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0期

一堂关于汶川地震的家庭课

作者:袁卫星 袁晓可依




  女:责任也是一种本能?
  父:是的。当大震来临,作为一个自然人,逃生也许是他的本能。但我们不能忘了,人有三重生命。第一重是他的肉体生命,生老病死,饮食生息。第二重是他的社会生命,各种角色,权利义务。第三重是他的精神生命,超乎天地,思接千载。我们不能忘了,人之所以为人,除了他是物竞天择的自然人,他还应当是承担着社会义务的社会人。作为自然人,肉体生命的逃生的确几乎是每个人的本能;但,作为社会人,社会生命的救人为什么就不能同样成为一个人的“本能”(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社会本能”)?有着这样“社会本能”的不仅是谭千秋一个。王周明,一名年轻教师,50多名学生的班主任。地震发生时,他指挥学生分两路从教室的前、后门逃生。房屋垮塌的一瞬间,他一个箭步冲上前去,把还没跑出教室的一名女生推出教室。这时,一根粗大的横梁打在他头上,他的头盖骨被击碎……向倩,什邡龙居小学英语老师,去年刚刚大学毕业。废墟中,她的身体断成两截,脸部血肉模糊,但她的双手仍紧紧拥着两个学生,人们怎么掰,也无法掰开她紧紧搂住学生的双手!校长说:“向老师当时离逃生口最近,她在三楼给六(2)班上课,只需跨出教室门,再两步,冲到走廊,就能躲开轰然坍塌的楼板,从楼道逃生!” 向倩的父亲向忠海是什邡南泉小学副校长,他在悲痛欲绝中说:“我可以理解,作为教师,应该这样!应该这样!”在这里,“应该这样”,说出的就是“责任”,说出的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社会本能”。
  我想再往深里说一说。“责任”和“本能”(当然是“社会本能”)的背后,其实是一个人的价值取舍,是“为什么而活”。以浪漫著称的法国人曾做过一项颇为严肃的民意测验,其结果显示,89%的人承认需要为了某些因素而活,更有甚者,61%的人承认他们肯为生命中的某个人或事物去死。那么,某一目的到底是什么目的?某些因素到底是哪些因素?某个人或事物到底是不是已在身边?答案因人而异,因日而异,甚至因时而异。这里有一个庞大的价值系统呈现在我们面前——不,也许应当说是弥漫在我们周围。人生就像走进了一个超大型的购物广场,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在进行一场关于消费的活动。你可以购买诸如生存、健康、幸福、友谊、助人(在一定程度上)、自尊、自由、自我实现等等的基础价值;也可以购买包括良知、豁达与远见、整体感、惊奇、感激、希望、独立与超然、谦恭、爱、儒雅与和善等等的精神价值;还可以购买例如谨慎、责任、勇敢、自制、可靠、真诚、诚实、公正、无私等等的道德价值;当然,写着和平、正义、宽容、参与、合作、分享、忠诚、坚定、权利、义务等等的社会、政治,乃至宗教价值也摆在货架上任你挑选;而这所有的一切,往往都以一份食品、一种友情、一场遭遇、一个信仰等等具体价值的形式呈现;并且通过必要的中介价值——比如良好的家庭关系、正常的社会交往、必要的财务保障等等来实现。这就意味着选择,价值的选择。
  女:这个对我来说有点深奥。
  父:是的,这是一个生存哲学的问题。对于你这样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弄明白,你该如何来承担责任?第一,要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大写的人应当是善良的。懂得同情别人,懂得理解别人,懂得回报别人。一个大写的人应当是正直的。做人做事要有原则。一个大写的人应当是文明的。讲秩序是一种文明,尊重他人是一种文明,穿戴整齐是一种文明,讲普通话是一种文明,见到师长问好是一种文明……第二,要做一个守规则讲秩序的人。规则和秩序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则,它们有两种不同形式,其一没有明文规定,只是一些约定俗成、共同认可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公共生活中形成的。如乘车购物顺序排队,在影院、图书馆不大声喧哗,在公园不折花,不向水面抛掷脏东西,迟到进入会场、影院放映厅前要放轻脚步……其二有明文规定,这就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公约、规则、规章、纪律。如交通规则、公园游人须知、农村社区的乡规民约、商店的服务公约、学校学生守则、考试纪律等,它通常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有的甚至与法律法规相衔接。第三,要做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并不是一定要在危难的时刻、重大的事件发生时,我们才会遇到责任;也未必作出轰轰烈烈的事情才算是履行了责任。家事国事天下事,从家庭、社会、世界,从身边到遥远的星际,我们的责任其实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
  
