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常截引浑浊河流的河水来灌溉农田,既利用河水浸润土地,又利用水中夹杂的淤泥来改善瘠薄的土质,增加土壤肥力。这种人工淤田的方法早在战国时就已普遍运用。如当时的魏国曾经引漳水灌溉河内的农田,把原来的盐卤之地变为良田沃土(见《汉书·沟洫志》)。以后历代都采用这种截流方法淤田,而且规模不断增大。
本则笔记概述汉唐时代引河水淤田的成就。汉朝用泾水灌溉渭河平原,唐代引汴水淤积下游洼地,都给人民带来利益,因而受到百姓歌颂。由此证明淤田确实是一件富国利民之举。
熙宁中,初行淤田法,论者以谓《史记》【史记】应为《汉书》,系沈括误记。《汉书·沟洫志》记载,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引泾水流经白渠,注入渭中,得良田四千五百余顷。下面引文是当时百姓歌颂白渠的歌谣。所载:“泾水一斛【斛】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斛,音hú。,其泥数斗。且粪【粪】给禾苗培土、施肥。且溉,长我禾黍。”所谓粪,即淤也。予出使至宿州,得一石碑,乃唐人凿六陡门【陡门】又称斗门,堤堰的闸门。,发汴水以淤下泽,民获其利,刻石以颂刺史【刺史】州的行政长官。之功。则淤田之法,其来盖久矣。
【译文】
熙宁年间,开始推行淤田法。议论者认为《史记》中记载说:“泾水一斛,其中的泥沙有几斗。既灌田又施肥,使我们的庄稼长得绿油油。”这里所说的粪,就是淤田。我出使到宿州,发现一块石碑,原来是唐代人开凿六座斗门,截引汴河水对下游的低洼田土进行淤田,人民得到益处,刻了石碑来称颂刺史的功绩。可见淤田的方法,由来大概已很久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