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于乱世中的清醒思想




  许丽雯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唐时称《世说新书》;汉代刘向也曾经写了一本书叫《世说》,但早已亡佚。大约至宋代,后人为了与刘向的书区别,才改名为《世说新书》。宋代陆游重新刻印此书,董题语也都只有称作《世说》。是何时又改称为《世说新语》的,则没有人知道。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选录魏晋诸家史书以及郭澄之的《郭子》等文人笔记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此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三十六门。其前四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见《论语·先进》),取材于孔门四科,三十六门略依“由褒到贬”的顺序排列,内容或描写魏晋名士的道德修养、才能禀赋,或描写不同人物的情感特性、日常生活及人际关系,十分丰富又略带谐趣。因此总体而言,三十六门的设立充分反映了此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世说新语》不完全是一般人的人物传记,其中也有一些虚构的故事,是一本小说书而不是一本历史书,但这本小说书含有大量的事实是可以肯定的。《世说新语》这本书可以说是魏晋黑暗政治之下的贵族哲学,是当时名士的自由赞歌,是知识分子脱离思想的牢笼所产生的自我觉醒。因为有《世说新语》这本书,使我们了解魏晋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种种风貌,在许多故事的背后,展现的是魏晋时代所有政治、社会与人文的整个缩影,它不似其他史书一样动辄长篇大论,而是以最清丽、简约与潇洒的短文形式作画龙点睛式的描绘,往往在简约的文字背后,有余味无穷的空白,这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继承《论语》、《老子》等短文传统之后的杰作。

  《世说新语》所写的虽然只是生活的片段,但其文学价值则更高于志怪小说。其主要特色包括:一、记述东汉末年至两晋时期士人的生活和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二、善于把人物的语言和情态结合;三、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技巧,如比喻、对比等,使文字更为生动。

  后世小说的题材源泉

  《世说新语》虽然还处在小说体裁的雏型阶段,但其用字之精微,描写之细腻,成为笔记小说的先驱,及记人记事小品文的典范,可说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

  再者,它也是今日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发源地。《世说新语》能将许多情节镕铸成为生动的文学语言,在历代的沿用之下,成为许多你我熟知的成语,如:身无长物、小时了了、楚囚相对、皮里阳秋、望梅止渴、支遁买山、期期艾艾、鹤立鸡群、覆巢之下无完卵等。

  此外,它更为后世戏曲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源。《世说新语》中脍炙人口的故事,许多都经过后代小说戏曲作家,再一次的加工创作,如:《温太真玉镜台》(元朝关汉卿作)、《兰亭会》(明朝杨慎作)、《怀香记》(明朝陆采作)等;至于部分情节取材自《世说新语》的,则有《三国演义》中的“黄绢幼妇”、“击鼓骂曹”、“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等。

  由于《世说新语》的内容有其创新性及丰富性,自然成为历代创作竞相仿效的原典。有的仿其类目、或是仿其笔法,但都无法跳脱原先的窠臼。如唐朝有王方庆《续世说新语》,宋朝有王谠《唐语林》、孔平仲《续世说》,明朝有何良俊《何氏语林》、李绍文《明世说新语》等,清朝有吴肃公《明语林》、李清《女世说》、颜从乔《僧世说》,到了民国则有易宗夔《新世说》等。

  虚无的清谈成为反抗的工具

  “清谈”是由东汉太学的清议发展而来,东汉中期,由于政治腐败、社会动乱,太学生们高放言论、评议时政,其后逐渐成为一种风气。

  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因为曹丕在创建政权的过程中,打击世族豪强,消灭异己,孔融、杨修等名士相继被杀,于是这股流行于士大夫之间的一种风尚,转向玄虚,为了找出一条生路,而使得谈论内容以无关时政的抽象哲学谈议及人物品评为主,这两个部分也成为构成“清谈”的主轴。

  清谈不问世事,专谈玄理。清谈者的特征为:有超脱清新的言论,爱饮酒,嗜音乐,不拘礼法。清谈的抽象哲学内容,以《老子》、《庄子》率性自然的思想为主,并参以《周易》,合称“三玄”。“玄”,即虚玄、虚无之意,所以清谈又称为“玄学”。

  而《世说新语》即是在作清谈中有关“人物品评”的讨论,着力点不在于个别的、具体的人物,而是试图在类型上加以分类,作人才识别的观察。

  《世说新语》用大量的篇幅记载了魏晋名士的清谈,书中所描述的魏晋名士各有不同风貌,其中有一组人真正能代表这时期士人狂放的新人生观,他们就是阮籍、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等七人。由于他们常在竹林聚会,纵情畅饮,所以世人称他们为“竹林七贤”。七贤的才学、声誉甚高,他们种种任性荒唐的行为,成为西晋以后贵族子弟争相仿效的对象,后代也将晋代的淫逸之风归咎于七贤。其实七贤种种狂妄的行径,并非无所为而为,追根究底,都只是要表达对世界的反抗。

  逃离政治风暴的刘义庆

  《世说新语》的编著者刘义庆,乃是刘宋的皇室贵族,他门下养了许多的文士,他和这些门下文士,搜集了前汉到南朝间真实人物的许多逸话,用清丽潇洒的短文形式记录下来的一本书,就是《世说》八卷,后来刘孝标为《世说》作注,分全书为十卷,南宋晏殊删订旧本,成《世说新语》三卷三十六篇。

  刘义庆是南朝宋彭城(今江苏省铜山县)人,生于晋安元帝元兴二年(公元403年),卒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公元444年),年四十二。他是刘宋开国君主刘裕的弟弟景王道怜的次子,因刘裕少弟临川列武王道规无子,于是就把刘义庆过继给叔父为后。刘义庆身为武帝刘裕的堂侄,在刘宋诸王中也是颇为出色的人物,因此自幼就为刘裕看重。然而刘义庆一生历任要职,在政治才能和政绩上却是乏善可陈。

  他为人性简洁、寡嗜欲,爱好文艺、富有同情心,政治仕途的明争暗斗,使他不愿驻马停留,因此他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文章的著述和编撰上,由此看来,刘义庆可称得上是一位文人政治家。

  刘义庆不热衷政治,除本身个性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不愿意卷入刘宋皇室复杂的权力斗争之中。武帝刘裕死后,为了争夺王位,刘宋宗室骨肉相残、同室操戈的血腥场面不断,刘义庆为避免卷入这场漩涡风暴中,因而请求外放,远离京师,以退让的处世哲学,逃避险恶奸谲的政治圈。此后他便寄情文学,将经世之才驰骋于文章,以求全身远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