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术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科技灿烂辉煌的四大发明之一,本则记载的就是宋人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毕昇经过实践,创制了活字印刷的方法,它包括三个步骤:(一)用胶泥制活字;(二)排版;(三)印刷,从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印刷工艺程序。现代通行的铅字排印方法,仍然是基本沿袭了这套程序。毕昇的创始之功是不可抹杀的。

  毕昇所创造的胶泥活字是印刷技术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性改革,不仅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具有深刻意义,而且在世界文明史上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十四世纪,活字印刷术由我国传到朝鲜、日本、中亚、欧洲,大大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

  遗憾的是,尽管我国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源地,然而关于发明者毕昇的事迹却罕为人知,这则笔记是宋代唯一记载毕昇事迹的文献资料。因此,它成了研究中国印刷技术发展史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板印【板印】雕板印刷,即在木板上刻字印刷。板印始于唐代,印出的书称板本。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毕昇】生平事迹不详,传说是杭州的刊刻匠人。,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钱唇】指铜钱的边缘。,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冒】覆盖,铺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炀】烘烤。炀,音yánɡ。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砥】平坦的磨刀石。砥,音dǐ……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贴】通“帖”,标签。这里指写上标签。之,每韵【韵】韵书中的韵目,唐以后的韵书把诗词中押韵的字归为一类,取一个代表字作为韵目。一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为予群从【群从】子侄辈。所得,至今宝藏。

  【译文】

  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广泛采用。从冯瀛王开始用雕板印刷五经,以后的文献和书籍都是雕板印刷的本子了。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又创造了活字印刷。他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厚薄像铜钱的边缘,每一字刻成一个印,用火烧使它坚硬。先安设一块铁板,上面用松脂、蜡和纸灰之类的药料覆盖。要印的时候,便把一个铁制的框子放在铁板上,密密地排上字印,满一铁框为一板,拿到火上去烘烤。药料渐渐熔化,就用一块平板压在它的面上,这样各个字印就平整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二三本,还不算简便;如果要印数十以至成百上千本,那就非常神速。通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板印刷,另一块板已在排字。这块铁板印刷刚刚完毕,第二块板就已经准备好了。两块板交替使用,很快就可以把书印好。每一字都储有几个字印,像“之”、“也”等字,每个字都有二十几个印,以准备一板之内有重复的字。不用的时候,就拿纸写成标签,每一个韵的字作一个标签,用木制的格子把它们储存起来。遇到平时未曾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火烧,转眼可成。不用木料做字印的原因,是由于木料纹理有疏密,沾水后便会高低不平,再加上和药料粘在一起,取不下来。不如烧黏土做的字印,用完后再用火烘烤,使药料熔化,用手一掸,那些字印自然会脱落,完全不粘药物。毕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子侄辈得到,至今还珍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