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试论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的特征

作者:蔡明干




  【摘要】文章运用政治文化理论考察了我国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并从政治文化的产生、基础、地位、构成、内容、形式、实质、结构、功能、特性、类型、发展及现状等方面阐明了其特征。
  【关键词】少数民族;政治文化;政治心理
  
  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是指少数民族的社会成员在长期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中形成的、直接影响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探讨和研究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的特征,对于维护民族政治体系的正常运作,促进政治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族政治文化不仅是民族政治体系形成、运作的重要外部环境,而且还深深地影响着民族政治体系的运作”[1]。
  
  一、主要通过政治社会化形成
  
  政治文化通过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两个途径形成。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的形成:
  1. 主要通过政治社会化,即民族成员的学习和民族政治体系的“灌输”形成。一是解放前我国少数民族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没有民主意识等,因而,民族成员的政治实践不多;二是少数民族多分布在交通不便、气候恶劣的偏远山区等地方,多是闭塞的自然经济和落后的生产力,没有条件去从事政治实践,“严重贫困的群众,根本无法获知参与公共事务的足够的信息,对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的讨论”,因此,“每一个群体的个人所获得的文化都是习得的”。
  从学习来看,主要通过家庭、村寨和宗教组织等途径学习,“在传统社会中,政治社会化功能的承担者主要是家庭、宗教团体、村社等”;其方式主要是间接政治社会化,即通过人际、价值和规则三大转移和政治模仿等实现政治社会化。
  从灌输来看,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实现政治社会化,形成政治文化。其特点一是教育活动融于生产、生活和民族宗教节日等活动之中,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师,“原始社会的教育类型……基本特点是……教育还融合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之中”、“在实行奴隶制的少数民族地区则尚没有学校之类的专门教育机构”;二是以宗教教育为主,“在原始社会,教育与原始宗教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到了阶级社会,教育同样与宗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三是其功能主要是继承传统文化,极少创新和发展,“教育的主体是把个人引进传统文化遗产的过程,绝少创造和发展”。
  2. 它是民族成员在参加生产、生活、政治斗争以及民族宗教节日等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特点一是政治活动融于生产、生活和民族宗教节日等活动之中,“宗教与一些少数民族的政治、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它以政治体系的输出为主。
  3. 它是在族际互动中形成并不断强化的。一是通过族际互动,既可使民族间相互接触,对异族产生“非我族类”的意识,从而促使民族认识自己的特点、民族政治体系和政治规则等,又可形成民族平等、自尊或自卑等意识,还会意识到族际差异而形成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族内信任、族内亲和力和凝聚力等,“只有一个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类共同体,与‘非我族类’的外人接触……才能认识自己作为特定民族的特点”;二是族际互动中的族际偏见、歧视、压迫和利益冲突,会强化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认同和族内信任,“其它族群对某一族群持有的偏见和行政当局对其实行的歧视政策,往往会强化这一族群成员的‘族群意识’”。
  
  二、构成上以政治心理,即表层和感性部分为主
  
  政治文化由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构成:政治心理是其表层和感性部分,政治思想是其深层和理性部分。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的构成:
  1. 主要以政治心理,即表层和感性部分为主。一是民族成员缺乏主体意识,加上成天忙于生产和生活,没有时间去思考政治问题,形成政治思想;二是脑力与体力分工和教育不发达,没有能力去思考,“高级的政治思想活动并非一般人所能从事,它要求思想者具备必要的个人条件”;三是少数民族的政治思想往往受主体民族(汉族)政治思想的影响,具有民族特色的政治思想不多,“不仅是中国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政权……就是边疆地区建立的政权,也都尽力采用和保持中原的政治历史文化传统”;四是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落后,政治生活不丰富,而“从本质上说,政治思想……来源于现实的政治生活”。
  2.其政治心理表现为民族政治心理,且以政治情感和态度为主,政治认知和动机次之。民族政治心理是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政治性格、感情和习惯等心理特征的总和。其构成多以政治情感和态度为主,政治认知和动机次之:一是民族成员没有现代政治参与,动机不强;二是民族共同体有共同心理素质等四大特征,加上为加强团结,需要并容易产生政治情感,形成政治态度,“为了加强团结,一个民族总是要设法巩固其共同心理……强调一些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三是族际互动不多,难以产生“非我族类”的意识,从而失去认识自我的动机。其内容是:政治认知表现为民族成员对本族政治现象的认识、判断、评价和理解,集中表现为民族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政治情感表现为对民族共同体等产生的好恶之感等,集中体现为本族认同的民族价值观念,“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本族认同的价值观”;政治态度表现为对民族政治体系等的支持、忠厚、认同等。
  
  三、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政治情感和评价性成份为主要内容
  
  政治文化作为思想上层建筑,以经济基础为基础,以政治认知、情感和评价性等成分为内容。对此,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的理解如下:
  1. 它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因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是传统政治文化,是与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相适应的一整套政治心理、情感和价值观,这决定了:一是它以专制主义与等级观念为核心内容,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二是大多数民族成员都用一种宿命论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和政治体系,缺乏个人的主体意识,因为传统社会的“信仰体系使价值以社会从属和宿命论为指向”;三是领袖崇拜、宗教信仰往往成为其突出特点;四是传统的价值原则居于统治地位,人们向往过去,思维僵化,观念保守,缺乏适应新环境的创造力。
  2. 其内容是:第一,它以政治情感性和评价性成分为主。因民族成员生活于家族和村寨等地方民族共同体之中,容易产生民族共同利益,使政治情感性和评价性成分居多。其特点一是政治情感性成份在族内表现为对本家族、村寨等民族共同体,在族际互动中则表现为对本民族共同体的支持、忠厚和效忠等;二是其评价性成分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往往具有偏见性,理性程度不高,且以本族(统治阶级)利益为标准来评价,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主义色彩,“每一个民族在其形成发展中,又产生了……共同的民族利益,使人们……关心本民族的地位和命运……形成代代相传的深厚的民族感情,这就决定了每一个民族都有对内认同和对外排他的属性,这种属性……很容易也很自然地着眼于本民族的具体利益……自发地产生出不同形式的民族利己倾向”。第二,它以对本族政治体系及其政治活动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为主。因为绝大多数民族成员主要生活在家庭和村寨等民族共同体之中,极少与其它民族及其政治体系接触和交往,故政治生活等主要在民族内部,而“政治文化……是人们在参与现实政治生活过程的经验积累”。
  
  四、形式上表现为民族、宗教文化,实质是对民族政治生活的反映
  
  政治文化在精神上表现为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制度上表现为政治制度,行为上表现为政治行为;其实质是对政治生活的反映。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
  

[2] [3]