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文化的青岛




  当然,两个城市之间的口水战能打起来,就在于没有一个城市是完美的。烟台有软肋,青岛同样存在先天不足。

  湖南卫视“象形城市”栏目认为:青岛是一个没有历史积淀的城市,虽然处于齐鲁文化的辐射地带,但是并没有接受多少齐文化。有一种说法是这样分析的,青岛文脉源于四支,一支是小国——东夷民族的海岱文化,一支是后来灭了东夷民族的齐国文化,一支是偏流——崂山的道教方士文化,还有一支就是殖民时期带来的西洋近代文化,而这几种合力里,就数齐文化对今天的青岛影响最弱,因为时代太过久远。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青岛人其实非常在意自己的文化,所以才修建了“五四广场”,而实在也是自知文化意味上的缺失,所以偌大的广场除了地标雕塑“五月的风”之外别无他物。那个火炬上凝固着延续了80年的文化记忆,但是在惊心动魄的激越中,青岛只是起了一个导火线的作用,中心终究是北京和上海。就像在近现代的文化史上,青岛并不缺少显赫的名士,康有为、老舍、闻一多、蒲松龄、洪深、梁实秋、萧军、萧红,等等,但他们始终只是青岛的过客,仅仅路过或者度假,待的时间最长的康有为也只是安度晚年而已。

  曾经精雕细刻地爱赞过青岛的闻一多,对青岛的文化终究是不满的:“我们这青岛,凡属自然的都好,属于人事的种种趣味,缺憾太多,谈话是最低限度的要求,然而这一点便不容易满足。”不是太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不太多的机会阻挡了外来文化精英的脚步。在文化上,青岛之所以做不到和同为后起移民城市的上海平起平坐,或许一个很重要的缘由就在于它的这种尴尬位置。即使有文化人来,也只能在此短暂游居,终将因这窒息的文化氛围而离开。所以青岛会有值得一提的游居文化,却始终缺乏原创的声音。闻一多早已向友人说出了他的抱怨,今天的青岛文化延续了一个世纪,而历史依旧在轮回。

  因为文化视野的狭窄和封闭造成了青岛人很保守。这一点很遗憾,跟烟台比较相似。青岛人不像温州人那样,经商意识特别浓厚。像青岛集中了全国的海洋专家的60%,科研成果十分显著,但是没有一个相关产业,反而是深圳出了个海王集团,所以青岛是海洋科技的大市,不是海洋产业的大市。没有自己创业的奢望,也未曾想过要到外地去发展,青岛人有一种“最好不过青岛”的默想。

  总之,青岛人不善于经营。青岛人和不少山东人一样,不喜欢流动,和浙江生意人遍布全国比起来在观念上显得比较保守。青岛的经商者大部分是外地来青岛的,青岛本地人经商的很少。在青岛举办的各种会议还没有成都、昆明、西安等西部城市活跃。一些单位的招待所常年大部分时间空闲着,却不想着去开个全国性研讨会议等活动来增加客流和住宿率。青岛啤酒城一年365天中只有啤酒节时开放和热闹半月外,一年其他350天都是大门紧闭,完全是资源的巨大浪费,许多烟台人看到都叹息,青岛人怎么这么没有经营头脑。

  青岛人的思想观念意识为什么会如此落后保守呢?究其根源在于青岛人的错误比较习惯。青岛人最擅长与山东的落后地区比,而不擅长与发达的上海、香港比。这一比较自然就觉得很满足了,青岛人的保守、自满、落后的思想观念也就是长期在这样的比较中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