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南京的底气(主要是经济底气)到底有什么不足的呢?
一个冷酷的事实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一次全国城市综合实力调查中,南京还曾排名全国第五;但是到2000年南京GDP仅排名全国第14位。至于人均收入,南京只相当于深圳的1/3。而苏州的GDP超过南京却早在1997年。苏州自豪的是自己这里成了全国台商的大本营、新加坡的中国经济桥梁以及APEC财长会议举办地。
的确,一个地级市跻身中国经济第一方阵,苏州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举足轻重。2001年,它超过直辖市重庆;2002年,又把直辖市天津甩在后面,GDP总量比南京市多出近800亿元。GDP的大比拼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城市经济综合实力的水平,省会城市南京与苏州的位次相差11位,弱势在某种程度上还有扩大之势。
苏州的经济故事中有个著名飞利浦版本:当初飞利浦半导体来苏州考察时曾到苏州著名的刺绣厂参观。刺绣厂的工人表演了这样一个绝活,只有头发般粗细的一根丝被劈成24股,放在空气里可以一直不飘下来,刺一幅绣品要花上一个工人两年的时间,刺成之后就是苏州最著名的双面绣。飞利浦的人当即拍板,决定落户苏州。因为苏州人心灵手巧的传统恰好适应了高科技精密加工的特点。
苏州“飞利浦”故事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这个城市的灵动性格。而今天的苏州更提出建立研究生城,要把苏州建设成“海归派”的首选创业基地;苏州高新区目前已成为全国重要的IT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去年,高新区人均GDP达到1.4万美元,为苏州市平均水平的两倍左右。
那么,除了GDP以外,省会城市南京与苏州的差距还在哪里呢?
在中国名牌产品中,苏州的中国名牌产品要比南京多。据《南京日报》报道:南京的中国名牌产品数量还不到江苏全省的1/10,这与南京的经济总量、城市地位严重不相吻合。为什么南京的中国名牌产品这么少呢?
规模小难创大品牌:南京的消费品生产企业比较少,同时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在行业市场占据优势地位的企业和产品更少。
消费品制造业落后难出名牌:南京创中国名牌的落后,根源于南京消费品制造业的落后。目前,南京工业的基础在化工、电子产业领域。而在消费品制造业领域,即使是电子消费品领域,南京都比较落后。例如电脑,品牌区域性极为明显,即使有同创、熊猫、福中、新华海等,但冲往全国市场的路途艰难。其余的如数码相机、MP3等,更是基础薄弱。
服装制造业,远落后于苏南;农副产品,落后于广州、济南,甚至不如郑州、石家庄;家电领域,不如广州、佛山、深圳……
曾几何时,制造出中国第一台空调的伯乐空调,制造出国内第一台热水器的玉环热水器都曾经是南京的骄傲。再加上三乐洗衣机、加佳洗衣粉,都曾在神州大地显赫一时。但现在,这些品牌的风光都已不再。
南京目前在GDP上赶不过苏州、无锡,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一产业落后于苏南,现在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也在被苏南城市赶超,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南京有着国家级的钟山风景区、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等,旅游资源不比苏州少,现在旅游收入和旅游企业的竞争力被苏州赶超,却有着许多现实的原因。南京近两年在制造业方面大力加强建设,以此追赶苏州的GDP,但是南京最有潜力最有优势的旅游资源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在新增国家4A级风景区中,仅苏州一市就增加了盘门景区、西山景区、木渎古镇、狮子林、留园、网师园等六处,而南京只有阅江楼和总统府两处,这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南京在旅游资源的新建上面有些滞后。