  感恩是一种循环
  女:爸爸,您怎么看待“敬礼娃娃”?在北川灾区一片四周还在冒烟的废墟上,一个左臂受伤,年龄只有3岁的小男孩躺在一块小木板做的临时担架上,用他稚嫩的右手向8位抬着他的解放军战士敬礼……
  父:这个孩子叫郎铮吧!这是一种感恩,是对11万人民子弟兵、无数志愿者辛勤付出的感激之心的自然流露。也许我们习惯了,每逢危急灾难时刻,总有我们的军队、我们的子弟兵出现在我们身边,扑救山火、抗击非典、抗击暴雪、抗洪救灾……这种奇怪的习惯阻碍了我们的思考,好像子弟兵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这真如现在不少孩子对待亲情的态度。“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当我们的孩子把这些古诗古话背得滚瓜烂熟的时候,却常常在行动中写不出几个最简单的字:爱与回报!不少在父母和长辈溺爱中长大的独生子女,从未有过回报的意识,更不用说有过回报的实践。冷漠和自以为是取代了爱。在他们看来,大人,尤其是父母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需要感谢,更不需要回报。一家人围着他转好比地球绕着太阳转一样,成了“自然规律”。他可以买最好的冰淇淋,毫不顾惜这钱在父母那儿的来之不易;也可以为了集齐《水浒》108将小卡片,去买并不要吃的方便面;甚至可以在浴室人挤的夜晚,买来成箱的矿泉水淋浴……而为了一声怄气,将父母下厨精心准备的饭菜弃之一旁!
  女:您放心,我不会是这样的孩子的。
  父:爸爸当然知道,你是一个懂得感恩和回报的孩子。在家吃东西时你再三谦让,爸妈过生日时候你手工的礼物,还有这次汶川地震,你在第一时间(应当是5月12日下午3点吧)让我代你去红十字会捐上你积攒多时的500元零花钱……这些都是明证。但我想更深层次地告诉你,我们的感恩,应当是无止境的。
  女:您说。
  父:我们要像灾区人民一样感谢帮助过灾区的所有人。甚至再进一步,感谢关心帮助过我们的人。这里的我们,是指我们同胞,我们人类,并不单单指我们自己。你读过那本《仁爱一生》没有?
  女:读过。
  父:在印度最大的城市加尔各答,有无数个被称为“小屋城”的贫民窟。聚居在这里的人们,由于缺乏应有的卫生条件,加上粮食不足,晚上又无家可归,以致于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变得非常差。因为贫病交加而死亡,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每到清晨,随处可见穷人的尸体卷缩或者横卧在他们露宿的街头、河滩、桥下、车站等处。官方的估计,这样的尸体,平均每天要超过30具。他们在昨夜走完一生,带着痛苦和凄凉。突然有一天,一些穿着白袍的女人出现在垂死人的身边。她们把那一副副嶙峋的、纸一般的人皮包裹着的“骷髅”搬进一间搭了灵棚的大堂。那些“骷髅”一息尚存,尽管有时他们的躯体已经被蚂蚁或者老鼠啃得残缺不全,甚至蛆虫已经开始侵蚀他们的肌肤。白袍女人喂他们进食,为他们洗脸和洗澡,清洁他们粘满便溺的身体。他们身上的污垢有时竟要用瓦片或者玻璃片来刮才能除去。一位年老的妇女更是小心翼翼地从他们的伤口里清除蛆虫。“你怎么能够忍受我身上的臭味?”那衰弱得要死的人轻轻问道。老妇人的行为已使他目瞪口呆。“比起你身上的痛苦,这根本算不了什么。”老妇人说,“你要希望自己能活得更久一些,因为你也是由于羡慕这个世界而生下来的,所以你也是这个社会里的一个重要分子。”垂死的人奇怪地说:“你不是这里的人,这里的人不会做你做的事。你是应当受到赞美的!”“不!”穿袍子的老妇人微笑着反对:“应当受到赞美的是你,你不要赞美我。”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