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当时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的情况,杨坚制定了三条施政的主要方针:一为尚俭。提倡简朴的生活、杜绝奢侈糜烂的社会风气,专心恢复生产。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看到了南朝由于崇尚奢靡之风而搞得国力衰微、人心离散,以此为鉴,要求他的臣民,上至太子、下至普通百姓都厉行节俭、朴实。另一方面,隋文帝胸怀大志,早有统一南方的志向,然而当时南北双方无不由于战乱日久而民生凋敝,要想早点富国强民,当然先要杜绝浪费。当时官员的便服多用布帛制作,不用绸锻绫罗,饰带也只用铜铁骨角,不用金玉。杨坚与独孤后自己也以身作则。有一次他患痢疾,须配制止痢药,药方中有胡粉一两,宫中找不到,要另外到市面上去买,杨坚就放弃了。又一次,他要一条织成的衣领赐予臣下,宫中竟然没有现成的。平时进膳,所食不过一个肉菜,独孤后也自己织布,做成衣服,几乎不戴任何金银首饰。
二是广施仁政。公元594年,关中饥荒,他派人去了解百姓所吃的食物,知道他们吃的是豆粉拌糠,文帝将这些食物出示给群臣,流着眼泪责备自己的无能,命令撤消自己日常的膳食,不饮酒,不吃肉,与人民同甘共苦。他率领北方饥民到较为富庶的洛阳“就食”,就是去找吃的。在迁移期间,命令侍卫不准驱赶、威吓百姓,遇见扶老携幼的人群,他引马让路,善言抚慰。路难走的地方,他还命令左右帮助挑担的灾民通过。文帝在自己以身作则施行仁政的同时,也号召自己的官吏们这样去做。当时齐州有个小官,名叫王伽,押送李参等70余个犯人去京城。走到荥阳,王伽对李参等人说:“你们犯了国法,受罪是应当,看看押解你们的民夫,一路上这样辛苦,你们于心能安吗?”李参等人谢罪,王伽就遣回民夫,释放李参等犯人,约定日期到京城会齐,说道:“如果你们失约,我只有代你们去受死了。”到了期限,七十余人竟一人不少。文帝听了很赞赏,召李参等携带妻子入宫赐宴,宣布赦免了他们,并且下了一道诏书,说官吏要有慈爱之心,至诚待民,号召官吏学习王伽。隋文帝还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提高了农民开始服役的年龄,降低了他们的赋税,规定可以交纳货物来免除劳役,使农民所受的负担多少减轻了一些。
三是解决边境民族问题。对于隋文帝来说,最令他头疼的民族关系在于北边的突厥和吐谷浑。突厥是匈奴的别支,兴起于北魏末年。到木干可汗时,势力极盛,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军事政权。北朝历代皇帝对于他们的政策主要分两种:一为战,一为和。战则倾全国之力以讨之,和则遣公主与之和亲。面对突厥,隋文帝的政策是坚决予以还击。文帝采用这一态度,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北周与北齐对峙时期,由于互相战争,都无暇北顾,没有能力与突厥抗衡,所以都对突厥采取拉拢的态度,输送财物、遣嫁公主,争相与突厥结好,而突厥气焰更为嚣张。
到北周末年,赵王宇文召的女儿千金公主又被派往和亲,嫁给突厥沙钵略可汗。杨坚建隋之后,杀了赵王,千金公主便极力劝说沙钵略进攻隋朝为她报国恨家仇。隋文帝当然不能容忍她的这种做法。一方面,将来要南下灭陈,必须先断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需要断绝突厥和千金公主的觊觎,隋文帝决心对突厥采取强硬的政策。他派河间王杨弘、上柱国豆卢勣、窦荣定、左仆射高颎、右仆射虞庆则并为行军元帅,分道迎击突厥,打败了沙钵略的进攻。同时采用长孙晟的建议——远交近攻、离间强部、扶助弱部,所谓“杨坚施妙计,胜过十万兵”,进一步分裂突厥,逐个加以收服。突厥在公元584年以后,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互相之间争斗不息,再无能力与隋朝抗衡,反而需要随时拉拢隋朝来打击对手。直到隋末农民战争爆发后,隋朝没有能力再顾及北方,突厥的势力才又慢慢恢复过来。
此外,在制度建设上,文帝登基之后,继续推行均田制,搜查隐漏的农户,重编户籍,增加了税户,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削弱了豪强势力,使隋初的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文帝在中央建立三省六部制,在地方上裁掉了郡级行政单位,减少了大批冗官冗员和行政经费。他废除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以考试选拔人才,开中国今后一千三百年间科举制度之先河,从此很多出身贫寒的有用人才可以参与到政府工作中来。他制订了一部全新的《开皇律》,废除了许多残酷复杂的刑罚,代之以简便易行的五刑。在经济上,杨坚在登上皇位之初便新开关中运河“富民渠”,与此同时广设粮仓,储备粮食,安定人心,发展生产。这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使隋王朝得以进一步巩固、强盛,从而为统一全国做好了准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