克是“多极世界”的热烈倡导者之一,他希望以此取代美国霸权。他在二○○四年十月访问北京时说,中国与法国有着“对世界的共同看法”,而解除对华武器禁运将“树起一个里程碑:欧洲必须在美国和中国的战略影响之间作出选择——而欧洲选择中国”。
  二○○五年二月布什访问西欧时反复表明,“美国的一个深切关注是,武器的传递将导致技术的传递,这将改变中国与台湾之间的平衡”。二月上旬,美国众议院以四百一十一票对三票通过决议指责欧盟可能采取的步骤。欧洲与中国则认为,美国极大地夸张了这个问题,任何武器都无法改变现有的权力平衡。欧盟的目的并不是和中国签订新的防御合约,而是加强互相的经济关系。而当布什一离开欧洲,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立即对北京进行了他的首次正式访问。他说,此行的目的在于强调创建中欧之间新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必要性。
  华盛顿的强硬姿态基于很多新的情报估评,这些评估把中国描述为令人生畏的军事威胁。他们的论点是,中国军事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是对抗美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而这些战斗群无疑将用于可能发生的台海战争。中国确实正在建造大型的核潜艇舰队,而且还是欧盟伽利略计划的积极参与者,这一计划将创建一个不受美国军事控制的卫星导航系统。美国国防部担心北京将伽利略技术用于非民用目的。美国军事分析家还注目于中国二○○三年十月十五日发射的载有一位宇航员的太空船,这一飞船第二天成功地返回地球。此前,只有前苏联和美国曾经将人类送上过太空。据美国防御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费什的分析,“中国目前投入的军事力量远远超出了应付一个美国航母战斗群的需要”。宾州大学国际关系教授劳德尔有同样的看法。他指出,中国军队“是当今世界上惟一正在发展的、为与美国作战而特别配置的武装力量”。
  美国自然无法祈望中国的这种能量自行消亡。不过,它也不能证明中国的这种军事配置除了对付来自布什政府的威胁以外另有所图。中国大陆试图避免与台湾地区和美国作战,其手段是阻止他们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因此,二○○五年三月,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一项法律(《反分裂国家法》——译者),确定分裂中国为非法,并授权在一部分领土试图脱离中国的情况下使用武力。
  日本政府无疑是站在美国的立场上,认为中国这一法律的制定是对整个地区的军事威胁。有趣的是,作为美国忠诚盟友的澳大利亚霍华德政府在欧洲对华武器解禁问题上公然反抗布什。澳高度重视与中国的关系,希望与中国达成自由贸易协议。堪培拉因此决定支持欧盟解除对中国实行了十五年的武器禁运。法国的希拉克和德国的施罗德都认为,“它[武器解禁]的实现只是时间问题”。
  美国长期以来声称拉丁美洲是它的“势力范围”,因此,历来与拉美打交道的国家大多谨慎行事。然而,由于高速发展的经济对燃料与矿物的需求,中国开始公开地接近很多拉美国家。二○○四年十一月十五日,胡锦涛结束了他对巴西为期五天的访问。此次访问中,胡签署了十多项协议,意在增强巴西对中国的出口与中国在巴西的投资。仅其中的一项协议,巴西就将每年向中国出口八亿美元的牛肉与家禽。作为回报,中国向巴西国家控制的石油公司提供十三亿美元的资金,用于技术研究完成后建造从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至巴伊亚(Bahia)的天然气管道。中巴还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计划将双边贸易额从二○○四年的一百亿美元提高到二○○七年的二百亿美元。胡锦涛指出,这一合作关系象征着“一个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新的国际政治秩序”。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