与旅游相关的是城市建设。南京的建筑布局混乱,没有章法。具体到每个个体上也无法大气。高层虽然不少,可惜的是光有高,而没有大,南京的高层建筑总给人瘦削感,无法让人对它肃然起敬。没有详细的规划,没有一以贯之的建设理念,造成了南京建筑致命的弱点。
城市“上天下地”地大搞交通建设(立体立交和地下隧道),感觉是永无休止地在建设着。难怪有人这样评说南京城:“(它)就像是一个大工地”、“(河西地区是)晴天一场灰,雨天一地泥”。而且,南京的城市道路被经常性地开膛剖肚,有时甚至是在一条道路刚竣工没多久的时候。就拿在玄武湖与紫金山的连接地带,在市政府大院门口,房产商建起的高层大板楼来说吧。它是那么平、板、方、硬,蛮横、霸气,毫无人情味,仿佛在向南京人民示威。从北京东路看紫金山,从太平北路看紫金山,从太平门看市区,通向最美区域的视觉通道都被它堵塞了,南京低层靓化区美丽的建筑轮廓也被它无情破坏了。更为糟糕的是,原本玄武湖绿荫后面、古城墙上方矗立的鸡鸣寺塔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剪影。可现在,和平大楼像压在玄武湖头顶的磐石,破坏了玄武湖入口处的美丽画面。还有,在历史文化区砌筑高楼。市政府新大楼靓丽的色彩和突出的层高,使原考试院建筑群羞羞答答躲在后面,矮了半截;和平大楼则甚之又甚,无论地点、造型、色彩、层高,都错上加错。由于无序建筑,层高不当,民国建筑如原励志社大礼堂、原金陵大学北大楼、圣保罗堂塔楼,其生态环境和建筑影像也被现代大楼破坏。
城市公园是近代新生事物。玄武湖公园内,有古城墙、绿树、湖水和诺那塔、喇嘛庙、翠虹厅等民国建筑多座,理应以古朴自然为个性形象。20世纪80年代,城门口砌筑了“青楼”,与城墙色彩、造型已属不谐,城门又画得黄一圈红一圈,花里胡哨,更属乱套。倒是从解放门进园,还保留着玄武湖的古朴纯净。前门不美后门美,这一反常现象说明,缺少历史文化内涵的景区包装,越包装,越毁了景区形象。湖面上横亘着高架车钢轨,像玄武湖脖子上的铡刀,卡住了绿荫森森的玄武湖。沿湖新砌的座凳方棱直角,毫无人情味,一坐就把裤腿碰脏。环洲沿岸,摆满了个体商户制作的“日式小岛”、“欧式小桥”、“人造仙鹤”、“人造荷花”等人造景观,堆叠在湖岸,琐碎庸俗,严重破坏了玄武湖古朴自然的文化个性。走遍玄武湖,已经很难再拍到一张高低错落又古朴自然的风光照片了。玄武湖城墙下,有窝棚和简陋民房。这些树林里、城墙边的住家糟蹋了风景,更给景区带来火灾等隐患。在这种情况下,南京即使有一两个闪光的建筑,也无法让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动。这就是南京。
中山陵在国际上影响极大,是南京形象的象征。按道理来说,陵园内每一幢建筑、每一项设施,都必须和中山陵的文化品味、国际影响相适应,不得随意插入与中山陵主体形象无关的建筑。但是南京中山陵一度成为闹市,摊棚栉比鳞次,人群一路喧嚣,不像是来谒陵,倒像是来赶集。“挑战者太空飞船”装到了中山陵阶下,机器的噪声回荡在中山陵上空;离中山陵10米之遥,充斥发泡塑料作材料的人造景观和游乐场,低级,庸俗,肮脏,凌乱。中山陵园内美龄宫脚下,菜农用石棉瓦、破门板、发泡塑料等搭起简易窝棚,横七竖八,绵延数千平米,垃圾、污水遍地可见,鸡、狗、猪乱飞乱跑。廖仲恺墓与前湖之间、四方城附近,也盖有窝棚猪圈,严重破坏了中山陵的生态环境和以中山陵为象征的南京形象。
南京城建,怎一个“乱”字了得?
南京人有句口头禅叫做“多大事啊”,意思是没有什么不得了的事。这句口头禅是南京人无意中说出来的,但却反映出了南京人“曾经沧海难为水”的苦难心态。这句话实际上反映了南京人无视外面世界的变化,沉醉于南京表面上的浮华,没有强烈的危机感。动不动就说:“多大事啊?”这是一个可怕的心态。
如此心态下的南京自然不被苏州放在眼里。据说苏州人现在盼着南京变成直辖市,这样自己可以升格为省会城市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