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0期

一堂关于汶川地震的家庭课

作者:袁卫星 袁晓可依




  女:是的,这位穿袍子的老妇人,就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仁爱传教修女会的创始人——特里萨修女。她38岁开始在加尔各答贫民窟为穷人服务的生涯,所服侍的都是赤贫的人、濒死者、弃婴、麻风病人……
  父:这样的人,我们就得发自内心地感激她。她使我们明白这样的道理:第一,在这个世界上仍有许许多多贫困、孱弱、痛苦的人,我们不能忘掉这些人,不能只追求自己的幸福。第二,不要迫于无奈才去帮助别人,尤其是帮助那些最贫困、最需要关怀和关心的人。帮助别人也可以成就一番事业。第三,只有贫富,没有贵贱。再贫穷的人,也不应当被剥夺人性的尊严。我们这次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不少感人事例都和这三条切合。
  女:您这么一说,我想起了在中央电视台赈灾义演晚会上捐款一个亿的一个老板了!
  父:你是说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张祥青吧!他的事迹的确值得思考。张祥青经历过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场地震让当时年仅8岁的他成了孤儿。张祥青自己说:当时我8岁,母亲和哥哥当时就死了,父亲也死了,我们亲身经历过知道那种惨状,地震后联系也联系不上,哥哥和妈妈都没了,姐姐也疯了,当时也在下雨,我们在雨里呆着,当时那种无助,脑海里都是这些镜头。
  女:这成了他捐一个亿的原因?
  父:这应当是他感恩之心的显现。张祥青还说:在唐山大地震时,我们也得到了方方面面的支持和捐助,亲身经历过那种情况,和没经历过就是不一样,能感觉到那边的需求。国家大的环境、大的政策,地方领导方方面面的支持成就了现在的企业。企业最终是属于社会的,属于国家的,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这就是一种感恩和回报的心态。这是一个有良心的企业家,他的企业在之前就曾被网民选为“中国最具社会责任感的民营企业”。 他告诉我们,感恩是一种循环,感恩是一种恩惠,感恩是人类大爱奔流不息的洪流。人类因为有了感恩的滋养而有了格外的深度和高贵。
  女:嗯,我懂了。……说到这些,我觉得现在的媒体报道好像越来越讲速度和真实了。
  父:是的,外电认为这对中国的灾难报道来说,称得上是光速。连续、快捷、翔实的报道,不仅使公众知道了汶川地震这一人类特大的悲剧,知道了政府如何全力抢救,各界如何热心捐助;也知道了灾难背后的一些人为的原因、灾难之后不同人等的不同表现;还知道了我们的民族是怎样的一个民族,我们的世界是怎样的一个世界。这些大道消息有的虽然令人心情无比沉重,但与一味地奏一曲凯歌、颂一批英雄的相比,更能宽慰亡灵,警醒人心。汶川不是“忘川”,应是“记川”!
  (作者地址: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
  责编:唐河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