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试论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的特征

作者:蔡明干




  从形式看:精神上表现为民族、宗教心理和民族、宗教思想,且往往融入在伦理和哲学心理、思想之中,“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往往把政治伦理化”;制度上表现为习惯法、道德、民族风俗习惯、教规等,“政治文化发生作用也基本是以习惯、风俗这样一些惯性的方式”;行为上表现为遵从民族宗教风俗习惯,参加民族宗教节日等活动。
  从实质看:它是对少数民族政治生活的反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近而决定政治和思想上层建筑,即政治文化。可见,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是由其经济基础、政治生活和政治上层建筑决定,并反映、反作用于其经济基础、政治生活和政治上层建筑,“民族政治文化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在一定的主客体关系中形成的”。
  
  五、地位上为非主流文化,结构和组成上是混合型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按组成可分为混合型和单一型政治文化两种;按地位可分为主流政治文化和非主流政治文化两种。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
  1. 地位上多为非主流文化,即民间政治文化。一是少数民族一般难以建立全国性政权;二是少数民族多分布在交通不便、气候恶劣的偏远山区等地方,政治经济落后,力量小,影响不大,因此,“在现代社会里,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往往以非主流文化的形式存在”。
  2. 组成上是混合型政治文化。一方面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本族认同的价值观,使族内大多数成员对某些问题持有大体一致的看法,而“大多数公民对某些基本问题持有大体一致的看法,那就……属于同质性文化”。另一方面,也有异质性文化成份,是混合型政治文化:一是生产力发展,人们之间普遍交往的建立,使各民族彼此势必要发生各种关系,产生族际运作,接纳异族文化,“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二是其经济文化落后,为满足需要,需要与它族交换,接纳异质性文化;三是政治权力本身具有扩张性,扩张就会吸收、接纳异族文化,“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
  
  六、功能上指导政治行为,协调政治关系,巩固政治体系、影响政治发展
  
  政治文化主要有指导政治行为、协调政治关系、影响政治体系和制约政治发展等功能。对此,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在功能上:
  1. 它以指导族内政治行为为主。一是指导民族成员执行民族政治体系的各项公共政策,确保其正常运作,“民族政治文化的支持是民族政治体系存在和稳定运行的重要条件”;二是指导民族成员的共同参与,维护民族政治体系;三是指导民族成员的政治生活,它“规定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
  2. 它以协调族内政治关系为主。包括协调民族成员之间、民族成员与统治者之间、以及本族与它族之间的政治关系三个方面,“民族政治文化的调节功能突出地表现在民族政治文化对民族成员个体和团体政治行为的调整上”。
  3. 它以巩固和确保民族政治体系的正常运作为主。因为它以统治政治文化为主,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需要巩固和确保政治体系的正常运作,“任何社会统治阶级在居于统治地位后,都希望社会稳定”。
  4. 它以延缓民族政治发展为主。一是它强调民族意识和认同,维护民族政治体系的权威,与政治现代化的方向相反,因为政治现代化要求“由单一的、世俗化的、全国性的政治权威,取代各种传统的、宗教的、家族的或种族的政治权威”,而“具有比较强烈族群意识的族群,对待其它民族有着鲜明的排斥态度”,导致众多政治权威;二是它忽视了民族成员的主体意识,影响个体政治参与和政治发展。总之,“民族政治文化的状况常常也为民族政治发展设置了某种界限”。
  
  七、它有民族性、宗教性、差异性和阶级性等特性
  
  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具有民族性、宗教性、差异性和阶级性等特性:
  民族性是指某个民族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下积淀而成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有的政治文化。它是民族全体成员政治心理的共识,是联结一个民族共同体的纽带,也是该民族政治文化世代相传的心理基础,“在民族政治学的视野中,不仅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政治文化,而且每个民族的政治文化都是特殊的”。
  宗教性体现在:一是民族政治文化融于宗教心理和宗教思想之中;二是政教合一体制下,宗教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民族政治文化,教规等就是政治行为规则等,“在古代宗教中,教权……以不同形式并在不同层次上与世俗政权结合,实行‘政教合一’;在政教分立的国家,统治阶级往往利用宗教巩固统治,使宗教文化成为民族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君权神授’这一观念是封建统治者经常用来强化其权威的宗教手段”;四是宗教中的哲学、伦理思想,如人的本性、对人生的看法、态度等,本身就是政治思想,即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几乎每一个政治思想家都是把对人的研究作为其理论基础和思想起点的”。
  差异性是因各民族所处的社会形态、经济文化类型、政治生活、受主体民族政治体系的影响等不同而导致的,“不同的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之间以及同一政治体系的各种亚政治文化之间显示出了相当大的差异性”。
  阶级性是指民族政治文化总是代表并为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服务的,“在阶级社会里,民族的精神文化常常具有深刻的阶级性”。
  
  八、类型上是传统的、地域型或顺从型的、统治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的类型因划分标准的不同而不同。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
  从阶级性质看,以统治政治文化为主。一是统治阶级是政治统治、管理和斗争等政治实践的主体,有主体意识,“政治实践是客观政治世界达之于人们主观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最重要的桥梁”;二是民族统治阶级在经济、政治上占优势,决定了其文化上也占优势,“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三是民族统治阶级需要发展其政治文化巩固统治,“任何政治体系的存在和维持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四是统治阶级接受了良好教育,知识、能力较强,而“政治知识是政治文化的核心”。
  从民族成员对政治过程的取向来看,是地域型或顺从型政治文化。一是少数民族多处于偏远山区等地方,交通不便,多为地域型政治文化;二是其经济文化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没有形成民主意识等,故个体或团体的理性的政治参与不多,没有参与型政治文化,“参与型的政治文化和民主政治制度是一致的”,因而,在功能上以体系和政策文化为主,过程文化次之,“过程文化……它反应了公民对于政治参与的基本态度”;三是民族成员没有主体意识,没有输入,政治体系为巩固统治,多为输出,是顺从型政治文化。
  从社会演进阶段来看,它是传统政治文化。
  
  九、发展表现为政治文化的世俗化,且十分缓慢
  
  政治文化的发展是政治人主体意识确立和增强的过程,主要表现为政治文化的世俗化等。对此,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的发展:
  其内容在政治心理上是民族精神、感情和意识日益与国家精神、感情和意识相一致;政治思想上由单一性的政治结论为主转变为专门性和综合性的政治理论为主,政治认知、判断为主转变为政治认知、判断和推理并重;核心上表现为民族成员的现代化,即民族成员的政治素质、政治能力等不断提高,效能感不断增强,并逐步形成现代政治行为规则等。
  其特点是发展过程十分缓慢。一是政治主体意识的确立和增强十分缓慢;二是政治文化的发展影响(破坏)民族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及其运作,威胁民族统治阶级的统治,统治阶级会阻止其发展,“从少数民族自身角度而言,不论是哪一个社会形态的代表人物都不会充当旧制度的变革者”;三是民族地区多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不发达,而要实现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