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唱一支锡安的歌

作者:冯 象




  《诗篇》第一首是全篇的序,或“锡安之歌”的门(用希伯来语的说法)。才进门,已是这番窘相,旧译的失误和教训就很值得我们记取了。千头万绪,往大处着眼,我想可以这么总结:虽然表达始于理解,但满足于生造的病语病句或束缚于旧诗格律而跟充满活力的口语脱节,表达不善,也可能导致误读、障蔽知识。解经、译经因此是相辅相成的;两者都是语言能力的挑战与思想境界的攀登。语言是思想的外壳;语言能力即领会、分析、想象并描摹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如此,诗律的真正的渊源乃是思想感情的自然节律。倘若诗律不再同思想隔绝,短句的对应不单是技巧,修辞不复是纯粹的意象音韵与辞藻句式的选择,诗,也就成为必须准确表达了才能完整理解的历史和永生的智慧之启示。
  在此意义上,译经,乃是把历史交还真理,信仰立于苦难,记忆存于哀痛。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真切而同情地领会古人的思想,领悟圣书的教导;才能去到圣者中间,分享他们的喜悦,分担他们的悲伤——圣殿焚毁,子民为奴,掳去异帮,耶路撒冷听凭仇敌践踏洗劫——才能像他们一样,在我们自己的巴比伦河畔坐下,抚慰一颗颗眷恋锡安的心,唱出“耶和华的歌”(《诗篇》之百三十七):
  在巴比伦河畔
  我们坐下,想起她
  想起她,就止不住泪,啊锡安!
  
  岸畔的杨柳
  挂起我们的琴,
  因为监工想听个曲儿,
  那些掳掠我们的人要取乐:
  来,给我们唱一支锡安的歌!
  啊,沦落于异国,
  叫我们如何唱耶和华的歌?
  
  若是我忘了你,耶路撒冷,
  愿我的右手萎缩!
  愿我的舌头黏在上腭,
  若是我没有思念你,
  没有眷恋着耶路撒冷,
  胜似我最大的欢愉!
  
  耶和华啊,求你记住红族的子裔,
  耶路撒冷蒙难的那天,
  他们吼叫:把她剥光,剥光,
  剥到她的地基!
  
  啊,巴比伦的女儿,你在劫难逃!
  幸福,属于那一报还一报
  替我们复仇的人;
  愿他蒙福,抓起你的婴孩
  往岩石上狠狠地摔!
  二○○八年一月于铁盆斋
  〔奥特(Robert Alter):《圣经诗歌艺术》(The Art of Biblical Poetry), Basic Books, 1985; 赫鲁肖夫斯基(Benjamin Hrushovski):《论希伯来诗律》(Note on the Systems of Hebrew Versification),载《古今希伯来诗选》(Hebrew Verse),加尔密编,企鹅丛书,一九八一;库格尔(James Kugel):《圣经诗理》(The Idea of Biblical Poetry: Parallelism and Its History),耶鲁大学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